浙江在线9月14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施宇翔 实习生 万凌云 通讯员 沈鑫 陆东游) “您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需要提供身份证和户口簿,请填个表格。”9月11日上午,海宁市海洲街道东长社区网格长蒋华平坐在社区一站式服务窗口迎接居民办事;下午,他又走进网格,看望低保户潘松林,询问老人近况并做好记录。
这是蒋华平日常的一天。今年以来,海宁全面推行“全岗通”机制,要求全市村(社区)工作者突破条线壁垒,既要当岗位上的“全科医生”,又要做百姓身边的“贴心人”。如今,海宁近千名村社工作者人均每年要“挤”出200天时间走访群众,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推行“全岗通”前,海宁很多村(社区)服务大厅里都有七八名工作者,每人各自负责一项或几项工作,其他的业务不太熟悉。一旦有人缺位,来办理相应业务的居民就得空跑一趟。“探索‘全岗通’制度,可以有效激活基层工作,让大家提升能力,更好地服务群众。”海宁市委组织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东长社区,原先社区服务大厅有8个窗口,分别负责社保、计生、妇女、民政、综治等事务。如今窗口减到两个,每天轮流安排两名“全能社工”值岗,其他社工则专心走家入户。
窗口减少,意味着村社干部要从“单面型”转为“全能型”,要求更高了。海宁市一方面明确服务项目清单,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公开11大类、51个小项的“全岗通”业务服务(代办)事项明细,并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同时,强化督查考核机制,邀请纪委参与,健全问责机制。
台上顶得住,台下要用功。今年7月,白漾社区网格员殷杰在社区巡查过程中,发现孤寡老人周衡德一天未出门。在多次敲门无应答后,殷杰叫来了社区民警和开锁匠。破门后,他们发现老人倒在卫生间,便迅速拨打120,及时让老人转危为安。今年上半年,海洲街道社区工作者累计走访居民12150户,收集社情民意2000余条,调解纠纷500余起。
当地统计部门抽样测评显示,实行“全岗通”后,海宁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