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气温骤降 记者奔赴各地采访感受寒冬里的暖流
2017年12月20日 06:33:31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者按:入冬以来,气温骤降,我省多地最低气温跌至零下。寒冬下,山区留守老人、低保户、城市里的流浪人员有何需求?能否温暖过冬?近日,本报记者奔赴我省各地,走进最偏远的乡村,走到困难群众身边,夜访城市流浪人员,探寻低温下的民生需求。


  救助流浪人员。 张健钰 摄

杭城流浪人员,领到暖心衣被

  浙江在线12月20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黄珍珍 黄兆轶 通讯员 张健钰)气温渐降,路上的行人裹上了厚厚的冬装。但在城市的一些角落里,仍有部分流浪人员。12月18日晚,记者跟随杭州市救助站的夜巡队员们,一起走上街头。

  晚上8时,气温降至4摄氏度,记者与夜巡队员一起出发,第一站是上城区清泰立交桥。桥下的停车场是不少流浪人员的居所。一路上,夜巡队员介绍说,为确保流浪人员温暖过冬,11月3日开始,杭州市救助站除白天地毯式巡查之外,还根据气温变化增加了每周3至5次的夜间巡查。各辖区也有救助小分队参与巡查。12月1日至12月19日,杭州市救助站共参与街面巡查17次,站外劝导57人,来站求助人员共248人。

  很快,救助车行至停车场入口处,3名巡查人员搬下大包救助物资。记者看到,每个救助包里都装着保暖内衣裤、大衣等全套御寒服装,一床床崭新的棉被,以及面包、泡面等应急食物。

  巡查员方均志从事救助工作十余年,对城区流浪人员情况熟稔于心。这次巡查,他见到了不少“老面孔”。凛冽寒风中,他打着手电筒四处搜寻,在停车场的边角处看了一眼说:“这是重庆来的方大哥,40多岁了。”此刻,为抵御风寒,方大哥整个人蜷在被窝里,两侧漏风的栅栏被他用纸板和被单小心围起。

  “方大哥,这几天气温低,我们给你带了一包御寒的棉衣棉裤,别冻着了。”方均志俯下身轻声说,又起身接过一床新棉被盖在他身上。方大哥探出头,露出穿着薄毛衣的半个身子。露宿的方大哥1997年来杭州打工,曾经是个水电师傅。“以前自己租房子住,2010年脑部受了伤,之后就没有工地肯要我了。”方大哥说,随后的7年,他都在杭州捡破烂为生,与家人断了联系,没再回过家。

  短短一个小时,巡查队在停车场内发现了6名流浪汉。因前些天巡查队已经来添过物资,不少人盖的被褥还算厚实。这些流浪人员大多在杭州生活多年,不少有身体残障或积劳成疾,很难找到工作,以捡破烂或乞讨为生。“一般来说,对于露宿街头的流浪人员我们主张劝离。如果愿意回家就去救助站住一晚,第二天我们免费提供返乡的车票。”方均志说,但令他们为难的是,很多流浪人员因为顾虑颜面,不愿意返乡。车上的物资就是为了帮助他们在街头抵御严寒,防止发生冻死、冻伤事件。

  每到寒冬酷暑,流浪人员的生活就成为救助人员心头的大事。今年寒冬来临前,省民政厅部署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明确各地完善应急救助机制,主动发现有需求的困难群众,建立救助站24小时值守制度。近日,杭州市救助管理办又召开专项救助会议,公布了53个临时避寒点。

  晚上10时许,救助车行至浙一医院附近,白天已有巡查人员发现,医院门口有流浪人员寄存的包裹,判断有人在此过夜。我们赶到后,果然见到两名流浪人员正在纸板上铺设被褥,准备休息。救助人员为他们添了厚棉被和食品等物资。

  “快过年了,你想回家吗?我们可以免费帮你买票送你回家。”每次救助,巡查队员们总会这样询问流浪人员。尽管很多流浪人员都拒绝这种帮助,但方均志心里清楚,其实不是不想,“寒冬腊月,谁不想回家过年?”

高山村低保户,有望住上新房

  浙江在线12月20日讯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肖淙文 县委报道组 周薇薇 黄薇)从台州黄岩城区一路往西,车行60公里,便可抵达全区最偏远的富山乡。因为海拔高达600多米,这里的气温比山下至少低4摄氏度。

  19日午后,记者来到富山乡北山村,看到64岁的低保户陈绍炳挑着一担瓦片。冬天到了,他想把漏雨透风的房顶修缮一下。

  跟随老人进屋,黑暗和寒意扑面而来。“这房子少说也有几十年了,一直拆东补西,要修起来太难。”北山村党支部书记翁则舍说,这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老房子。

  陈绍炳夫妻没有孩子。老陈身体不好,只能靠帮人干些清闲农活养家糊口。妻子胡芳妹有智力障碍,每天上山采草药卖钱,有时辛苦一天也只能赚四五元。去年9月,胡芳妹采药时被马蜂蜇伤,花了几万元医药费,虽然医保报销了一部分,村里也捐了款,陈家还是欠下了不少债。

  今年9月,陈绍炳的老屋在台风中被刮掉了大量瓦片。村里出资帮他修缮了部分屋顶,并将他夫妻二人安置在了老北山小学的空余房间里。但没住一个月,老陈就吵着要回去,“新房里烧煤气,一罐就要100元”。

  “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住上不漏雨、不透风的房。”陈绍炳说,房屋整体修缮至少要6000元。“除了农房保险和个人积蓄,剩下的资金由村里来承担。”翁则舍此行不仅为陈绍炳带来了御寒的棉被和军大衣,也带来了村里帮扶的好消息。

  成为低保户后,陈绍炳每个月都能拿到898元的低保金。“像他这样的低保户,全乡共有204户。”富山乡分管民政的负责人蒋海华说,接下来,乡政府还会将区慈善总会、民政局的救助款项和物资进一步发放到个人,让困难群众温暖过冬。

山村留守老人,将吃上食堂饭

  浙江在线12月20日讯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施佳琦 县委报道组 朱映归 刘思佳)方溪村位于缙云县南部山区方溪乡,但因位置偏远,资源匮乏,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全村60岁以上的300多名老人中,有200多人成了留守老人。寒冬已至,这些独居老人的生活过得如何?记者进村探寻答案。

  82岁的王官赵独居的两层黄泥房建于上世纪60年代。今年冬天以前,老旧的泥墙随处可见裂缝。就在上周,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契机,方溪乡政府和村里一起帮老人加固了房屋,防止冬天漏风。

  记者进村时,正赶上王官赵午饭后散步回家。今年是他老伴去世的第四年,他们的独女在40多年前意外去世,孙子也搬去了县城。独居这几年,王官赵已经习惯将日子过得尽量简单,“前年开始腿脚不好,地也不种了。”

  天冷之后,王官赵最大的期盼,是村里的老年食堂早日开伙,满足他一日三餐的需求。村里的老年食堂2014年开放,现在因为要修缮升级,要到元旦才能重新营业。王官赵告诉记者,村里不少留守老人做饭不方便,都在期待食堂能尽早重新开业。

  74岁的周凤溪这几日每天会去食堂看进度。“以前人多的时候有60多个人吃饭,70岁以上的都是2元一餐,60岁至70岁的4元一餐。”周凤溪说,这段时间妻子在家做饭吃,但天冷后妻子头疼病犯了,老周自己也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一日三餐成了最大的难题。

  方溪乡政府负责人说,王官赵这类留守老人是乡里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上半年的困难群众排查中,王官赵作为重点困难户拿到了1000元补助金,“过年前我们会送米、油、棉被和羽绒服等物资”。

  据了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助在方溪村已经实现全覆盖,60岁以上的老人按不同年龄段可领到每月178元至235元不等的补助款。全村有45名老人被纳入低保救助,村里还成立了慈善基金对困难群众进行临时救助,上半年共有17名老人拿到了500元至1000元不等的救助金。


  西湖景区解决环卫工人吃早餐难题。

西湖边环卫工,分享“爱心早餐”

  浙江在线12月20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钱祎 通讯员 蒋虹 章敏燕)近日,细雨绵绵,阴冷来袭。清晨的杭州西湖边,环卫工人们吃着热气腾腾的“爱心早餐”,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让寒冷冬季有了一抹温暖。“爱心早餐”的品种很丰富,包子、馒头、米饭、豆浆、鸡蛋、面条等,连续一周不重样。

  为解决环卫工人吃早餐的难题,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慈善总会、景区市政市容环卫管理中心和杭州美景环境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出资,精心打造了环卫工人“爱心早餐”项目,日前已逐步运作成熟。

  “爱心早餐”项目,面向从事景区道路清扫工作的一线早班环卫工人,由景区市政市容的食堂负责制作,于每日7时前派专人负责配送至景区南山路长桥爱心驿家、北山街80号环卫道班房、灵溪南路6号景区环卫所3个路段。

  这样的关怀很实在。被誉为“城市美容师”的环卫工人,每天用双脚丈量城市道路,用双手装扮城市环境,不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他们日复一日默默地劳动着。因为要起早贪黑,他们吃顿热乎乎的早餐很难。西湖景区的早班环卫工人,上岗时间为每天凌晨4时30分,他们往往掏出一个早已冷了的包子和馒头,在寒风中站在路边匆匆吃下。如今有了“爱心早餐”,他们就能吃到热乎乎的饭菜了。

  “随着‘爱心早餐’项目顺利实施和不断完善,我们今后将继续扩大受益人群,向社会各界发起捐赠‘爱心早餐’倡议书。”西湖风景名胜区市政市容环卫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将积极倡导企业、商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出资、出力为环卫工人定向捐赠。”

标签: 杭州市救助;流浪人员;救助流浪人员;救助车行;爱心早餐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