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3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乐平)各地两会陆续结束,我们发现,不少沿海省份、甚至一些内陆地区,都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提出,要在未来几年,“争创自由贸易港”。
十八大以来,中国自贸区形成了“1+3+7”雁行阵。由自由贸易区“升级”到自由贸易港,一字之变,是为了推动更全面,更深入的开放新格局。
争创自由贸易港的省市名单里,浙江亦在其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自由贸易港的那些事儿。
△迪拜港
让货物有“发呆”的时间
许多人一听到自由贸易港这五字,脑袋只蹦出“香港”这两字。涌金君接触过许多做外贸的人,单单注册公司做贸易来讲,香港的环境非常不错,各方面资金进出也相对自由,账户也属于多币种。
自由贸易港何止于此呢。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已对其做了个定性,“自由港是设在一国(地区)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的特定区域,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此前,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众多对外开放举措中,“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提法受到关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各地“争创自由贸易港”也就顺理成章。
△资料来源:各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更进一步地理解自由贸易港的概念,以及为何各个地方争抢得这么厉害,要补充一些背景知识。
国家之间做生意,需要各国之间有自由、便利的贸易环境。但是,各个国家之间在进行国际贸易的同时,又要保护自己国家产业经济不能受太多影响。于是便设立了各种各样的贸易规则,这就是贸易壁垒。你一定经常在新闻里看到,美国对中国某个产业展开“双反”调查,中国企业被征重税,这就是贸易壁垒了。
这些贸易规则的执行部门,有海关、国检等。通常来说,各个国家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制定海关政策和关税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但是监管、征税、壁垒、查禁等一系列行为,又会对港口业务、临港经济带来阻碍,特别是对集装箱国际中转、货物加工增值、开展国际物流等产生不利影响。
怎么办呢?国际上一个通行的做法是,设立自由贸易港,实行“境内关外”的政策。顾名思义,一个特定的区域,在一国或地区境内,但从行政监管来看,则是在海关管理关卡之外。因此,自贸港政策是海关政策的例外和补充,以最小的成本来保证和促进国家经济和贸易有利发展。
说得再直白一点,自由贸易港,就是要让货物有“发呆”的时间,不理它,不干涉;因为“发呆”,新的服务贸易和金融贸易会悄然酝酿。
要说自贸港的好处,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香港、新加坡自建设成自贸港以来一直是全球最发达的城市中榜上有名。而在细节上,“新加坡的石油期货交易”可能是新加坡自贸港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新加坡凭借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以及交通枢纽的位置,从毫无本土石油资源发展成为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国际石油贸易中心之一、亚洲石油产品定价中心,掌握了亚洲石油产品的定价权。
如此,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各地挤破头皮,也要创建自由贸易港区。
争取石油产品定价权
为什么在有了自贸区的前提下,还要搞自由贸易港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看我们的竞争对手新加坡港。
放眼全球,新加坡正是在自由贸易的理念下,从一个贸易需求小国发展成为了全球配送中心。
新加坡自身进出口量只有几百万箱,港口吸引的集装箱转运量比自有量大出6至7倍。除了地理位置优越、现代化港口设施和信息网络外,公认的一条经验是,新加坡的自贸港建设是其最主要的支撑。
△新加坡港
可能有人会说,新加坡有什么了不起,货物吞吐量还不如我们呢!的确,这几年,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落后于上海港,进入增长缓慢期,近三年还出现了负增长。但这绝并不意味着,新加坡港就落后于上海港了。
得益于自贸港的优势,新加坡港“留+聚”的功能仍是我国大陆港口无可比拟的,其全球配送中心的地位仍不可动摇。上海港的国际集装箱转运量只有百分之十左右,这不仅是数量上的差距,更是港口核心竞争力的差距。
对标新加坡港,我们短板在哪里?还是制度层面。显然,没有自贸港制度的突破,上海港要想成为全球资源配置型枢纽港,是难以实现的。试想,如果上海转口个石油都需要交税,如何跟新加坡竞争呢?
回到上面那个问题,搞自由贸易港,正是尝试在制度上进一步突破,其针对的是当前自贸区探索的短板。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在十九大后撰文,当前自贸区探索,“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海关、出入境等口岸管理机构的监督方式还需要推进,投融资便利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金融制度还需要新突破,特别是自贸试验区改革自主权还面临多项掣肘。”
我们可以做一猜想,如果上海能够被赋予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相似的自由港政策,那么上海港口的国际货物集散地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会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
更进一步的可能是,我们还将取得石油的定价权。如前文所述,过去许多年里,新加坡凭借强大的炼油能力和集散交易能力,建立了亚洲第一家能源期货交易市场。由此,它掌控了亚洲油品市场价格行情,成为亚洲石油产品定价中心。
争取石油产品定价权,这或许是更进一步的战略意图。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纵观眼下提出创建自贸港的各个地方,毫无疑问,目前中国大陆最有希望建设自由贸易港的,还是上海。
今年1月29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市政府记者招待会上,上海市长应勇表示,将根据中央的统筹考虑,对上海自由贸易港进行探索建设。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已经形成了自由港初步方案,目前正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一步细化完善方案。
我们知道,上海是国内首个保税区、首个自贸区的所在地,开放程度最高,一直处在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港口条件优越,2017年,上海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箱。
△繁忙的上海洋山深水港
作为第一批获准试点的上海自贸区,也为自贸港创建打下了基础。据《上海观察》报道,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新设企业5.2万家,超过自贸区成立前20多年的总和。最近五年,上海实际利用外资889.3亿美元,是上个五年的1.5倍。
从自贸区到自贸港,对上海意味着什么?最近,上海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副区长陆方舟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有一番话,可以作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参照。
陆方舟说:“如果说自贸区是高原,自贸港就是高原上的高峰。自贸区是综合的改革,而自由贸易港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功能区,改革范围更聚焦,是专注在贸易便利化和口岸监管方面更高水平的开放试验,体现了更高水平的开放度。”
其实,仔细梳理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建设发展就不难发现,建立上海自由贸易港并不是十九大报告里才提出的新概念,这只不过是我国在不断推进自由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相较于自贸区,自贸港会有何进一步的开放举措?《经济参考报》在近日一篇头版头条的报道中透露,上海自由贸易港有望在贸易管制方面大幅松绑。
文章称,与自贸试验区相比,上海自由贸易港有望在一线(国境线)放开方面取得新突破,将取消或最大程度简化入区货物的贸易管制措施,有望实现不报关、不完税、转口贸易也不受限制。
“再造一个香港”不是梦
浙江对自贸港的渴望,说来话长了。上世纪90年代,海内外曾有过一阵“再造香港”热。
那是1991年10月,以香港培侨中学校监、香港科教文协作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康民先生为代团长的港澳地区全国人大代表视察团一行21人,来舟山市视察。吴康民回去后在香港《明报》发表文章《把舟山造成香港》,由此引发各界对“舟山再造香港”的讨论。
1992年3月,汤元炳等21位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发言《进一步开放和开发舟山群岛》;1992年7月,记者程远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舟山,再造个“香港”如何》;1992年9月:30多位全国政协京外常委向中共中央建议“将舟山作为自由港对外开放”……
实际上,早在1988年6月3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会见“90年代中国与世界大会”的与会代表时就说过:“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
二十年多前,海内外许多媒体上,这些关于“舟山再造一个香港”的大讨论,是舟山人千百年来“月儿弯弯入海港”的朴素写照。
最终结论是:从自然禀赋来看,特别是在港口资源上,舟山有不输于香港的优势,完全有可能实现“再造一个香港”的自由港之梦。
△2017年底,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
回到现实。浙江争创自贸港基础和优势也是明摆着的。
早在2013年2月,《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中就曾提出舟山港综保区、自由贸易园区、自由港区这“三步走”的发展路径。
与一些省份将自贸区片区分散布局的做法不同,浙江的自贸区集中在宁波舟山港,定位也非常明确,专注油品储存、中转,提升油品资源配置能力。石油在国家安全中战略性的地位也奠定了浙江自贸区的战略意义。
从港口实力来看,宁波舟山是世界第一大港。就在去年12月底,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大港,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
此前,在新闻报道中,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曾对外表示:浙江自贸试验区制定了初步建成自由贸易港区先行区的发展目标,对接国际标准,推动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的贸易自由化。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