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互联网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对国家安全、实体经济、百姓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可否认,互联网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便利,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个人隐私被泄露、被侵犯等问题,也成为公众挥之不去的烦恼,引发公众对互联网公司的质疑,认为互联网公司有滥用技术之嫌,呼吁约束互联网公司的行为,将信息保密放在首位。
脸书数据外泄事件的最新披露,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公司在信息保密上的更多门道。互联网公司依靠海量用户的“数据资本”获取巨额收益,而一旦保密不慎且被恶意利用,将改变公民、组织和国家的风险状况,对人类安全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连一向“滴水不漏”的政府部门和安保系统都可能难逃一劫。
围绕脸书的争论或许最后争不出所以然来。但应该看到,信任危机并不仅仅是脸书独有。路透/益普索的网络民调发现,只有41%的美国人相信脸书公司遵守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同时也应看到,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个人信息保护上也是风险重重,现有的治理成绩主要还是靠强“管”出来的,还需要做更多工作来减少数据可能的被误用,另一方面政府也要考虑出台新的法律、新的保密措施来降低互联网的安全风险。
互联网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具有很强的外溢性,必须与各行各业紧密结合,才能实现融合创新。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应用数据既可以为其带来难以估量的财富,也足以让它将“权力”的触角“伸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和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日常生活因数据被滥用而充满危险的世界上。而正因为风险是真实存在的,互联网公司需要对保密问题引起重视。例如,如何设计软件和硬件,使数据不再那么易于被泄露,以及什么类型的法律和保密条例可以与之相匹配等。
事实上,在此次数据外泄事件爆发之前,脸书已经遇到过多次大大小小的保密问题。早在2015年,脸书就已经察觉到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亚历山大·科根和“剑桥分析”之间的合作关系。脸书方面封掉了科根的应用,发律师函要求“剑桥分析”销毁相关数据。但据业内人士描述,“只需在文件上打钩确认自己销毁了数据,签字后把文件寄回就能证明数据已销毁。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发生”。此次脸书泄露用户信息、导致这些信息被“剑桥分析”利用的丑闻,引出一个新事实:互联网公司的保密问题需各方合力解决。
更重要的是,数据泄露不泄露,不在数据,在人本身。数据应用会导致泄露,可泄露不能怪数据,所以问题的根源在于人而不是数据。未来,数据一定会被更多地采集,数据会被更多的互联网公司所应用。数据本身无罪,问题不在于数据是否被互联网公司采集,而是数据使用时是否侵犯隐私,是否找到合适的方式让大数据在被应用时能有效保护个人隐私。认识到数据采集与应用的安全风险和保密问题,从而慢慢培养起成熟健康的保密观,是一种必需,也意味着勇气和挑战。
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互联网公司合法合理地使用,可以为用户带来各种便利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但是如果被滥用,就会给用户隐私带来安全隐患。普通用户在数据应用、共享、销毁等重点环节中处于弱势地位,属于被保护对象。在实名制下,互联网公司对于用户隐私信息的保密责任尤为重大。通过数据外泄事件,互联网公司不仅仅要“修复信任”,更应在法律框架下,严格保障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安全,不得超范围使用,不得非法泄露,如此方是安全的保密做法。
【作者单位: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分局】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