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马冬娟:让阳光洒满每张书桌
2018年12月10日 08:22:38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许春初 纪驭亚 童健

zjrb20181210f0045v02b016.jpg

  马冬娟(左一)观看小朋友作画。 西湖区教育局供图

  浙江在线12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许春初 纪驭亚 童健)夜幕初起,站在杭州老和山上远眺,城西片区万家灯火,一所所杭城优质小学散落其间。

  时针回拨30年,与市中心名校林立不同,彼时的城西,是稻田绵延、蛙鸣鸟叫的农村,像骆家庄一带,仅有两所被田野、农舍包围的乡村小学。

  正是那年夏天,18岁的马冬娟走出杭州师范学校的大门,怀着热情和期待走上讲台。

  青春活泼的她知道,有一所名校在等她;但并不知道一场披荆斩棘的名校集团化改革已在未来等待她;更没料到,这场起于一所小学的尝试,竟成为教育均衡的解决方案之一。作为全国公办小学连锁办学的第一个“吃螃蟹者”,她的名字也和名校集团化一起蓬勃生长,成为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风向标。

  初为人师 乐此不疲

  1988年8月8日,那场横扫杭州的7号台风,至今仍不时被人提起。

  马冬娟清楚记得,那天她骑车从城东彭埠的家里横穿整个杭州城。西湖边,大树被狂风拔起,匍匐满地。

  惊讶之余,马冬娟并未放慢速度——因为这一天,刚毕业的她要去新单位报到。

  自行车在浙大路18号求是小学停下。这所1957年开办的公办小学,当时在杭州已是响当当的好小学。能跨区域分配,且到求是教书,马冬娟很满意。她一头扎进当时全国正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中。跟着师傅磨课、做教改课题,每天刻两大张蜡纸,课后留学生开小灶……晚上12点,马冬娟宿舍窗子还透着灯光。没多久,杭州市教坛新秀的桂冠落在她头上。

  “有人说‘稀里糊涂考师范,无可奈何当老师’,我是乐此不疲当老师。”她爽朗地点评自己。也许正是这份乐此不疲,带给她源源不断的创新意识和改革动力。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改革的春风吹拂大江南北,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期。1997年,杭州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96元。慢慢“富起来”的人们对优质教育有更多的渴望。每到招生季,负责招生的马冬娟,办公室里总挤满想择校的家长。而上学的早晨,校门口的浙大路也因此堵起来了。数学老师的理性告诉她,“择校风”背后暴露的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与此同时,杭州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当年的农村成为城市发展新兴之地。求是小学不远处的骆家庄和蒋村,新建小区似雨后春笋般涌现,新杭州人如潮水般涌入。然而朝气繁荣背后却有难以回避的痛点:没有配套小学。原有的骆家庄小学和五联小学容不下这么多学生,教学质量也难以让家长满意。

  其实,教育不均衡也是各地城市化进程中的共同难题。当时求是小学领导班子大多是年轻人:校长是29岁的黄建明,28岁的马冬娟和30岁的周爱芬任副校长。年轻人有激情,胆子也大,几场头脑风暴之后一个大胆设想冒出来:“我们去新兴城区领办新校,用求是小学的名校品牌和管理标准带动新建小学快速发展!”黄建明提出连锁办学的设想,班子成员一拍即合。

  这个在全国公办小学范围内都没人试过的想法,竟得到了西湖区教育局的支持:“你们放开干!”

  于是,一个属于教育均衡的新时代,在一群年轻人的灵光闪现中悄然拉开序幕。

zjrb20181210f0045v02b018.jpg

  1999年,求是竞舟小学落成剪彩。 求是教育集团供图

  竞舟初胜 闯出特色

  马冬娟至今记忆犹新,1999年初,她第一次来到求是竞舟小学所在区域时,这里还是尘土飞扬的大工地。

  求是小学将在骆家庄新办一所小学的消息在百姓间传开。人们的欢欣鼓舞让他们倍感压力。“9月开学,5月招生时校舍还未结顶。1999年暑假全校教职工干得热火朝天。他们天天泡工地,快开学时边打扫卫生边装教学设备,有时干脆和工人一起睡在工地。”马冬娟说,往年求是小学招老师,大家抢着来,那年却因为担心被分到偏远的竞舟小学去,有人放弃了。而另一头,生源情况也急需探明,老师们在学区内46个小区都贴了招生公告,走访适龄孩子的家庭。“加班到后半夜是家常便饭,不论凌晨几点的杭州我都见过。”马冬娟说。

  当年9月,求是竞舟小学在大家的瞩目中如期开学。这是一所“混血”的新小学,老师中有前村小的老师,也有来自求是本部的骨干老师。学生中有新招的学区内新生,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中高年级学生。

  开学时,马冬娟注意到,报名的家长和孩子中有骑三轮车的,还有夹着拖鞋的。更吃惊的是,在校园里,不仅是孩子,就连许多老师都习惯讲当地方言而不讲普通话。

  怎样才能让这所新学校真正打上求是烙印,成为百姓认可的名校一分子?马冬娟们的第一招是建立求是标准。“我们花了一个暑假,理出300多条管理质量标准,从校内讲普通话开始,把每个岗位每项职责都标准化。”在他们看来,移植优秀文化并引导教师认同,以扁平化减少管理层级,用标准化确保管理质量一致,是名校集团化成功的必经之路。1999年,另一个教英语的马老师在湖畔花园创立阿里巴巴公司,而求是小学的马老师们已开发了校园网和校园办公网,实现信息及时互通。老师们到校第一件事是打开邮箱——因为许多通知、教案分享都在邮箱里。

  教育质量是硬指标。第一次考试就来了个下马威——村小合并过来的学生成绩远落后于本部学生!校长黄建明立刻下了指令:原班学生、老师,在不补课、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教育理念、提高课堂效率,每个班期末平均成绩要提高5分。“这怎么可能?”马冬娟心里有问号,脚下已行动:她和中层干部、教研组长一起,走遍了每位任课老师的课堂,深入研判分析找问题,手把手指点,合力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马冬娟一直忘不了当年的那辆小面包车,每天载着兼课的老师在两个校区间颠簸穿梭,哪怕在车上都常有老师热烈讨论教学。“人是要有精神的。虽然忙,但大家都很快乐。”她说,一个学期后,竞舟师生们惊喜地发现,期末成绩真的提高了,而且不止5分。

  同时,竞舟小学开始打破大锅饭,多劳多得、优质优酬,一些特级教师、骨干教师考核奖远远超过校长。

  标准有了,成绩上来了,似乎还缺点什么。马冬娟深知,学校教育要标准化更要有自己的特色。一番琢磨后,他们从科技、体育入手,从环境教育出发,开始了特色发展之路。很快,竞舟小学在区里市里打出了名气:学校被评为首批全国绿色学校、全国德育实验学校、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

  春风化雨,久久为功。2001年,一名原五联小学并入的学生竟考上了杭外,这在当地是史无前例的。连锁化办学让竞舟小学广受好评,第一年招生4个班,第二年便有7个班。

  星火燎原 不忘初心

  利落的短发、温润的笑容,当年青春飞扬的马老师已成长为西湖区教育局干练的掌舵者。她与基础教育一路相伴,变的是平台,不变的是初心。

  隔着浙大路,对面便是求是小学。连锁化办学让它进入轰轰烈烈的发展期。竞舟之后,求是小学又办了星洲小学。2002年,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顺势成立,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公办基础教育集团。至今其旗下已有6所学校、350名老师、5800名学生。

  犹如石子丢进池塘,扁平化管理、标准化教学、绩效化考核、信息化助力的连锁办学模式,在杭州市乃至全国都激起层层涟漪。对此,马冬娟如数家珍。求是小学之后,文三街小学、十三中等名校也先后成立教育集团。2004年9月,杭州市委、市政府总结调研西湖区成功经验后,在全市全面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到2017年底,杭州的教育集团从2004年的28个发展到356个,成员单位1333个。名校集团化的成功尝试不仅赢得师生好口碑,也让西湖区小学教育质量走在全省前列,更是作为教育均衡的好点子在全国流传。北京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增至217个,南京也新开了名校分校20余所……求是小学点燃的教育均衡星星之火已“燎原”。

  然而名校集团化的首创者西湖区并未止步。2007年,马冬娟从求是教育集团总校长调任西湖区教育局副局长。一次人大代表问政时,有人向她提问:“名校集团化做得这么好,能否去更偏远的双浦带带乡村学校?”

  双浦,是比当年骆家庄和蒋村距离城区远得多的农村,有小学,还有初中。除了连锁办学,有没有能带动乡村学校发展的新模式?几经调研,2010年西湖区教育局推出名校集团化2.0版——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学军小学牵手转塘小学,十五中结缘袁浦中学……从教育方式到校园文化,名校对乡村学校进行全方位渗透。

  “西湖区教育的均衡化之路是多年来群策群力的结晶。”马冬娟说,作为一名西湖教育人,她由衷地自豪。名校+新校、名校+普校、名校联盟……眼下,名校集团化3.0版已初现雏形。当年名校孵化的竞舟、星洲、嘉绿苑小学等,都陆续从名校母体中独立,开始带领新校。马冬娟悄悄透露,2019年西湖区将开办的10所新学校均已找到领路的名校。西湖教育蓝图展开,未来已来。

  阳光打在马冬娟的办公桌上,明亮温暖。“真希望阳光能这样打在每一张书桌上。”一脸灿烂笑容的她,还有很多事要做。

  好学校就在家门口

  自从杭州市求是小学开出全国第一家公办小学“连锁店”,名校集团化的办学模式逐渐在省内各地生根发芽。现在,从北京上海到众多小城市,都将名校集团化作为推进教育公平的有效举措。

  名校集团化是一次由浙江首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改革典型。

  名校集团化,以名校为“火车头”,向普通学校、新建学校、乡村学校输入先进师资、管理、理念,带动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随着一条条优质教育链被串起,“择校热”逐渐降温。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百姓额手相庆。

  名校集团化仅是浙江推进教育均等化的缩影。我们看到,一座座美观大气、设施齐全的幼儿园在长兴乡村拔地而起;桐乡城郊的孩子通过互联网课堂学习英语和摄影;杭州城区的名校与江山的小学结对,教学名师送教忙……目前全省所有县(市、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都实行“零择校”。这一切,归功于改革开放。

  让教育资源更均衡,让成长之路更宽广,让人才之林更茂盛,让文化自信更丰盈。这背后集聚了一代代浙江教育人的改革热血、创新智慧、育人情怀,也是省委、省政府坚持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八八战略”的生动写照。

  回眸过往,之江两岸满桃李;展望未来,春风吹拂苗青青。党的十九大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教育,让公平教育的阳光洒向每位青少年,浙江继续前行。

zjrb20181210f0045v02b019.jpg


标签: 名校;求是;小学;集团化;杭州;老师;西湖区;教育集团;教育均衡;...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