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来,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推出了一大批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具体改革举措,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从理念化为实践、由承诺成为现实,变不可能为可能。“最多跑一次”改革成为我省一张亮丽的金名片。为了鼓励和发挥基层改革创新的积极性,激励领跑、示范引领,不断把“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向深入,省委改革办委托省委党校作为第三方组织开展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地方最佳实践案例评选活动。现将评选出的2018年度20个“最多跑一次”改革地方最佳实践案例(杭州市:深化互联网法院试点;温州市:“全球通”平台为侨服务;诸暨市:“一证通办一生事”;德清县:以“标准地”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南湖区:企业开办全流程“一件事”一日办结;台州市:“四制四化”打造窗口服务铁军;丽水市:推进部门间“最多跑一次”改革;舟山市:船舶进出境通关“最多跑一次”;宁波市:公安局创新推动“证照电子化”;龙游县:“龙游通+全民网格”模式;杭州市:打造“移动办事之城”;湖州市:“五未”土地处置+“标准地”组合拳;杭州市:“城市大脑”助力打造“在线警务”;宁波市:特定区域投资项目“打包审批、集成服务”;宁波市:移动微法院;衢州市:“无差别受理”改革;柯桥区:企业投资项目集成式审批;嘉兴市:“无差别全科受理”改革;金华市: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义乌市:打造“无证明城市”)简要情况和专家点评分两期刊登如下,供各地学习借鉴。
案例1
杭州市 深化互联网法院试点
杭州互联网法院积极探索互联网审判新机制新模式,率先实现互联网审判制度变革,平均开庭用时和审理期限比传统模式节约66.8%和25%,审判质效显著提升。入选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年度最佳实践成果,获评改革开放40年40个“第一”,被誉为司法领域里程碑式的事件。
打造了首个全流程在线诉讼平台,起诉、调解、立案、举证、质证、庭审、宣判、送达等环节全程网络化,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诉讼;上线首个异步审理模式,突破时间限制,开庭审理“24小时不打烊”;运用人工智能(AI)研发智能审理模式,让特定案件实现从立案到裁判全程“智能化”。启动首个大数据深度运用电子送达平台、首个电子证据平台、首个司法区块链,用互联网方式有效破解送达难、电子证据认证难等传统诉讼难题。发挥专业审判优势,审理了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案件,“小猪佩奇”版权案获国际盛赞、首例大数据权属案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民事行政案件等,为网络空间治理植入法治“芯片”,促进了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
丁祖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杭州市紧扣互联网发展趋势,首创互联网法院,“用互联网方式审理互联网案件”的理念先进科学,制度设计符合司法规则规律,运行效果逐步显现,显著提升了涉网案件审理的精准性、适当性和及时性,对维护网络安全、化解涉网纠纷、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挥了更为有效的司法保障作用,堪称新时代涉网审判的“杭州经验”。
案例2
温州市 “全球通”平台为侨服务
温州针对68.84万温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华侨回国办事成本高、耗时多等“痛点”问题,率先探索跨境为侨服务,推出为侨服务“全球通”平台,将服务窗口前移至海外和侨胞,让世界各地的温州人共享改革红利。
设立海外服务网点,实现“一门受理”,已在法国巴黎,意大利普拉托、罗马、米兰,阿联酋迪拜,南非约翰内斯堡等6个城市设立服务点,累计办件和答复咨询4000多件。建立国内服务窗口,实现“一窗办理”,在温州市民中心和文成等6个华侨较多的县(市、区)设立为侨服务“全球通”服务窗口,“一窗”办理涉侨事务。建设统一网络平台,实现“一网运行”,引入网络视频、身份认证、电子签名、远程取证等技术,建立远程办事平台,连接海外服务点和国内服务窗口,实现全流程协同办公、“一张网”服务。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一次办成”,推出公证、户籍、出入境、不动产、调解等80个华侨需回国办理的高频事项,编制办理指南,优化再造办理流程,非要件材料容缺办理,确保华侨到海外服务点办事“最多跑一次”。
陆发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温州建设为侨服务“全球通”平台,打造“最多跑一次”改革海外升级版,其最大亮点在于紧扣温州华侨人数众多、对跨境办事服务需求迫切的实际。通过设立海外服务网点等一系列举措,为在外侨胞提供优质服务,大幅降低了办事成本、有效消除了时空隔阂,成为全国为侨服务的样板,充分体现了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根本初衷。
案例3
诸暨市 “一证通办一生事”
“一证通办一生事”是指市民凭一张身份证,就能办理从出生至死亡的绝大部分涉民事项,无须提供其他证明材料。通过改革,全市办理事项精减各类证明材料70%以上,本市居民凭身份证就可办理397个事项。目前,“一证通办”系统累计调用共享数据120余万次,并向镇村延伸,实现就地受理、远程办结。
因事制宜、分类制策,全面梳理高频率涉民涉企事项,明确办理事项所需信息数据,分类集成事项数据串。加强横向部门信息共享,全面建成涵盖户籍、社保、不动产等涉民涉企25个主要数据仓。以“身份证”为索引,把部门数据仓整合建成公共数据平台,制作涉及个人户籍、医疗、民政、社保、不动产和市场主体信息等相关电子证明、证照模板64份。开创信息数据应用新领域,如小学、初中预报名等事项实现群众“零跑腿”,资料“零提供”;人民法院立案时间从1天缩短到5分钟,当事人原先需跑7个部门调取相关信息,现在系统自动生成相关电子文书。强化监管,确保应用信息数据安全,经办人员须通过CA身份认证才可操作,且痕迹记录在案,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泄露。
陆发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诸暨市首创推出“一证通办一生事”改革,背后是政府服务理念、服务流程、服务质量的深刻变革。通过政府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用数据跑起来换群众“零跑腿”、资料“零提供”、办事“不出村”,让“最多跑一次”升级为“就近跑一次”“高效跑一次”,有力地提高政府服务的效能效率。
案例4
德清县 以“标准地”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
2017年以来,德清开展“标准地”改革试点,累计推出73宗、4041亩土地。一是事先做评价,提前实施区域能评、区域环评、水土保持、矿产压覆和地质灾害等区域评价,完善区域负面清单。二是事前定标准,建立各类项目用地容积率、亩产税收、能耗、环境等指导性控制指标体系,完善项目准入条件。三是事中作承诺,项目业主需与属地签订“标准地”使用协议,承诺按约定兑现指标,明确违约应担负的责任;项目业主只需提交图审后的施工图,确定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与相关审批部门签定承诺合同后即可开工。四是事后强监管,率先开展企业投资项目信用监管试点,构建“全过程、双闭环”标准地监管模式,实行“有约束、更灵活”奖惩机制,进一步促进项目建设“合规”、信用承诺“践约”。
“标准地”试点,进一步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引导企业按需拿地、量力而行,有效推动生产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进一步优化了土地“招拍挂”制度,与农村“三块地”、土地二级市场等改革试点相互促进,构成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完整链条。
徐明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研究员):标准通常是对重复性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技术性规范。德清县将标准引入到政府的土地供应中,事先规定供应土地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等标准,暗含了企业来投标就意味着对这些标准的认可承诺。这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信息搜寻、谈判博弈等成本,杜绝了寻租空间,也是亩均论英雄的保障。这是对标准的创造性运用。
案例5
南湖区 企业开办全流程“一件事”一日办结
嘉兴市南湖区实现常态化企业开办1个工作日办结,开办时间比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评估的国内水平提速93%以上。自2018年8月以来,完成企业开办700余件,个别企业最快在3小时内完成。
一是“减事项”,除涉及前置审批事项或企业名称核准与企业设立登记不在同一机关外,企业名称不再实行预先核准。二是“减环节”,将改革前工商登记、公章刻制、银行开户、领取发票4个环节统一为改革后的1个完整闭环流程,实现申请材料“一次提交、一窗受理、信息共享、并行办理、限时办结”。三是“减材料”,从改革前需提交的23份材料(工商登记11份、公章刻制3份、银行开户5份、领取发票4份)缩减为改革后的7份,由窗口受理人员在办理营业执照时一次性收齐,全流程以系统对接、数据共享等形式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复用”。四是“减时间”,改革前,企业开办共需8个工作日;改革后,实现1个工作日办结。
郁建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企业开办便利度是衡量一个国家营商环境水平的重要指标。南湖区通过“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以“减字诀”换“加速度”,在全国首个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一件事”一日办结,这是“最多跑一次”改革从便民服务向商事登记服务提升扩面的新气象。一日办结,既体现了速度,更展示了政府服务企业发展、鼓励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案例6
台州市 “四制四化”打造窗口服务铁军
台州市推行窗口受理人员“四制四化”管理模式。一是“全托制”管理,社会化购买服务。将前台收件工作统一委托行政服务中心,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现前台窗口人员企业化管理。二是“考级制”加薪,差异化分配收入。结合业务理论测试等情况综合评定“全科受理员”服务等级,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贡献多者多得。三是“积分制”考评,数字化智能评价。建立积分制管理系统,将指标进行量化赋分,作为窗口人员服务等级评定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四是“全科制”受理,标准化专业服务。前台窗口人员从受理单个部门事项转为受理多部门事项,按标准精准接件。
台州市还进一步优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窗口人员招录、管理、培训机制,在全市复制推广公司化运营、公开招聘、“差异化”薪酬分配、积分考级制度、“人脑”+“电脑”培训等改革举措,有效破解了前台窗口人员临聘比例过高、稳定性差、忙闲不均、服务动力不足、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实现减员增效,服务提质。目前,全市统一管理前台窗口人员精简50%以上。
何显明(浙江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台州市通过公开竞聘、“差异化”薪酬分配、积分制、考级制管理等途径,有效破解了各地普遍存在的窗口办事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积极性难调动等难题,不仅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且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是一项基础性的重要改革实践。
案例7
丽水市 推进部门间“最多跑一次”改革
2018年以来,丽水市在深化民生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同时,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政府部门间办事领域延伸,在全省率先破题部门间“最多跑一次”改革。事项办理提速率平均达到55.5%,部门权力运行更规范,部门间办事更便捷,政府执行力显著增强。
定标准,梳理公布了市级首批31个部门310项部门间办事事项清单,逐项编制标准化办事指南,做到一张清单、一本指南,办事一目了然。减材料,全面梳理、精简、合并办事材料。优流程,在部门内部调整审批权限,优化整合各业务处室办事流程;在部门间推行承诺容缺受理,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压时限,对部分无明确办理时限的事项,通过模拟办事流程,按照“合规、合理、便捷、高效”原则,明确办理时限。强服务,通过推行首问责任制、“上门服务”、“预约服务”、“一次性告知”、数据共享等实现部门间办理提速提效。同时,以考核、通报、任务交办等形式,对各部门推进改革进行跟踪问效,保障改革落地落实。
徐明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研究员):“最多跑一次”改革源于对政府服务效率的追求,政府部门间办事效率的提升是基本保证。但由于条块分割等一些固有特点带来的弊端,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往往是个难题,部门间办事多次跑、多头跑、效率低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丽水市针对这一问题,大力推进部门间“最多跑一次”改革,可谓切中痛点,是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有效拓展。
案例8
舟山市 船舶进出境通关“最多跑一次”
舟山每年进出外籍船舶10000多艘次,为能使舟山口岸提效、减证、降费、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舟山积极争取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船舶“一单四报”国家先行试点地区。一是重新梳理申报业务流程,简化申报程序,实现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境“一单多报”,一举解决了企业网上多头申报、数据重复录入、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二是实施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境通关无纸化,发布《舟山口岸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境通关无纸化的公告》,凡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运输工具申报系统进行申报和电子数据核放的国际航行船舶,除保留船员出入境证件、临时入境许可申请名单外,口岸查验单位不再要求企业提交其他纸质单证(口岸疫情、现场查验等特殊情况除外),原需递交各口岸查验单位的44类、70余种纸质申报材料全部取消,实现了舟山口岸船舶进出境通关“最多跑一次”,企业完成船舶无纸化通关手续办理只需2小时左右。
郁建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舟山市让企业通过船舶申报系统一次性录入船舶有关信息,分别发送海关、原检验检疫、海事、边检、港航等单位并经审批通过,快速完成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通关手续。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境“一单多报”和通关无纸化的实现,大大拓展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适用范围,体现出这项改革的巨大“撬动”效应,同时优化了自贸试验区口岸环境,增强了企业的改革获得感。
案例9
宁波市 公安局创新推动“证照电子化”
宁波市公安局打造出“阿拉警察”APP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将身份证、户口簿、驾驶证、居住证等各类实体证件电子化留存,推动实现证照验证、获取、使用全流程电子化。目前,电子证照二维码调用量达80万人次,日调用证照二维码达4800人次。
创新身份认证体系,构建虚拟“电子证照卡包”,严密人证核验机制,开辟社会认证渠道,实人实名验证,即可享受“证照电子化”应用的所有便利。构建跨域信息系统,打通公安网与互联网、手机应用与现实场景之间的数据壁垒,做到数据交换、系统整合无障碍。拓展无证应用场景,实现全市3863家旅馆业和1146家网吧的“证照电子化”应用,全市散装汽油购买网点200余家,124家加油站实现扫码登记加油。强化信息安全保障,“阿拉警察”APP运用动态人脸比对、图像文字抓取等技术,建立起一套严防公民隐私泄露的安全保障机制,拧紧了“证照电子化”的安全“阀门”。
丁祖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宁波市公安系统采用APP形式,将身份证、户口簿、驾驶证、居住证等各类实体身份证明证件电子化留存,在全国全省率先探索出了一套互联网环境下的身份验证新模式,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而且对政府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探索了一条有益的路径。
案例10
龙游县 “龙游通+全民网格”模式
“龙游通”起源于“村情通”,是龙游县东华街道张王村干部群众的“草根创新”。2015年,该村运用“互联网+”思维,率先对支部党建、村务公开等工作实行移动信息化管理,打破干群信息不对称困局,收到明显成效,从“后进村”一跃成为“标杆村”。2017年6月份以来,龙游县统筹“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在全县推广应用搭载在微信公众号上的“村情通”综合信息平台,并进行迭代升级,创新推出“龙游通+全民网格”模式。
“村情动态”“三务公开”“村民信箱”让村情管理公开透明,诉求表达渠道更加畅通。上线“涉农补贴”“农技110”“乡村旅游”等乡村振兴板块,部门、群团、企业帮扶项目惠及广大贫困农户。上线“移动办事大厅”,让群众享受无差别的“掌上办事”服务。聚焦中心工作和急难险重任务,增设“信用龙游”“组团联村”“建房管控”等板块,助推中心工作落地。同时开发上线面向社区居民的“社情通”和面向企业及员工的“企情通”,升级融合成覆盖全县域的“龙游通”,形成覆盖全县的党建、平安、管理、服务、信用五大体系,有效破解基层组织作用发挥难、村情民意掌握难、群众办事诉求难、参与治理难、脱贫致富难等难题。
陆发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龙游通+全民网格”模式服务于群众需求,致力于基层治理,通过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与全科网格实现了无缝对接,形成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基层治理模式。其最大特点是“接地气”,充分尊重和发扬了基层首创精神,干部群众高度认可,参与率高,成效明显,可谓“乡村版”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样本。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