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张必超:机器耕种天地宽
2019年04月09日 06:25:49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何双伶 通讯员 徐越坚 孟建阳 整理

29.jpg

  【人物名片】

  张必超,1995年生,诸暨最大的种粮大户。2014年开始接触农业,传承并发展父亲的事业。通过机器换人、创新服务,目前年种植规模达2000亩,为企业和个体户提供播种到收割一体化服务5000余亩,年收益近百万元。

  浙江在线4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何双伶 通讯员 徐越坚 孟建阳 整理)很多人问过我,手里拿着会计学文凭,大学毕业后为什么选择从杭州回到家乡种田?

  对我来说,回归田园其实是“子承父业”。我是一个在田野长大的孩子。记得小时候,我爸在地里插秧、施肥,我就在一旁捉鱼抓虾,玩得好不快活。在我心里,田野象征着自由与快乐,我对它有种天然的感情。

  这5年来,我通过种粮体验了很多90后同龄人难以想象的苦与乐,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成长,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回归乡村

  2014年,我大四,在杭州一所大学念会计专业。当时,父亲一边打理家里的合作社,一边还要兼顾绣花机等生意,有些忙不过来。虽然叔叔以30万元年薪聘我去厂里当管理人员,但我想了想,还是决定回去帮父亲打理农业事务。在内心深处,我更希望能够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不过,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真正开始动手干活,我才发现自己在很多事情上还是个“小白”。比如,对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我一窍不通,而这是种粮时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于是,我一次次跑去向老农户和农技站的植保专家请教,了解虫期、用药时间、防治技巧等。每次对病虫害的抽样都要直接下地,经常风吹日晒就是一整天,但几个月坚持下来,我逐渐掌握了病虫害防治的门道。

  有时候,我还得应对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有一年农忙时节,烘干机在深夜11时坏了,找不到人维修,我只能自己爬上8米多高的机器动手尝试。当时机顶温度高达四五十摄氏度,不一会儿,我的衣服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般,等修理完毕,已近凌晨1时。

  经过一年多的摸爬滚打,我已经对合作社方方面面的事游刃有余了。

  机器换人

  正当我想舒口气的时候,现实又给了我严酷的考验。2016年,国家稻谷最低收购价首次下调,而以最低收购价卖给国家收储正是我们家粮食最主要的销路。那时,我已经把粮食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700亩扩展到了1000亩。按照新粮价,基本没赚头了。该怎么办?我陷入了沉思。

  要想提升利润,就必须压缩成本。我盘算了一下,人力成本压缩空间最大:由于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农忙时节工人短缺,雇一个小工每天要200多元,人工费占据成本近50%。正巧,诸暨市农业局推出机器换人的优惠政策,购买农机有补贴政策。我想,机器换人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我更新了农场的机械设备。到2017年,农场的烘干机、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从原先的7台增加到34台,无人机成为施肥施药“主力”。这下,耕种效率大大提升:以往7个工人一天只能打药100亩,现在,无人机植保一个半小时就能完成100亩,新机器每天完成的耕地面积是原先的十余倍。这下,合作社的工人从30多人下降为10人。

  看到我们家的机器干活又快又好,村里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找上门来:“必超,我年纪大干不动了,你可以上门来帮忙吗?”我意识到,在村里劳动力紧缺的情况下,为各家各户提供农业服务是个很大的商机。于是,我开始向村民们提供耕地、播种、施肥、收割、烘干、加工等在内的一条龙服务。

  由于机器换人后,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我再次把种植规模从1000亩扩展到了2000亩。不过即使是这样,在农忙时节,我还是能在90天内就打理完自家的田地。剩下4到5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可以腾出来做服务。

  自学机器修理、排定工作计划……我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管理的土地面积也越来越大。2018年,包括自家的土地在内,我打理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了5000亩,平均每亩的净利润达200元至300元,相较机器换人之前翻了倍。

  智慧转型

  国家下调粮价,促使我推动粮食的供给侧改革。既然国家收购的稻米价格下降,我们可以种植更为优质的品种,深加工后直接向市场销售,增大利润空间。为此,我多次去宁波及宁夏、内蒙古、吉林等地调研,最终选择了甬优15号、日本越光等优质的稻种进行种植。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两种产品分别在绍兴市农业局开展的第一届、第二届“越乡好稻米”评选中获奖。

  果然,好品质打动市场。现在我们种出的米已经陆续销售给附近浣东工业园的多家企事业单位以及部分诸暨城区的小区,甚至还销往了杭州。这为合作社新增了十多万元的年利润。

  这些年做农业,让我心里有种踏实感和满足感。每年农忙时节就像打仗,我清晨5时多就要起床,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晚上躺在床上感觉人都要散架了。但每次听到村里人说“这孩子勤劳能干”“他什么机器都会开”,心里就会很开心,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不过,事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近年,村里干农活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农忙时节,无论是小工还是机手都很紧缺,即使我开出重金,也雇不到人。我一个人经常得干两个人的活。怎么办?我正谋划在拖拉机等机器上装上北斗系统,让农机也能做到无人自动驾驶,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难题。

  好消息是,随着机器成本的逐渐回收,机器换人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所以,今年我准备扩大服务面积,缩小自种土地面积,转型成为以提供服务为主的供应商。

  我相信,搭乘智慧之风,我的农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标签: 合作社;无人机;服务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