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19日讯 每年的春天,浙江省都会召开一次“全省非遗保护工作会议”,总结上一年成果,公布新一年浙江非遗活动的“排期表”。但今年的这次会议,与往年不太一样——
4月17日,2019年全省推进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创新发展会议在温州召开。注意到了没,会议名称里新冠上的“新时代”与“创新发展”这两个词,正是此次的核心议题。会议还发布了《新时代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温州共识》。
“班里第一名”的烦恼
小时候念书时,你有没有被要求过以“班里第一名”的同学为目标?如果有,你是否曾经想过,那个“第一名”的同学,他的目标又在哪里?
事实上,在全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方面,浙江一直就是那个“班里第一名”。
截至2018年,浙江非遗交出的成绩单非常漂亮:目前,浙江有21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6位国遗传承人,均居全国首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有10项,这个数字在全国也名列前茅。还有一些数字也很亮眼:浙江公布的5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共886项,各地公布的市级名录项目4296项、县级名录项目9314项,浙江省县级以上专题非遗馆276座,年访问人数2270万人,此外还有乡镇级、村级非遗展示馆(场所)1026座。
此外,浙江不仅创造了非遗普查的“浙江模式”和连续4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数全国第一的“浙江现象”,还创新性地在全国非遗保护传承中开拓了“浙江经验”。
但就是这样的“第一名”,也有着自己的烦恼。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提出了“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的非遗保护十六字任务要求。
在当天上午的会议上,各领域的专家及相关主管领导,就一起探讨了在当下的“新时代”,浙江的非遗保护工作还能如何“创新发展”,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在亮眼成绩背后,一定还有一些尚未解决或不能回避的问题。
比如某件非遗手工艺品,定价颇高,超出了一般人的消费能力,那么是否应该下调价格?
又比如,在文旅融合的大环境下,浙江的一些特色小镇开始围绕非遗作文章,但因后续对接中的种种问题,传承人依然面临生存和经营的较大压力。这样的矛盾又该如何解决?
这些,正是浙江非遗在近年来不断创新尝试中发现的问题。
浙江非遗的方向是“亲民”
会议上,浙江省文化与旅游厅副厅长叶菁表示,未来五年内,浙江非遗将要通过“守正创新”的方式激活非遗。
守正,就是要保持原生态,保持原汁原味。
创新,就是要发展衍生态,在保持基因不变、精髓不变的前提下,适当适度地改良改造,“我们要更新观念大胆创新,不要被条条框框所限制,只要有利于非遗传承发展就要勇敢的探索积极尝试。”
由此,我们可以预见,浙江非遗将会变得与百姓生活越来越近。
而落到具体,这些转变将主要体现在“七大工程”与“五个化”上。
“七大工程”指的是实施基础工程、传播工程、融合工程、振兴工程、数字工程、研究工程以及人才工程,而“五个化”指的是法治化、标准化、社会化、数字化和生活化。
具体点说,社会化指的是要提高非遗社会传承发展水平,由政府主导逐渐转变为政府引导,不断集聚非遗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合力;数字化说的是要实现非遗的数字化智能化,让智慧非遗大行其道,让数字非遗彰显活力;生活化就更好懂了,就是要促进非遗与市场、与产业、与现代生活相融合,逐步推进产品服务的市场化和运营管理的现代化。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