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收网”的时刻,到了!
直击现实版《破冰行动》 记者两次随警方千里入川缉毒
2019年06月24日 05:42:25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李攀 通讯员 陈谊 马俊

  编者按:我省持续推进平安浙江建设,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天下无毒”,我省公安干警不畏艰险,英勇奉献。“6·26”国际禁毒日前夕,我省湖州警方破获一起重大跨省贩毒案,有力地震慑了毒品犯罪分子的气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记者两次随警方千里入川,见证了公安干警们奋战在缉毒一线的奉献精神。

  浙江在线6月24日讯 6月19日22时35分,G1876次高铁呼啸着驶入夜幕下的湖州火车站,车门在警报声中缓缓打开,十多名黑衣特警两人一组押解着8名嫌犯走下列车。空旷的站台上,手铐、脚链“哐当哐当”响着。我身旁一位便衣民警,怀里紧紧抱着一个被装在塑料箱中的深黄色物证袋,里面装着警方此行的“战利品”——冰毒。

  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前夕,我省湖州警方破获了一起特大跨省贩毒案。专案组分赴四川、贵州、湖北、安徽、广东等地统一收网,共缴获毒品2.5公斤,抓获犯罪嫌疑人达400余人。这也是湖州当地缉毒史上一案抓获犯罪嫌疑人最多的案件。

  在这起案件侦破中,6月初和中旬,我两次跟随湖州警方,两次跨越千里入川,直击抓捕其中8名主犯的侦破一线,记录这场行走在刀尖上的缉毒行动。

CshKHV0P4aaAW3ycAAJPA-yMuHo778.jpg

湖州警方分别在四川德阳、安徽境内高速收费站将犯罪嫌疑人李德民的团伙成员抓捕归案。

  追击

  “缉毒,需要冷静,只有冷静才能明察秋毫”

  6月1日傍晚,临近19时,阳光依旧明晃晃地烤着柏油路,油麻藤耷拉着脑袋,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这是西南盆地的一个普通夏日。

  四川省德阳市旌湖区东山北巷,一家人声鼎沸的“苍蝇馆子”内,我见到老周时,他正皱着眉头环视满馆子“咕咚咚”翻腾的红油火锅,咽了咽口水,点了个清汤锅。“浙江来的,吃不习惯。”他对我说。

  老周,湖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政委。坐在他身边的,还有张副支队长、支队情报侦察大队朱大队长和一众侦查民警。此次千里入川,显然不是为了美食美景,他们在缉捕一伙毒贩。

  一年前,湖州吴兴区公安分局发现辖区内,一个叫陈新的男子通过小众社交软件兜售冰毒,并通过“埋地雷”(把毒品放到指定地点)的方式进行散货,涉案人数众多。警方顺藤摸瓜,发现陈新在其中扮演的不过是“经销商”的小角色,而“总经销”是一个叫李德民的四川德阳籍男子。

  一批侦查员随后悄悄潜入德阳,这是一个和湖州面积相差无几的地级市,人口足足多了100多万。几次蹲点下来,侦查员好不容易摸清了李德民及其团伙的落脚范围、社会关系、活动规律等,初步掌握了他们的罪证。

  眼下,收网的时刻到了。

  一顿简单打发的晚饭后,我跟着老周回到位于一间小宾馆内的临时指挥部。刚从四面八方赶回的侦查民警围坐在一起,狭小的空间里,每个人压低嗓音分享线索,轻声讨论。

  坐在我身边的侦查民警小俞说出了自己的判断。“李德民近期每个月都会派人往湖州送一批‘货’,5月份的那批已经消耗得差不多,6月的‘货’应该马上就会送出。”小俞说,为躲避检查风险,这伙人通常选择中途乘坐大巴,而从德阳到湖州每周有三趟大巴。但从李德民最近的活动迹象看,他和手下人联系很少,似乎没有运“货”的打算。“前段时间,我们在其他地方抓了一批人,他会不会听到了什么风声?”“真想给这小子打个电话,让他赶紧出手!”一位年轻侦查民警咬咬牙……所有人陷入沉寂。

  老周望着窗外干涸的河床,陷入沉思。那天深夜,他给我发来一段信息:“上级要我们继续盯着,等鱼上钩。”“经营”了一年多的案子,大家实在不想草草收场,人赃并获才是最圆满的结局。

  这时,我想到电视剧《破冰行动》中的一句话:“缉毒,需要冷静。只有冷静才能明察秋毫,占据有利形势。”

  缉捕

  “离毒品越近,危险系数就呈几何级上升”

  等待没有太久,两周后的6月16日,我接到了老周的电话,他声音急促:“我们要收网了!”一个可靠的情报显示,1公斤的冰毒就在嫌犯手中,他们决定“博”一把。我马上购买了前往四川的“红眼航班”,并连夜转往德阳。

  为避免打草惊蛇,6月17日9时,指挥部一声令下,民警兵分三路进行统一抓捕。我跟随的一号抓捕组,执行的正是缉拿主要嫌犯李德民的任务。

  根据此前的消息,李德民住在成都市区的一家酒店内。瓮中捉鳖,这是很理想的抓捕环境。然而此前车子在成渝环线高速上疾驰了近1个小时后,前方情报反馈,嫌犯驾驶着一辆蓝色宝马车突然转移到了成都市新都区一家4S店。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民警小俞和小罗的神经一下子紧绷起来,从干刑侦到干禁毒,他们最清楚其中的差别——在刑事案件抓捕中,绝大部分时候,抓捕时机可以选择,而在缉毒抓捕中,抓捕时机基本由对手说了算。

  这是一个动态对动态的侦查抓捕过程,缉毒民警必须及时、准确地提前做出预判,一旦错过任何一个节点,案件就可能全线崩塌。

  拥挤的车厢内,时而静默,时而对讲机里传出一连串“滋滋响”的情报反馈。同样紧张焦虑的还有配合抓捕的德阳市禁毒支队民警老罗。他此前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一位乐呵呵的“胖大叔”,然而此刻,他一边紧握方向盘,一边侧耳收取最新信息。“便衣进入4S店候命!”指挥部给出了指令。

  老罗将车子停到4S店角落一个隐蔽的车位,他担心川F开头的德阳车牌会引起嫌犯的警觉。小俞和小罗乔装成看车的顾客走进销售大厅,距离他们不足十米处,一名一米六五左右个头、白衣白裤的男子正是他们要抓捕的嫌犯李德民。

  和想象中的毒贩不同,他看起来斯文瘦小,着装时尚,连大金链子和纹身都没有。

  民警注意到一个细节,嫌犯连车窗都没有摇上,说明他没有察觉已经被盯上了。尽管如此,没有人敢掉以轻心,贩毒是什么后果,谁都知道。“干这个行当的人,不要命。”民警说。

  当地两名配合抓捕的民警很快赶到增援,他们腰间的衣服后别着把五四式手枪,顶上了火,这既是一种震慑,也是在做最坏的打算。

  抓捕环境比想象中更复杂,4S店有两扇门,不断有人进出,休息区里还有孩子在玩耍。“决不能惊动嫌犯,必须万无一失。”对民警而言,每一秒的等待都是一种煎熬,担心被发现,又担心嫌犯继续逃窜,给抓捕增加难度。

  1个小时后,时机总算到来,嫌犯独自来到4S店后方的维修区查看自己车辆。增援民警守住出入口,小俞和小罗一前一后悄悄靠近,互相使了一个眼色,只用了1秒钟的时间,嫌犯来不及做出任何反抗就被扑倒在地,并被反手铐住。他的手机最快被收缴,以免和团伙通风报信。“你们干什么?”“警察,别动!知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事?”嫌犯摇头,做着最后的挣扎。当民警表明从浙江来时,李德民的目光突然陷入呆滞。小俞和小罗嘴角轻轻扬起,他们知道没抓错。

  与此同时,另外两个抓捕组同样进展顺利,7名嫌犯一并落网。

  回到车上,老罗又乐呵呵哼起了《少年壮志不言愁》。“是不是没有拍到想象中的刺激画面?”他突然把头转向我笑着问道,“多准备些,风险就少些。”

  干了十多年禁毒,老罗至今都还记得6年前的一幕。同样是两地警方在成都一个小区联合抓捕毒贩,抓捕中,嫌犯突然拔出手枪“砰”地向民警射击,一颗子弹击中了一位民警的胸膛,激烈枪战后,增援特警强攻进入屋内,嫌犯从10楼窗户跳下当场死亡。“离毒品越近,危险系数几何级上升,电视剧里的情节一点都不夸张。”他说。

  暗战

  “在毒品面前,有贪念的人很容易迷失”

  嫌犯悉数落网,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顺利。参案民警的眉头却依旧紧锁——关键证物还没有找到。

  6月17日18时许,所有嫌犯连夜被带往德阳市中江县公安局,审讯室里,一场比抓捕更揪心的暗战开始了。

  狭小的蓝色空间里,小罗和被牢牢“固定”在审讯椅上的李德民面对面。“你自己做了什么,不用我多说吧!”“有胆子做没胆子承认?”不管是“好言相劝”还是激将,整整两个小时,嫌犯吐出的话,包括“我想喝水”在内还不到10句。

  电子显示屏时间一秒秒跳动着,空调“呼呼”吐着冷气。突然,静默被打破。“儿子要放学了,能不能让我联系下家里?”听到嫌犯的这句话,罗凯长长舒了口气,他知道嫌犯的“软肋”被抓住了。事实上,为了不让孩子亲眼看见父母被戴上手铐,一组民警联系了嫌犯的家人,提前把孩子从幼儿园里接走。

  听到这个消息,李德民抬起头,双手不停地揉搓着脸说:“要是再等两个月,你们不抓我,我也不打算干了……”从他断断续续的讲述里,我梳理出他大致的人生轨迹。

  35岁的李德民出生于德阳中江的一个小山村。20多岁时,他到湖州打工,工厂生活单调乏味,每月两三千元的收入,无法满足灯红酒绿对他的诱惑。

  后来他接触到一些吸毒的人,知道这亮晶晶的“东西”很难搞到手也很贵,于是他也偷偷开始贩毒,不久后被抓获判刑。

  吸毒有瘾,贩毒也有瘾。出狱后的李德民回到老家,开过饭店,包过工程,但他嫌来钱慢。

  相比之下,毒品的收益高得可怕,在它面前,有贪念的人很容易迷失。1公斤冰毒,从制毒工厂里拿到手十多万元,一转手就是六七十万元,一旦尝过它的甜头后,就再也瞧不上其他生意。李德民重操旧业,从一开始一次拿100克“货”慢慢发展到一次1公斤,他靠贩毒赚的钱在当地买房买车。他是个“聪明人”,完成罪恶的“原始积累”后,开始尝试“洗白”自己,被抓时他正准备和人合股开矿……

  就在“撬”开李德民嘴的同时,其他团伙成员也陆续交代了犯罪事实。

  结束审讯,已是18日凌晨2时,走出审讯室,小罗打开手机才知道,大约3个小时前,200多公里外的宜宾长宁县附近发生了6.0级的地震,他浑然不觉。

  铁证

  “禁毒干久了,对人性认识会更加深刻”

  短暂休整后,6月18日上午,我又跟随民警马不停蹄赶往李德民父亲在中江县仓山镇的住所追寻毒品。

  这是距离县城70多公里的小镇,浩浩荡荡的警车打破了这里的平静,围观的人群慢慢聚拢起来。对于这户家庭,村民早已隐约觉察到不对劲——儿子开着昂贵的车,父亲却住在出租屋里,靠拾荒为生。

  我们走进一栋6层高的居民楼二楼,这是一间三四十平方米大小的出租房,李德民60多岁的父亲赤脚站在客厅,看到儿子手腕上被马甲包裹的手铐,沉默不语,似乎早有心理准备。

  当地禁毒大队带来的一条缉毒犬不停在房间里嗅着可疑的气味,搜寻过程并不复杂,在一间卧室的隔间暗道里,民警发现了一个白色包裹。

  在执法记录仪和两名社区干部的全程“监督”下,当地禁毒民警将白色包裹小心翼翼取出,撕开里三层外三层的塑料薄膜,一包淡黄色的晶体暴露在民警面前。打开封口,一股刺激的金属味弥漫开来。取样后民警将它放在电子秤上过重——恰好1公斤左右的分量。

  这一次,李德民彻底低下了头。

  6月19日10时30分,德阳火车站,涉案所有嫌犯戴着头套和手铐脚链依次被押解上车,两名巡特警各看管一人,押解队伍几乎承包了一节车厢。

  千里之外的湖州,一场欢迎凯旋的盛大仪式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

  连续奋战3天,疲惫显露在每个人脸上。小俞一边紧紧抱着怀里装有物证的塑料箱,一边调整和女儿视频聊天的角度。“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啊?”这一年来,他从未告诉家人到四川做什么。“马上就到家了,你要听妈妈的话。”家人间这样的对话,在车厢内此起彼伏,舒缓着十多个小时行程的枯燥、乏味和焦虑。

  靠站休息的间隙,我随口问道:“什么时候会判刑?”一位民警瞥了一眼说:“判刑,那是法院的事,我只知道他们罪不可恕。”这位民警见过太多毒品带来的悲剧——一名吸毒多年的男子长期无业,一次,他向年迈的母亲要钱,被拒绝后,先后向母亲和9岁的女儿举起菜刀……“人都会犯错,但有些错犯了,就是无法原谅的。”民警说。

  返程路上,张副支队长突然回忆起一起毕业于沈阳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一位校友,工作后被分配到边境某省份干禁毒,一次化装侦查被发现,险些被毒贩杀害,“禁毒干久了,对人性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更加透彻,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每天都发生,有时候,看不到,真是一种幸福。” 但他也知道,只要还有毒品的地方,缉毒警察就必须看到。

  (文中犯罪嫌疑人均为化名)

标签: 禁毒;缉毒;破冰行动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直击现实版《破冰行动》 记者两次随警方千里入川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