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28日讯 医院,是体现公益性的服务型机构。当这样的机构游离于体制之外,身处市场的洪流中,应该如何生存?
在多元的市场环境下,社会办医早已不是新名词——2010年国家鼓励社会办医后,这一新型业态就在全国各地不断生长。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意见在审批准入、审核评价、校验服务、人员资质、监督管理等涉及医疗质量安全方面,对社会办医和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同等待遇;在规划、税收、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向社会办医进一步倾斜。
这一系列动作,让民营医疗机构再次受到关注。
浙江,互联网纵横交织、民营经济根基深厚,为社会办医创造了天然的土壤。这些游离于体制之外,又存在市场之内的医疗机构如何生存?又有哪些困境?
近日,记者蹲点省内多家民营医疗机构进行调查。
因何存在?补上公立医院部分“短板”
早在2016年,浙江就已发布《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社会办医机构15862个,其中社会办医院846个,分别较2017年增长5%和10.8%。
两年多过去后,这些民营医疗机构发挥了什么作用?
当记者走进杭州恩华医院时,眼前所见似乎与公立医疗机构并无区别——敞亮的大厅、整洁的病区、细致打点的小花园、便捷的自助服务机……
恩华医院特邀顾问、以色列专家莫瑞斯·托帕兹教授在查房。
76岁周梅仙的老伴已经在这里住院近一个月,两位在退休前均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老人,经前同事介绍,由武义专程赶来杭州。老伴患上重度压疮后,周梅仙辗转多地,苦于找不到专科医院。直到一个月前,她首次选择了一家民营医疗机构。
记者在恩华医院的病区走访发现,这里共有500张床位,入住的大部分为慢性病患者,他们基本都有过反复住院的经历。
“公立医院走到今天,并不能满足所有的就医需求,尤其是住院周期较长的患者。”恩华医院院长吴俊告诉记者。他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从事医疗行业,曾先后担任公立医院的医生、管理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立医院改革的动力一度不足。一系列弊端逐渐显现:缺乏竞争机制,服务意识不够强,医院人满为患,老百姓的就医体验不佳……
因此不少人认为,市场的大环境下,医疗领域总有一片“自留地”,能够补上公立医院的短板。
2010年,国家发改委、原国家卫生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明确:“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支持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
社会办医的东风就此吹来。2017年,恩华医院成立,吴俊也成为那个试着用市场的手“倒逼”公立医院改革的人。首先可以填补的,是地域上的“短板”。
恩华医院所在的杭州市西湖区,是杭州市内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记者在杭州市西湖区卫生健康局提供的一份该区医疗机构分布图上看到,近年来,西湖区三甲公立医院的分布明显不足,医疗资源的增长速度难以跟上这一区域的人口增长速度。外部环境的特殊性,成为了催生民营医疗机构的先天条件。据统计,杭州市西湖区共有由西湖区卫健局许可发证的医疗机构598家,其中民营医疗机构347家。
第二个补上的,是公立医院功能性的“短板”。在人们看来,没有公家背景,意味着专业技术力量的相对薄弱。那么民营医院能够做什么?
一些在公立医院积累了技术经验的成熟医生,正在尝试走出体制。2015年,头颈(甲状腺)外科医生周功力从某三甲医院辞职,创办了自己的专科医院杭州微甲医院。他告诉记者:“当初勇敢走出体制,是因为深刻感受到当前的专科医疗体系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无法实现专科医生的理想。”
人满为患已经成为大型公立医院的常态,在平均住院日、住院人次数的重重考核压力下,大医院没有时间与空间养护病人。在分级诊疗制度下,慢性病患者被呼吁回到社区接受护理,但社区卫生院无论在人力、环境、床位数上都不占优势。
杭州微甲医院的医生在做微创手术。
民营医院的功能性也应运而生。恩华医院成立后,就针对住院周期较长的患者,设置了压疮、后ICU呼吸支持、脊髓损伤康复等专科,与公立医院错位发展。
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除掉社会办医所不能踏足的危急重症、疑难杂症领域外,树立专科特色逐渐成为不少民营医疗机构寻求发展的选择,不少都是公立医院无暇顾及,却又有很大市场刚性需求的领域。
底气何在? 双创为新业态创造环境
民营医疗机构的运营模式也面临着转型。
2016年,浙江省发布《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之后,社会办医的类型正在趋于多元化。
仍然是杭州。2017年9月,一份原浙江省卫生计生委的批复件引发大众关注。在这份批复上,原浙江省卫计委同意杭州“全程国际健康医疗中心”的医疗资源共享模式,全国首家“Medical Mall”落户杭州。
什么是医疗资源共享?记者来到位于杭州市庆春广场的西子国际,全程国际健康医疗中心简称“全程医疗”就坐落在此。工作日的下午,艾维口腔西子国际门诊部经理侯慧平在门诊的间隙与记者碰上了一面。从2017年入驻至今,这个896平方米的小空间内不乏人气。
杭州全程医疗外景。
记者跟随侯慧平门诊,按照预约时间准时到达的李欣进入诊间,在开始检查前,医生照例用了5-10分钟与他充分沟通,细致做完例行检查后,再进行健康宣教。“在医院里看门诊,仅挂号排队就要花去不少时间,医患之间的交流更是争分夺秒;所以我们采用的预约制门诊,尽可能为看诊留出充足的时间。”谈及民营医疗机构的优势时,侯慧平这样说。
作为较早步入社会办医队伍的口腔诊所,在大众心目中已经获得较高认可度。李欣告诉记者,自己选择民营医疗机构看牙已经有些年头,“这里不用排队,服务做得更细致些。”口腔诊所在“软实力”上的优势,让她丢弃了对这些体制外医院的成见。
记者看到,在“全程医疗”目前入驻的12家机构里,所涉的科室包括齿科、儿科、妇科、眼科、医美、中医等。近几年选择入驻的机构仍在增加。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相关部门严格准入的情况下,这些机构的设备也能实现共享,此外不同机构之间资源也将打通,以满足公众多元化、一站式的就医需求。
率先试水医疗资源共享模式,浙江底气何在?
“浙江已有上万家社会办医机构,拥有万余名多点执业医生,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为医疗行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气候。”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身处这样的氛围中,管理部门理应在守住医疗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医疗行业的创业创新提供更宽松、更包容的环境。
据《2018浙江健康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浙江省内目前正在有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资医养结合和老年医院,以及独立的检验中心、影像中心、消毒中心和疗养院等新兴医疗机构项目;社会办医也正在呈现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和集团化的趋势。
痛点几多? 面临信任不够人才不足等考验
充分的服务、优质的环境,是否真能让消费者“买单”?市场给予这些新颖的医疗模式更多的可能性,但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它们也面临着更严苛的考验。
以儿科民营医疗机构为例。近年来,儿科看病难问题逐渐凸显,医院儿科人满为患、人才紧缺等问题也多次受到媒体关注。随着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放开,民营医疗机构也把触角伸向这一领域。
但是记者调查发现,人们对儿科民营医疗机构仍然信任不够,他们认为,民营医疗机构儿科补上公立医院儿科的短板尚需时日。
“上医院看病又不是去游乐场,服务和环境的优势不足以吸引我。我更信任公立医院的医生资质和设备优势。”一位家长告诉记者。
而另一位家长则说,自己在公立医院挂不到号的情况下,会带孩子到民营医疗机构做一些检查。“但是仅限于检查,涉及到具体的治疗,我们还是选择去公立医院挂号排队。”
患者和社会对民营医疗机构的信任不足,令吴俊感触颇深。“医院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医疗人才的竞争。”在民营医疗机构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曾多次面向社会招募人才,但是由于编制、医疗资源、个人发展平台等问题,优秀的医学生很少选择从事社会办医。
医疗保险政策问题,也令不少民营医疗机构从业者心生忧虑。“目前,相关部门对公立医院、民营医疗的政策待遇仍然无法完全一视同仁。”一位民营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告诉记者,这也成为民营医疗机构生存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记者了解到,社会资本办医大规模兴起,缘于2010年国家五部门发布的意见。意见提出,“需要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将符合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此后,国务院以及国家卫健委等相关部门先后下发数个支持社会办医相关的文件。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国家层面涉及社会办医的各类文件有20多份。其中,关于民营医院发展的一大核心要素“医保定点”资质也有多次涉及。
民营医疗机构将走向何方?依然有人充满信心。
侯慧平告诉记者,艾维口腔西子国际门诊部设置的审批,只用了不到10天,比此前其他艾维口腔的门诊部审批加速不少,自己成为了“一站式”审批的受益者。“目前,我们已经建档病历4000多份。几天前,诊所获得了医保定点资质,相信来的人还会更多。”
周功力也持乐观态度:“我相信,社会办医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一些患者也表示,如果有一些公立医院的医生到民营医疗机构坐诊,同时医保结算能够打通的前提下,不排除考虑服务更好、环境更好的民营医疗机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