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境内外媒体记者提问。 记者 梁臻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上个月浙江召开了高规格的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会,并且出台了行动方案。请问浙江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具体考虑?
车 俊: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最有条件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也是最有条件实现一体化的区域之一。去年1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我认为浙江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非常好的基础。这主要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作出的“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推动浙江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浙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积极推动者、直接受益者,理所应当更积极、更主动、更有作为。为此,我们把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作为今年省委、省政府重点抓的三件大事之一,聚焦“高质量、一体化”,以只争朝夕的姿态全力推进,力争在三个方面先期取得突破:
第一,借力闯过转型升级关口。借上海等地之力,主动对接沪苏皖优质要素资源,突出接轨创新、接轨国际化、接轨现代化治理,以此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二,借势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率先复制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做法,积极借鉴江苏、安徽对外开放的好经验,力争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上取得更大进展。
第三,借机推动大融合。共同打好跨区域的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推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打造高水平的大学联盟,推动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让老百姓共享更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红利。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对浙江来说既有重点,又是全省域、全方位的。比如陆地上,要以青吴嘉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嘉兴等地争当陆上接轨上海的先锋前锋,推动三省一市相邻地区共建协作区。比如海上,我们要以与上海合作开发小洋山为重点,以舟山江海联运中心为依托,既落实“海上”接轨上海的新举措,也与江苏、安徽一道共同推动沿江、沿海、沿岸港口串成珍珠链。
经济日报记者:近期中央出台很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改善营商环境的政策,请问当前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态势如何?
袁家军:民营经济是浙江的一张“金名片”,贡献了全省65%的GDP、74%的税收、77%的出口、87%的就业和91%的企业数量。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六个方面政策举措”,坚决打好以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再创民营经济新优势为重点的稳中求进组合拳。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31条政策举措,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资金紧张、成本上升、市场准入等难题,从政策层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是强化减税降费。2016年以来,出台160条减负措施,累计为企业减负4245亿元,今年有望超过2000亿元。
三是强化融资保障。大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小微企业信贷增氧计划和金融服务滴灌工程,建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省市县三级做实做细民营企业发债需求、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纾解、帮扶困难企业、重点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管控等四张清单。
四是强化创新发展。加快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扎实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大力实施“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特色小镇、产业创新综合体、小微企业园、未来社区等重大举措,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广阔舞台。深入实施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凤凰行动”、培育跨国公司“雄鹰行动”、培育单打冠军隐形冠军“雏鹰行动”、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加快市场主体升级,推动形成铺天盖地中小微企业与顶天立地大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是强化帮扶服务。建立稳企业防风险双月例会制度和一张政策清单、一个信息平台、一个政企互动共治机制、一套奖惩办法、一个电子督查系统工作机制,深化“三服务”活动,精准有效帮扶企业。
六是强化环境打造。实施企业开办、施工许可等便利化行动,推动“多证合一”“证照联办”,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企业开工前投资项目审批最多90天,努力实现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服务效率最优化。
总之,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今年1月至5月,全省民营企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0.5%,民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6.4%,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增长10.2%,规上民营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3.5%。这些数字在当前的情况下非常抢眼,这也是支撑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非常有利因素。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服务好民营企业,把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
凤凰卫视记者:浙江省外贸企业众多,当前会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袁家军:去年以来浙江外贸总体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201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2.8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36%;其中出口21176亿元,占全国比重12.9%。
浙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以赴稳外贸稳外资,努力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一是抓监测研判。建成外贸“订单+清单”监测预警管理系统,已超过4万家企业上线,实行“企业订单申报每周归集、外贸出口预测预判每月分析、五色企业清单每季发布”。二是抓政策供给。出台稳外贸10项政策,深入开展“精准服务外贸企业行动”;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成国内领先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三是抓新动能培育。加快eWTP全球布局,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推动“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四是抓多元市场拓展。稳定美国市场,巩固欧日市场,拓展“一带一路”等多元市场。五是抓开放平台能级提升。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高质量建设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国际产业合作园等开放平台。
澳门新闻通讯社澳门月刊记者:“八八战略”实施以来浙江取得了哪些成就,未来可能还会有哪些变革和革新?另外,请谈谈当时“八八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什么,给浙江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车 俊:“八八战略”是因时应运而生的,因为当时浙江遇到了三大考验:第一,既有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革命所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着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第二,既遇到了资源短缺等“先天不足”的制约,也经历着生态环境压力、资源要素制约、内外市场竞争带来的“成长的烦恼”。第三,面临着“干在实处怎么干,走在前列怎么走”这样一个时代课题。
面对这种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深刻洞察力、准确判断力和坚定的战略定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浙江的实践结合起来,把落实中央的要求和发挥浙江的主观能动性和优势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创造性提出了“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从而打开了浙江高质量发展之门。16年来,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推动“八八战略”在浙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6年来为什么不变?因为生动实践已经证明了“八八战略”是科学的,是符合浙江实际的,是能推动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记者的问题,就是要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如果用两句话来回答,就是“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这里面既有坚持,还要与时俱进创新。去年是“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明确把“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作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主题主线,并集中精力谋划部署、实施了一些纲举目张、带动全局的重大工作。一是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撬动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营造更优良的发展环境,这是解决一个动力问题。二是以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为统领,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是解决一个活力的问题。 三是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打造长三角的“金南翼”,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四是给浙江的民营企业和各类企业,包括外资企业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落实减负降本的各项措施,把民营经济做得壮壮的,使浙江经济更加充满活力。五是加快清廉浙江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向每个支部和党员覆盖,加强地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阿联酋中阿卫视记者:今年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在宁波举办。请问这是否意味着浙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车 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永久落户宁波市。今年6月,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宁波成功举办,取得了丰硕成果。大会期间,共签约双向投资项目68个,总投资194亿美元。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已经成为浙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浙江处于“一带”和“一路”有机衔接的交汇地带,我们对浙江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也很明确,就是:全力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在参与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上努力走在前列。要把这个角色扮演好,重点是发挥好浙江的3大优势。
一是浙商的优势。目前浙江有800多万的浙商在省外,其中有600多万的浙商在省外经商办企业,有200多万的浙商在境外投资创业,这是浙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独特战略资源。我们要利用这个资源,更好地搭建平台、架好桥梁,推动更多的浙商更积极、更深入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二是通道的优势。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去年超过1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去年超过2600万标箱,无数的货物从这里进出。义乌市小商品市场被誉为“世界超市”,常年有1.3万名境外客商在义乌长期生活、采购和销售,出口货物覆盖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如此,浙江的数字经济具有领先优势,越来越多的商品、货物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进出。我们要推进海港、陆港、信息港、航空港“四港联动”,来推动运输的增效、物流的降费。
三是平台的优势。浙江有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中国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世界华侨进口商品博览会等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不仅如此,我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了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还有一些货物集散地。我们要用好建好这些重要平台,努力把“一带一路”上的“浙江驿站”打造成一颗颗闪亮的明珠,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贡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请介绍一下浙江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政府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情况?
袁家军:数字浙江是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通过持续努力,数字经济已成为浙江发展的新动能。2018年,全省数字经济达2.3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41.5%。今年一季度,数字经济同比增长15.1%。重点打造“三区三中心”。
“三区”。一是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通过数字产业化形成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大力培育数字企业、产业和集群。二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以“机器人+”“互联网+”“大数据+”和“supET平台”赋能和改造传统产业。三是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实施科技新政、人才新政,加强制度供给建设,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三中心”。一是数字技术创新中心。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科研机构高质量发展,打造“互联网+”科创高地。二是新型贸易中心。推动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发展,推进杭州、宁波、义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eWTP电子世界贸易平台在全球布局,支持杭州建设新零售标杆城市。三是新兴金融中心。加快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推进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建设移动支付之省。
在政府数字化转型方面,聚焦建设“掌上办事、掌上办公”之省,整体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和政府运行数字化转型,建成应用“531X”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创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百姓受益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中新社记者:“七一”前夕,浙江表彰了100位担当作为好干部,请问浙江是怎么考虑的?
车 俊:浙江省委、省政府隆重表彰这100名干部代表,就是要向全社会传递一个强烈信号:全省党员干部要见贤思齐、见德思齐,奋发有为、主动作为,为“两个高水平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浙江为了推动党员干部担当作为,重点抓了3方面工作:
第一,把担当作为干部搞得“香香的”,让他们有舞台、能干事。我们树立一种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注重在三大攻坚战、“最多跑一次”改革、“三服务”活动中“赛马识马”,创造敢干事、愿干事、能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还建立一种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放开手脚,大胆闯、大胆干。目前全省各地都已经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基本形成了一个激励保障干部干事创业的政策闭环。广大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有了“定心丸”。
第二,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坚决调整。目前,在浙江,让不担当、不作为干部“下”,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和常态。去年以来,全省共下了1082名省市县管干部,其中省管干部35名。
第三,对受到不实举报的担当作为干部及时澄清保护。我们认真区分正常检举揭发和诬告陷害,坚持该出手的时候组织上就要出手,该澄清的时候组织上就要敢于澄清,帮助受到诬告、错告的干部能够卸下思想包袱,消除思想顾虑,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今年4月,全省首次对10名省管干部失实问题举报进行澄清。到目前为止,省市县三级纪委监委共为1039名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澄清问题,省委组织部为314名党员干部作了澄清证明。
光明日报记者:请问浙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袁家军: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
第一,聚焦一个目标。全省域建设“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的大花园,共建共享“诗画浙江、美好家园”,打造新时代“富春山居图”,争创美丽中国示范区。
第二,打出一套生态治理组合拳。深入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2018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编制生态环境地图,推行河(湖)长制、湾(滩)长制,实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行动,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革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浙江亮丽的底色。
第三,践行好绿色发展新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清洁能源示范省创建,整治“低散乱”企业,发展乡村旅游、运动健康等美丽经济,对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市县取消GDP考核,促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持续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通道。
新华社记者:我们了解到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现在浙江老百姓的出行、办证、看病都更方便了。能否介绍一下浙江省在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车 俊:“最多跑一次”改革,实际上是浙江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浙江群众企业呼声结合起来所进行的一个改革创新。为什么提出这个改革创新呢?原因就是我们在基层调研过程中,遇到很多群众反映到政府办事难、企业反映审批难等问题。因此,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技术支撑,通过改革体制机制、流程再造倒逼政府自身改革,让数据和干部多跑路,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到目前,已经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最多跑一次”事项100%全覆盖,“最多跑一次”的实现率90.6%、满意率96.5%。
改革永远在路上,群众有更高的改革需求,我们也必须要有更高的改革目标。为此,我们去年底提出了“跑一次是底线,一次不用跑是常态,跑多次是例外”的新目标。下一步,我们要在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方面,刀刃向内。我们积极推动改革向党政机关内部管理领域延伸,全面梳理机关内部的办事事项,整合再造办理流程,推动党委政府部门之间的办事、内部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办事“最多跑一次”,努力打造机关效能最强省。
第二方面,提质扩面。一方面我们不断丰富“最多跑一次”的内涵,继续完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和区域环评、标准地改革,包括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另一方面扩大外延,扩大到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推动医院、学校、供水、供气、供电等公共服务领域努力实现“最多跑一次”。同时,我们把这项改革延伸到基层,扩大银行、邮政等网点的代办事项范围和覆盖面,许多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就近办理事项。
第三方面,打响“最多跑一地”。我们把改革的理念从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的民生领域运用到矛盾纠纷化解的社会治理领域,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省范围内加快打造一站式服务、就地解决矛盾纠纷的县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