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别忙着指责“博物馆热”
2019年08月07日 06:11:47 来源: 浙江在线 王玉宝

浙江在线8月7日讯 炎炎夏日,烈阳高悬。不过,多家省内媒体先后在杭州西湖文化广场上捕捉到这么一幕:浙江省科技馆、浙江自然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门前,一溜烟排出几十米长队,一些场馆甚至推出限流的措施。有人惊呼:“博物馆‘打卡族’暑期重现了!”

原来,不少学校在暑期给孩子们布置了“作业”,要求到博物馆参观、“打卡”。再加上一些家长趁着孩子假期带他们来知名博物馆长长见识,于是乎,就出现排队参观的一幕。在这一股博物馆热面前,也不乏争议的声音。有人说,这就是一种“走形式”。

这个问题怎么看?

很多时候,学校要求学生走进博物馆,是想引导学生走进第二课堂,通过另一种“身临其境”的方式增长学生的见识。应该讲,学校的出发点挺好,也符合教育规律。但如果参观者、学生乃至家长自身仅仅是走马观花,甚至为了“打卡”而赶场子,不注重学习的内涵,说其形式主义恐怕也不为过。

那么,这件事是不是只能埋怨参观者而与社会无关?恐怕也未必。

其实,在不少发达国家,学生通过博物馆加深学习、激发兴趣,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不少国外教育部门是把它当成严肃的第二课堂来对待。在参观前,学生往往要预备相关知识;参观中,组成兴趣小组;参观后,进行深入讨论交流。

在师资方面,一些发达国家为博物馆研学储备了丰富的力量。学生参观博物馆,要么是由学校专业老师带领,走进博物馆,一学就是好几个小时,藏品的前世今生、审美内涵、文化意蕴、科研价值,咀嚼得细致而透彻;要么,博物馆自身就储备了学识渊博的志愿者,他们深藏功与名,甘愿在此为参观的学生作生动详实的讲解。

反观我们现在的暑期博物馆热,在整体“生态”上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比如,学校往往并没有对学生作出深入、充分、有效的引导,学生往往也并不知道博物馆研学究竟意义何在,等等。

暑假期间,大多是家长带着孩子参观,而博物馆内讲解员实际上寥寥无几,一般满足不了学生深入研学的需求。在参观中,不少家长更是没有耐心陪伴孩子,遑论作出细致讲解。如此,试问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学习兴趣究竟有多少?这也就无怪乎一名小学生头也不抬地告诉记者:无聊死了!

因此,博物馆研学固然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值得好好挖掘,也希望我们的城市、学校、家庭为此做一些准备。

一方面,努力补上师资这方面的短板。目前多数博物馆的讲解员,且不说其本身科学、艺术素养如何,数量也是捉襟见肘。其实,我国有大量的退休教师、科普工作者和志愿者资源,如何将其有针对性地引导到需要他们的岗位上,我们还得作很多努力。

另一方面,加强对家长和学生的有效引导。而对家长而言,博物馆参观也是一次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如果家长带着焦躁不安的心态参与,那么这本身就是让孩子走马观花。在博物馆研学条件还不完善的当下,希望家长能尽力作些弥补,起码要多一些耐心。

标签: 博物馆;打卡 责任编辑: 施菲菲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别忙着指责“博物馆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