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与“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老人交流
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张凯现场上历史课
纵贯南北,风雨兼程,用脚步丈量新中国发展历程。
暑假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19年“共和国这样走来”暑期社会实践团师生一行15人,奔赴西柏坡、北京、杭州、南京、凤阳、上海、珠海、平潭等八地,以“共和国速度”追寻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足迹,倾听历史事件当事人的心声,挖掘史料背后的故事,还为当地群众开展微党课,打造了一堂别样的“行走的思政课”。
在小岗村听“大包干”带头人表初心
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讲共和国发展史
在每一个站点,实践团成员在行走中与共和国的“脊梁”们肩并肩,与一代又一代党员们的“初心”心贴心。
在河北西柏坡,74岁的老党员闫青海与实践团师生促膝谈心。自1968年入党以来,他始终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落到实处,先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民兵连长、村治保主任。如今年事已高的他,依旧坚持在村里给村民讲党课。
在安徽小岗村的农家院里,当年“大包干”18位带头人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颁授的改革先锋奖章的获得者——严金昌老人为实践团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今年76岁的严金昌,依旧带领子女和乡亲们积极投身在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坚持着当年“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初心。
实践团队特别邀请浙大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梁敬明、副教授张凯担任学术导师,把一部生动的共和国史从课堂搬到了历史发生地。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张凯用一堂现场的历史课,呈现了一部生动的共和国发展史,“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张凯生动的课堂,还吸引了很多路过的南京市民驻足聆听。
为何选择这8个实践点?
结合时代命题让学生勇担使命
从南到北,为什么选择地域跨度这么大的8个实践地点?
全程随队指导的浙大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楼艳解释说,新中国在西柏坡筹备建立,在北京宣告诞生,在西湖边制定宪法;安徽小岗村和上海,见证了中国农村和城市改革开放的进程;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而港珠澳大桥和正在建设中的福建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则是中国技术成就与现代化的象征。
根据这样的发展脉络,实践团制定了南北6474公里的实践路线。不仅有听,还有讲述,实践团队员变身理想信念宣讲人,在所到之处开设多堂微党课,带领当地群众一起回顾开国大典盛况、上海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历程、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的过程等。
“如何结合时代命题,勇敢担负起青年使命,是实践团在这八天行走中始终想要寻找的答案。”楼艳说,为民族崛起而奋斗,为人民幸福而奉献,为国家振兴而努力,一路走下来,这些穿越时间历久弥新的“初心”,激荡在实践团每一个学生的心头,启迪他们思考人生的价值。
团队中年纪最小的成员陈企依说:“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可能会有所不同,职业选择会有差异,但这一路的行走让我明白,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真正无愧于青春。”
(图文提供:陶安娜、徐雨铭、张哲天、陈姝伊、陈企依)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