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来自浙江、上海的骑行爱好者,沿着上海金泽,浙江嘉善、平湖的水源地——太浦河开展骑行活动,共饮一江水、共护一条河。 拍友 郁彩明 摄
编者按:长三角一体化正在高质量推进。8月6日,本报曾经报道了浙沪交界22处水泥墩被拆除、一批断头路被打通的故事,引来浙江新闻客户端、学习强国的强力推荐。今天我们继续关注长三角省界边发生的新故事。一条行政边界线,将如同亲兄弟一般的两个村庄分隔开来。在各自前行的历史中,兄弟村间有繁华落寞、有悲欢离合。如今,在浙沪交界,这些因历史而被分隔的兄弟村,又重新走到一起,治理相帮、产业相扶、规划相融,亲如兄弟。
浙江在线8月22日讯(记者 施力维 报道组 张文燕 陆浩强)如果在嘉善姚庄问“前腰泾村怎么走”,当地人多半会加一句:“你要去上海的前腰泾,还是浙江的前腰泾?”
这样的现象,在沪浙边界上并不鲜见。一条河,一座桥,一条路的两边,有两个“同名同姓”的村庄。
同饮一江水、同耕一片田。但是,村民却属于不同的区域。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行政边界线,将这些“同胞兄弟”一般的两村分隔开来。
如今,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推进的大势下,记者探访省际的毗邻村庄。因历史而被分隔的兄弟村,又在新时代走到一起:治理相帮、产业相扶、规划相融,曾经分分合合,如今殊途同归。
治理相帮 后院变成前厅
一听说是浙江来的,上海枫泾镇团新村的村书记赵永强就带记者去村里的潮泥滩逛一逛。他说,潮泥滩这个横跨上海、浙江的老集镇,过去是大家三不管的“后院”,现在跨省合作下,已经成了待客迎宾的“前厅”。
早晨8时,潮泥滩已在早市的叫卖声中醒来。窄窄的老街很整洁,枫泾粽子、姚庄黄桃,江南特产在此地都能买到。沿着老街一路向东,踏上了一座不宽的水泥桥,思绪还没有从旧时光中回来,赵永强已经提醒说:“我们已经从上海潮泥滩,踏入了浙江潮泥滩了。”
在历史前进的脚步中,小小的潮泥滩集镇历经分分合合。宋代,潮泥滩两岸均属一个行政区域,为嘉兴府下辖。明朝宣德年间,朝廷为增加税负,将嘉善从嘉兴分出,独立置县。潮泥滩所在的枫泾区域也以南北分界,南侧属浙江嘉善,北侧属江苏松江。潮泥滩后来也由此分家,以河为界,东镇属嘉善,西镇属松江。
“收不尽松江布,买不尽魏塘纱”,一河有两岸,贸易无南北。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繁荣,嘉善、青浦、吴江、平湖、金山等府县间贸易往来频繁。如今的沪浙边界,当年是江南水运通道的核心地带,有“江南腹心”之称。丝绸稻米集散,人口日渐聚集,两岸村镇星罗棋布。
像东西潮泥滩这样分属两地的“兄弟”村镇在沪浙边界还有很多。如嘉善枫南村与上海枫泾、平湖的南山塘与金山的北山塘……它们见证了江南最繁华的锦绣时光。
新中国成立后,新一轮行政区划开始调整,与嘉善、平湖相接的松江县,从江苏划归到上海市,而其中枫泾等乡镇又划归到金山区。
伴随着区划的沿革,还有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手工业贸易逐渐被工业经济取代,水路运输日渐式微,潮泥滩这样的边界小镇,不再是人们生活的重心所在。
“孙子、儿子早搬到松江了。嘉善亲戚也搬到了县城里,大家走动少了。”年近90岁的潮泥滩村民胡老先生,现在是上海户籍,祖辈生活在镇东头的嘉善,“以前来来往往都说是潮泥滩亲戚,一家人哪分浙江、上海。”
如今,像潮泥滩这样浙沪交界地带的小集镇,传统血缘维系的邻里乡情,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外来垃圾偷倒、企业污水乱排,一些地方甚至还成为了滋生治安案件的藏污纳垢之所。在基层治理中,落寞的“兄弟村”成为省际间管理上的盲区。
“这些地方成了被遗忘的后院。”处于沪浙边界的嘉善惠民街道惠通村党总支书记戴利贤说,许多问题,仅凭村与村之间的民间合作无法解决,需要更高的行政层面,形成有效的机制。
民间的需求推动着政府间的合作。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逐步推进,分离多年的兄弟村,这两年又开始携起手来。针对交界地带的管理问题,沪浙两地尝试在边界村庄推进社会治理的一体化。
2016年,金山区与嘉善县成立社区联合治理网格化中心,这里100多个监控探头,实时守护着10余个像潮泥滩这样的毗邻村镇。嘉善、金山两地相关机构均可实时调取视频。
比技防更为牢固的是,兄弟村之间社会治理常态化合作制度的建立。在沪浙组织部门的推动下,毗邻村实施“双委员制”,互派村干部到对方村委会,互相参与促进工作。
今年5月,在两地政府的支持和双委员的合作推动下,为了垃圾问题纷争已久的惠通村和团新村,跨省共建了一个“微田园”。两个村共同清理一片堆满垃圾的毗邻地。两村干部跨省种菜,收获的蔬菜鲜果,全部送给村里的老人。
产业相扶 齐谋乡村振兴
“山塘桥下水东流,渔火江枫几度秋。宛似姑苏城外路,烟波十里荡轻舟。”民国《竹枝词》里的繁华胜景,沪浙边界的“兄弟”村——平湖市广陈镇山塘村和金山区廊下镇山塘村,正在合力恢复之中。
过去山塘河两岸是平湖与金山间的水路要冲,舟楫往来,商旅集结。随着上世纪60年代周边陆路交通的逐渐通达,山塘村的枢纽地位被取代,繁华不再。长期以来,南北两个山塘村,均以农业生产、生猪养殖为主,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环境面貌脏乱。有上海的游客甚至称北山塘为“上海的西伯利亚”。
前两年,南北山塘不约而同选择了以特色农业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子。为了引进项目,吸引游客,南北两村开始别起了苗头。背靠大上海的资源优势,北山塘引进了全球最大的凤梨种苗供应商、办起了高大上的马术农庄……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南山塘不甘落后,新修道路,挤出了资金,整治外立面。
因为缺乏统一规划,兄弟村出现了一些无谓的竞争性、重复性建设。原本浑然一体的南北山塘,反而没有了以前的统一感。“这边是传统的落厍屋,那边是小洋楼,感觉很突兀。”平湖市广陈镇山塘村党委书记金建东说。
最明显的差异,是山塘河两岸的防洪墙。上海、浙江防洪标准不一样,在北山塘一侧,上海的水利部门建起了近5米高的水泥挡墙;而南山塘一侧还是低矮的土坡。一河两岸,充满了割裂感。
行政边界除了带来看得见的基础设施差异,也给村民间制造了无形的疏离感。这种感情上的隔阂,就像山塘河上的水泥挡墙一样,影响到了兄弟村的发展。曾经的相扶相帮,一度演变成了互相掣肘。
不止在山塘,金山的团新村埋怨嘉善的惠通小工业园有污染;嘉善的银水庙村投诉青浦的徐李村管不住垃圾;俞汇村和清凉村村民间,为了同一片圩区的灌溉水量,吵得不可开交。
“行政有边界,发展无边界。”平湖市发改局局长徐锦连说,为了破解这一问题,沪浙两地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强合作,摒弃了过去单纯竞争的思维,跨界携手合作。
去年以来,平湖与金山,在浙沪交界处面积255平方公里的田野上,共同合作探索乡村振兴。金山廊下、吕巷、张堰和平湖新仓、广陈五镇,建立了“田园五镇”乡镇振兴先行区联盟联席会议机制,在项目引进、基础设施建设,互通有无加强合作。
徐锦连算了算,浙沪已有20个乡村振兴先行区建设重点项目启动建设,总投资56亿元。
南北山塘就是其中之一。两村成立了“区域协同·乡村振兴实验室——明月山塘”。两地计划总投资5000多万元,共建山塘老街,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商贸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
“南山塘原本要建文化礼堂,北山塘恰好将原本山塘村民共同上的‘山塘小学’旧校舍改造成了博物馆,两地村民商议后将这里定为文化礼堂。”金山山塘村村委会主任吕春芳说,这样既避免了硬件设施的重复建设,又让村民们铭记两地血浓于水的兄弟之情。
这两天,再去山塘河畔,北山塘的水泥挡墙护岸,已参照对岸南山塘的生态护岸做了改造,也增添了水生植物。困扰两个山塘村多年的“违和感”,在一片新绿中变和谐了。
规划相融 携手共建未来
翻阅史籍,江南不仅是地域名词,它更代表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等诸多人们对这片土地往昔的美好追忆。
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脚步里,与宏大叙事的历史相比;边界的村庄和村民们,他们的需求是细小而具体的。“省际能有直达的公交”“断头路能够打通”“看病就医更方便”……
“一体化的大势是‘大写意’,毗邻地区要绘好‘工笔画’。从民生需求出发,做好规划对接。”嘉善发改局相关负责人李虹说,省界毗邻村间,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无疑有着一体化规划相融最好的基础。
这正是上海枫泾镇俞汇村的村党支书记沈国栋所盼望的。这段时间,他经常望着墙上的地图出神。俞汇村刚完成了新一轮的规划修编。借着连浙接沪、靠近枫泾古镇的优势,前腰泾、后腰泾这片“风水宝地”,往后不再是栽瓜种稻的郊野乡村,而将计划建成一个商贸综合体。目前,国内知名的商业地产公司已经有意入驻。
但让沈国栋感到缺憾的是,在俞汇村的地图上,前腰泾、后腰泾所在的原本是一个四面环水、长方形的小岛,其中却被抠掉了一块,而这一块就是属于浙江清凉村的前腰泾、后腰泾。
“总不能这边是高大上的IMAX大银幕,那边还是泥泞的黄桃林吧。”沈国栋说,浙江的前腰泾、后腰泾如果能像拼图一样和上海拼起来,一起做规划那就完美了。
换做以前,这个事情他想都不敢想,“跨了省的事哪那么容易办?”沪浙两地的实质性规划对接,给了他信心。“一体化是动真格的。”今年最让沈国栋激动的一件事,就是连接俞汇村和清凉村的丁枫公路上的水泥墩子拆了,断头路打通了,而且这条被村民称为“友谊大道”的村道还将进一步改造拓宽。
最近,沈国栋去枫泾镇政府,打听前腰泾、后腰泾一体规划的事。区里、镇里和嘉善方面也已经多次协调。据说,涉及毗邻地区的《枫泾-新浜-嘉善-新埭城镇圈区域协同规划》已经上报上海市政府和浙江省政府。
而在另一头,嘉善枫南村和枫泾镇之间的合作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枫南村正着力打造“上海之窗·枫南小镇”。村里将恢复历史上作为枫泾南镇时的一些景点,并借助隔壁枫泾古镇景区的旅游开发,打造精品民宿和文创项目。时隔百年,南镇、北镇跨越省界,再度携手,同走未来路。
走在沪浙边界上,“一体化”“融合”已经成为毗邻的兄弟村间最热的词。原本到金山团新村的枫泾2路公交车,把终点站延伸到了嘉善惠通村里;嘉善曙光村则要帮团新村打通断头河……
离开上海的俞汇村时,村干部正和清凉村的干部们商量今年中秋节合办晚会的事。有个节目大家已经定了——沪剧对唱《人盼成双月成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