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城市已然酣睡,记者跟随兰溪听漏工走上街头——
嘶嘶嘶的漏水声,你听见了吗
2019年09月18日 07:56:50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何贤君 通讯员 徐军伟 王莹

zjrb2019091800009v01b003.jpg

打开窨井盖,章加福(右)和吴建文把听漏棒伸进去,查听水管是否漏水。拍友 时补法 摄

  浙江在线9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何贤君 通讯员 徐军伟 王莹)23时30分,兰溪城区沿街的店铺早已打烊,原本熙攘的街道也变得异常安静。

  “等下,这里有异响,你过来听听!”在一个窨井盖旁,老章停下了脚步,并示意我走过去。

  借着路灯昏黄的灯光,我走近窨井盖,接过他的听漏棒,很不熟练地将一端抵在自来水管阀门上,然后把另一端的听筒使劲按在右耳上。不一会儿,一阵“嘶嘶嘶嘶”的细小声音,持续地传进了我的耳朵。原来,这就是传说中自来水管漏水的声音。

  听漏,就是老章工作的日常。一个初秋的深夜,我跟着老章一行4人出车,体验这份鲜为人知的职业。不远处,冷不丁窜出来的猫儿朝大家凝视几秒,便一溜烟消失了。抬头看,天空中几颗忽明忽暗的星星,冲着我们直眨眼睛。“越是安静,我们的工作就越好开展。”老章神秘地说。

  在任何一座城市,听漏工们几乎都是深夜出动,穿梭于空无一人的街道,把脉深埋地下的城市“血管”。在城市入睡时出发,在城市苏醒时回家,他们几乎与车水马龙的繁华零交集。唯有那些酒店、店铺的玻璃橱窗,映照着他们专注的神情、孤独的身影。

  漏点在哪里,我用耳朵听

  深夜,燥热的城市结束了一天的喧嚣,渐渐趋于平静。当我穿过横山大桥,23时准点抵达兰溪市钱江水务有限公司时,两辆黄色卡车已停在楼下。

  4名身穿黄色荧光衣的听漏工,正在调试设备,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时间不早了,直接去点上查吧。”4人组组长老章干脆利落,话声刚落,便上车出发了。

  行车到第一站星辰路,已是23时15分。这里算是兰溪溪西片区的繁华地带,青松市场、实验小学都在这里。

  常规的听漏设备叫听漏棒,是一根长约两米的铁杆子,前端装有听筒。为了让漏水的声音更显著,会再加上一个“扩音器”,并装上耳机,就成了听漏仪。听漏仪是电子产品,有电线,有显示屏,算是听漏棒的升级版。

  因为自来水管深埋地底,简单的听漏棒很难发挥作用。一下车,老章和徒弟小吴先取出听漏仪,将附有3个接触点的传感器放在水泥路面上,并戴上耳机,拖着电线一路走一路听。

  向前50米后,老章掀开了一个窨井盖,也就是在这,在老章的指导下,我第一次听到了“嘶嘶嘶嘶”的自来水管漏水的声音。“完好的水管,是不会有声音的。”老章解释说,“之前没声音,这里出现了,说明漏点还在前面。”

  为了确认漏水的准确位置,我跟着老章和小吴继续往前,在查验了前方100多米路段和另两个阀门后,终于锁定了大致范围。“一开始声音越来越响,后来逐渐减轻,最高点在哪里,就是哪里漏了。”老章在锁定地画上标记后说。

  此时,零点刚过,老章和小吴商量起后续的维修工作,一阵微风吹在他们布满汗珠的脸上。“这鬼天气,终于凉快了一些。”老章笑着说。

  160多米的一段地下水管,两个人查了近1个小时。“这么快能锁定漏点,算顺利了。”在老章记忆中,最难的一次在去年冬天。一场大雪过后,气温骤降到零下六七摄氏度,受自来水管冻裂影响,丹溪大道沿线居民大面积出现停水、供水压力不足等现象,老百姓怨声载道。

  “长时间的漏水,把裂开的管道整个淹没在水里,漏声特别小,很难分辨。”为查出这个漏点,老章带着小吴,每天半夜12时冒着严寒出动,连续奋战了3个夜晚。

  工作很枯燥,需要有耐心

  1985年,18岁的老章进入钱江水务工作,从临时维修工干起,开始接触听漏工作。10年后,小吴来了,被安排跟着老章学习。其实两人年龄只差4岁,亦师亦友。老吴与小应亦是如此。小应一脸憨厚,沉默寡言,因为头生的大,大家都亲切地喊他“大头”。

  数据显示,兰溪城区光DN100(公称直径100毫米)以上口径的水管就有700公里,为确保不遗漏一处自来水管道,他们师徒4人两两搭档,轮流分片管理,每人每天至少要徒步行走十几公里。

  结束了星辰路的检查,时间已至零时13分。我跟着老吴和“大头”这对师徒,转战到兰江街道兰荫社区,检查起小区里的自来水管。

  “白天大家都要用水,那时候水是流动的,杂音很大,是很难听出漏与不漏的。”每天晚上11时出街,早已成为他们习以为常的工作节奏。

  听漏是一个极其枯燥的活儿。走路、弯腰听、撬井盖、再听、打记号、再走路……每一次出街,都要无数遍地重复这些动作。“漏水的声音是很轻的,动不动就没耐心,根本无法胜任这个工作。”老吴对我说。

  如何准确定位管道漏水点,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也是个技术活。首先要掌握的,就是熟悉管道。在一座城市的地底下,除了自来水管道外,还埋着蒸汽管、燃气管、污水管、废水管等,他们在地下或平行、或相交,十分复杂。“整个城市的自来水管布在哪,如何走,都要记在脑子里。”他们说,纷繁复杂的管道,会给听漏工作增加不少难度。

  零时40分,我跟着“大头”绕进小区,在一处窨井前停了下来。“大头”蹲下身子,利索地掀开窨井盖,取出工具开始听漏。我和老吴屏住呼吸站在一旁,静待结果。突然,原本稳稳竖立的窖井盖朝“大头”这一侧翻落下来。全神贯注听漏的“大头”一时来不及闪躲,窖井盖重重地砸在了他的膝盖上。“啊……”尖叫声中,我和老吴赶忙上前,吃力地移开了重达百斤的窖井盖。“怎么样?伤着了么?”老吴关心徒弟,掀起了他被砸烂的裤腿。膝盖上,已是一片红肿。

  其实,看似简单的听漏过程,也常有危机潜伏。有一次在小区,老吴听漏中,突然一只巨型犬朝他猛冲过来,上来就咬。在村镇,有些窨井、管道分布偏僻,碰上毒蛇、蜈蚣,也是常有的事。

  接近凌晨1时,“大头”和老吴随便找了个地方歇脚。不是累,而是耳朵吃不消。“长时间听会耳鸣,很影响辨别力。”他们带着我一路巡查了3条百米管线,均未查到明显漏水现象,“不管结果怎么样,查过了,也就放心了。”

  茫茫夜色中,他们在坚守

  老章,章加福,52岁;小吴,吴建文,48岁;老吴,吴富忠,52岁;“大头”,应寿堂,41岁。他们是兰溪仅有的4名听漏工。

  当得知这些数字后,我忍不住发问:“没有培养候补队员么?”大家一脸无奈。

  事实上,他们4人除了晚上常规检查听漏,白天还要处理百姓投诉。哪里水压低、哪里停水、哪里水管裂了等问题,最后都会汇总到他们这里,然后再安排听漏计划,确定漏点。“其实是24小时待命,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赶。”老吴说,这种工作性质吓跑了一大片人。

  在老吴的记忆中,打他入行起,带过十几个徒弟,最后留在听漏岗位的,只剩“大头”一人。有些怕辛苦,忍不了熬夜,转到了作息规律的维修岗位;有些考虑到职业的发展局限性,索性离开,自谋出路,搞起水电装修。

  老章亦是如此,唯有小吴还伴在左右。“即使本人愿意,有些家人也会不同意。大半夜才回家,谁受得了。”老章坦言,一开始听漏,光为了睡觉的事,就跟老婆吵了不知道多少次,“我不睡觉是因为工作,她是因为我半夜回来而睡不着。”不过,日子一久,也就习惯了。

  钱江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章建忠也表示,公司一直在物色听漏后备人选,并专门开设报名通道,但应征者不多。“专业性强、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不规律等,这些都是阻碍因素。”他说。

  再者,如今的听漏工,不设底薪,纯靠业绩吃饭,查出一个漏水的DN100口径水管,酬劳是640元。“尽管数额不小,但对那些初涉听漏岗位的年轻人来说,没什么保障。”为此,为让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队伍,钱江水务特别允许员工带薪学习听漏。如此重视程度,足见岗位的重要性。

  “听漏,除了能解决眼下的管道漏水问题,通过对这些听漏结果分析研判后,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公司未来管道铺设、更换的决策。”在章建忠看来,听漏工更像是百姓安插在他们身边的“找茬者”。

  工作与生活,总会时时交融。前两天,老章吃完晚饭跟爱人在路边散步。突然,他一个箭步向前,耳朵贴着地面趴了下去。“这里漏水了。”老章朝爱人示意。不明情况的爱人被他的意外举动弄得哭笑不得。后来,老章马上叫来老吴,用听漏设备查起了漏。夫妻间温馨的散步时光也就此泡汤了。

  他们这般的敬业,为兰溪供水安全起到积极作用。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4名听漏工共查找到217处暗漏,平均每个月查到36处,挽回上万吨自来水流失的损失。

  近年来,随着兰溪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供水面积不断扩大,用水户大幅增加,听漏线路也因此大大延长,听漏工们的工作强度也越来越大。

  凌晨两时,他们中途休整,相约去粥铺吃宵夜。4个人点了4碗粥,简单配几碟小菜,匆匆扒完,又起身听漏去了。凌晨4时,才是他们常规的下班时间。

  街道上空无一人,整个城市依然在酣睡。我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茫茫夜色中,不自觉地说了句“真不容易”。

标签: 大头;自来水;漏水;窨井盖;工作;安静;水务;店铺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zjxw/201909/W020190918286865473823.jpg

嘶嘶嘶的漏水声,你听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