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乐平 )民营经济强则浙江强,民营企业好则浙江好。
无论是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还是以机制灵活、贴近市场的优势抓住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带来的机遇推动创新发展,民营企业都肩负重要使命、拥有广阔空间。
去年以来,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的民营企业家形容为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表明我们党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立场,提出有力举措,为民营企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把民营经济做得壮壮的”。一年来,面对发展的严峻形势和困难,我省着眼于民企长远健康发展,部署落实支持民企发展的各项政策,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浙江民企聚焦主业、勤练内功,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翻山越岭向大海。走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的浙江经济,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和巨大空间。政企同心协力,浙江民企正在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越火山
轻装上阵促转型
新的技术革命挑战、新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压力,从来不是市场经济的意外,而是竞争机制的常态,摆在企业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转型。
然而,企业转型并非易事,“不转型等死、转型等于找死”现象普遍存在。市场有市场的游戏规则,政府能做什么?让企业轻装上阵,才能真正激发活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
我省针对民营企业的“减负”落实速度快、政策力度大、政策创新多。今年1月,浙江在全国率先确定小微企业按 50%幅度顶格减征“六税两费”。4月,浙江还出台了20条新的企业减负政策。目前我省已实现了停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减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差别化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降低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缴纳比例等。今年前三季度,浙江为民营企业减税降费逾千亿元。
卸下沉重的包袱,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55.8%,同比增长19.7%,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2%。
企业在价值链上攀登并没有“自动扶梯”。对于“找不起”市场的中小企业而言,关键在于让创新资源与企业的对接更加顺畅——产业创新综合体正是这样的创新尝试。依托万向研究院,萧山搭建起一个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该综合体诞生至今,已有335家企业利用这个平台展开产学研活动,解决了700多个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全省已建设省、市、县三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68家,其中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65家。
针对市场限制多、准入难等问题,我省打破各种“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我省推出的PPP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公平参与。正在建设的投资项目监管平台,未来可实现民间资本评估、了解PPP项目情况。
有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自然竞相迸发。今年以来,一大批知识型、科技型新浙商不断壮大创业创新主体队伍,有力地推动着浙江经济从传统的工业化经济向现代服务型、创新型和数字经济的转变。
一批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成势,是最好的佐证。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今年1月至9月,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同比增长9.1%,9月当月同比增长23.0%。士兰微、矽力杰等龙头企业稳定增长,前三季度铖昌科技等一批亿元规模的设计企业营收增速均超两位数。
融冰山
创新引领拓市场
一款电熨斗,几秒钟的时间就让衣服上的褶皱消失于无形。卓力集团研发的这款新产品售价高达25999元,在今年秋季广交会上亮相后,接到不少意向订单。
当前浙江民企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国内市场正在消费升级,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也在更新换代,靠什么把握消费升级的浪潮?卓力的回答是,用创新技术、工业设计的高附加值来稳住市场、拓展市场。
做专做精,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也就牢牢抓住了市场。嘉善科友盛科技有限公司是汽车零部件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其产品被列入征税清单,但是企业随行就市提高了产品出口价格,订单合同依然签到后年。“只要门槛够高就很难被替代。”公司负责人说。
在浙江,这样“牛气”的企业不在少数,它们在市场缝隙中找到机会,专心致志打深井,直到占据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的龙头。
企业奋力拓市场,背后也有政府的身影。今年以来,在相关部门组织下,我省外贸企业通过展会平台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布局“一带一路”沿线、非洲、拉美等重要节点市场,今年前三季度,我省共组织了42场境内外货物类国际性展会,累计参展企业1.3万余家,展位2.7万余个。
内外形势变化的确加重不少民营企业的压力,但也倒逼、促成不少企业主动出击、直面挑战。
不久前,青山控股集团与华峰集团签订“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投资30亿美元,在印尼建1200万吨/年焦炭以及配套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这是我省民企积极参与产业领域国际产能合作的生动案例。根据省工信院对全省570多家上市公司公开资料研究,我省超过三成的企业面对全球化的新趋势,着手开展新一轮的产业链竞争优势的全球化布局。
服务民企走出去,我省有关部门除了提供信息咨询、风险分析和保险服务指导企业“走出去”,还搭建国际金融平台、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帮助企业“走上去”,引导企业在人才、技术、品牌等方面,进行价值链的融入和升级。
移高山
开源浚流畅融资
杭州某教学设备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但作为典型的轻资产类科创型企业,公司缺乏抵押物和有效担保,向银行贷款时频频吃“闭门羹”。今年,企业应用“杭州e融”平台,获得了某科技支行的授信。
“‘杭州e融’平台,充分整合政务数据后提供给银行,让银行对企业有更为精准的画像。”杭州市金融办负责人介绍,“充分了解之后,可减少企业贷款成本,降低利率,提高信贷获得率,真正支持中小微企业。”自今年5月30日平台正式发布并完成融资第一单以来,截至目前,“杭州e融”已入驻35家银行机构,累计撮合融资供需金额9亿多元。
针对一些民企股权质押等流动性危机频发、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浙江提出大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效能,打通民营企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4月,浙江银保监局发布了《服务民营企业行动方案》和《“4+1”小微金融服务差异化细分工作方案》,前者聚焦于浙江民营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提升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省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截至2019年9月末,全省制造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354亿元,增量同比多增379亿元;用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85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45.7%。
企业插上资本的翅膀,才会飞得更高。今年前三季度,我省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2.9%,同比增长7.7%,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9个百分点。其中,民间项目投资增长17.0%,高出全部民间投资增速9.3个百分点。
一个可喜的现象是,跟以往相对比较强调边际效益、赚快钱的投资相对比,如今浙江民企在投资上更注重“冗余”,不再简单追求“边际”。对此,省工信院院长兰建平认为:“投资未来、投资创新能力,注重长期发展才是企业长命百岁的基本前提。”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