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探访浙大一院之江院区隔离病房——
在最危险的地方,绽放微笑
2020年02月02日 07:26:42 来源: 浙江在线 陆遥 通讯员 王蕊 吴海波 胡枭峰

  他们是离患者最近的人——“医生,我的病情是不是有了好转?”每天,他们都要进入隔离病房,给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检查和治疗,带去希望和慰藉。

  他们是离家人最远的人——“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视频里,孩子仰着小脸发问;电话这头,脱下防护服的医生笑着哄孩子,眼眶里噙着热泪。

  2月1日,记者进入浙大一院之江院区的隔离区域,感受这里忙碌而有序的工作节奏,倾听一线医护人员的心声。

  一个蓄势待发的“战区”

  脱防护服约需50分钟

  在这次疫情中,作为我省唯一一家省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治定点医院,浙大一院承担了治疗危重症病人的重担。自1月26日正式启用以来,全省各地的危重症患者陆续转到浙大一院之江院区进行救治。如果说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这里正在进行的,就是一场艰苦的阻击战。

  在之江院区护士长羊炜霞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战场”——3号楼。楼前一块红色牌子上,“隔离区域、请勿入内”8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栋楼的5层、6层,住着疑似病例,确诊患者住在7楼。我们来到尚未启用的8楼病区,“这里也将投入使用。”羊炜霞告诉记者,“接下来收治的确诊患者,将住进这层的病房。”

  出了电梯就是清洁区。桌子上整齐摆放着各种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防护装备。推开清洁区左边的门,是半污染区。所有不进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办公人员,都在这里工作。而要进入隔离病房的工作人员,要在清洁区穿好防护服,通过缓冲区,进入最里面的污染区,也就是隔离病房。

  这里的防护措施有多严格?看看墙上贴着的穿脱防护服流程图就能略知一二。这张图中,缓冲区脱防护服这一流程,就要经历16个步骤,整个流程包括9次洗手、1次深度洗澡,所谓深度,就是要对耳道、鼻腔、口腔进行全面消毒。羊炜霞告诉记者,完成这16个步骤,大概需要50分钟。

  走进隔离病房,所有房间的门口都放置了免洗手消毒液。病房是两人间,宽敞明亮。据介绍,每个房间都有空气消毒机,患者入住以后会进行24小时不间断循环消毒。为防止交叉感染,中央空调已经被贴上了封条。每个房间都备了一个小小的取暖器。床头设有智能的呼叫器,方便患者使用。

  羊炜霞介绍,这里原本是普通病房,整个楼层有44张床位,目前,所有的房间已按照这次疫情的需要重新设置。

  一位医疗组长的忙碌

  “加油啊,‘种子选手’”

  3号楼7楼,冬日的暖阳透过玻璃窗照在白墙上,一切都是那么整洁有序。这里收治的都是确诊病例,其中近一半是重症患者。可以说,这里是战斗激烈的“主阵地”。

  从1月20日开始,浙大一院感染病科副主任医师赵宏就奔波在“战场”上。“今天核酸检测阴性,你现在是这层楼的‘种子选手’了,加油!”赵宏笑着说,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也笑了。这些天,所有医务工作者都在为这样的好消息而努力。

  赵宏是3号楼7楼的医疗组长,他要全面评估、掌握整个楼层所有病人的病情,并给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便其他医生具体执行。

  每天早上7时,赵宏就会准时出现在隔离病房的工作区,仔细查看病历资料;8时交班后,他穿上防护服开始查房,往往要待上1个多小时;9时多参加全院会诊;中午时分,他要根据当日的核酸检测结果,重新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下午3时,他又会进行一次常规查房。

  夜幕降临,回到休息区后,赵宏还要花几个小时研究病情。他说:“每天都是这样一个模式,忙碌而充实,单调却不枯燥。”

  为了打赢这场硬仗,赵宏花了很多心思。为了这次疫情,他专门制作了一份病情表。“前一晚,我会开好医嘱,打印出这份病情表,要求值班医生将病人一整晚的数据都记录在上面。”目前,每天的专家会诊都会把这张表作为重要参考。

  病房里,每天都有好消息。赵宏印象最深的是一位39岁的女患者,刚确诊入院时病情较重,除了持续高烧,还出现了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天天以泪洗面。经过精心治疗,前几天,这位女患者的核酸检测结果首次呈阴性。“加油啊,‘种子选手’,尽早出院!”他的鼓励,令患者信心倍增。

  一个善意的“谎言”

  “儿子,妈妈出差呢”

  2号楼,是一线医护人员的生活隔离区。刚进入医生们的临时卧室,记者就看到感染病科医生郎观晶捧着手机在房间里四处转,而她的手机里,视频电话的铃声正急促地响着。“她跟儿子说,自己在出差呢,这会儿正想找个合适的通话背景……”身边的人告诉记者,其实郎观晶的家,就在距离之江院区不远的富阳区。

  为了保障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安全,一线工作者都处于隔离状态,每天出了病房就待在生活区的房间里。从大年三十进入隔离病房,郎观晶已经有9天没有见到儿子了。

  时间长了,儿子越来越想妈妈。“妈妈很快会回来的。”视频连线最后,郎观晶强忍着思念挂了电话。她低下了头,忍不住流下泪水。

  “工作上的辛苦和压力都是可以承受的,对家人的愧疚更深。”同屋的护士任珵也有一个两岁的女儿。“妈妈不要上班!”面对女儿的呼喊,任珵只好耐心地解释:“病人也需要妈妈,妈妈在这里,才能让他们尽早见到自己的家人。”

  一个个善意的谎言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理解支持、共同战斗。

  “什么时候能回家?”记者问一位医护人员。

  “战斗什么时候结束,就什么时候回家!”他的回答是那么坚定、铿锵。

  隔离病房楼下,水仙花开得正盛。春天的脚步近了。

标签: 病情;医护人员;隔离病房;防护服;浙一;一线;疫情 责任编辑: 朱戈倩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zjxw/202002/W020200202268005966643.jpg

在最危险的地方,绽放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