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宁 王艳琼 许峰)如果说,互联网+正在重塑当代人的生活方式;那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也在不断刷新人们传统的就医认知和就医理念。
随着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热度依旧不减。在医护人员们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的“关口”,这一近年来出现在各地各级医疗机构的新型诊疗形式,正在释放出潜能——在疫情期间,互联网诊疗成为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监测数据,在浙江省互联网问诊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0多倍,电子处方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0多倍。
近年来,在相关部门鼓励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进程中,既有叫好声,也不乏“老百姓认可度不高”“线上诊疗公信力不足”等质疑。
那么非常时期的“触网”诊疗,又给这一新兴业态带来哪些机遇和思考?近日,记者走进各地各级医疗机构进行采访。
触动效率
线上线下联动会诊
无形的互联网,如何在非常时期发挥“看得见”的作用?首先获益的是新冠肺炎诊治定点医院。在一度成为省内重点疫区的台州市,有这样一个案例成为凸显“互联网+医疗健康”优势的生动写照——
1月24日,浙江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的第二天。一条简短的线上留言,引起了正在值班的台州市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王赓歌的警惕。“我去过湖北,有低烧,医生在吗?”
湖北、低烧,当这几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词闪动在“恩泽医疗新冠肺炎防治专线”平台上时,身为感染科专家的王赓歌即刻进入了“线上应急响应”模式。在详细了解了这位线上患者的出行轨迹、个人情况后,王赓歌将其归为D类人群(有发热等症状且有疫区接触史的高疑似人群)。“请你按照要求做好防护,尽快独自前往就近定点医院就诊!”
不到半小时的线上沟通,让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当日入院确诊,并得到了及时救治。2月7日,这位患者治愈出院,这一“教科书”般规范的线上线下有效联动的案例,也触发了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将线上平台纳入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当中。
因为疫情“应运而生”的这条新冠肺炎防治专线,在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下属的台州医院和恩泽医院分别设立,数据显示,在专线开通后的一个多月里,线上图文咨询、电话热线、远程会诊及云回访量逾70万人次;非常时期,线上问诊不仅给台州百姓提供便利,还成为大量在外经商的台州人有力的“云后盾”。
“公立医院不仅要守住百姓身体健康防线,也要守住大家的心理防线。”经此一“疫”,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主任陈海啸感触颇深,恐慌所衍生的消极、猜疑等情绪,为疫情排查控制工作设置了重重阻碍,而“互联网+”所具备的高信息密度、及时性、互动性、隐私性等特征对防控有着重要意义。
线上线下联动会诊,也及时弥补了基层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短板。1月下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的确诊,打破了浙南小城景宁的平静。患者被送往县域内唯一一家新冠肺炎诊治定点医院——景宁县人民医院(浙大一院民族分院)就诊。
浙大一院的“双下沉”专家,景宁县人民医院(浙大一院民族分院)院长李谷形容,互联网医疗的便利,让当时“临危受命”的县级医院和就诊患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1月28日,景宁县首次确诊1例新冠肺炎患者之后,医院立刻开启了与浙大一院感染病科的远程连线,省级专家很快根据患者症状制定了一对一的诊疗方案,一条线上线下的绿色通道随即开启。
“事实证明,省级医疗力量的及时介入,为有效救治赢得了时间和信心。”李谷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互联网+”在这座县级医院发挥的作用远不及此。出于防控要求,医院恢复正常运行之前,原定每周在县人民医院常态化坐诊的10多名浙大一院“双下沉”专家,不得不暂停外派工作,为了满足基层百姓的就诊需求,医院依托浙大一院互联网医疗资源,通过远程会诊、互联网医院诊室等平台,为基层百姓提供优质的省城医疗服务。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该院远程疑难病历会诊16例,远程病理会诊45例。
在省内另一重点疫区温州,省、市级公立医院投身一线救治的同时,一个线上的“战场”也在同步铺设。
“我有些咳嗽,会不会被传染了?”“如何才能提高免疫力?”……疫情发生之初,温州市中心医院不少医护人员的手机微信群里,不断收到各类疑问,他们深刻感受到,非常时期大家因不敢轻易上医院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这种情绪,很快传递到温州市各大公立医院的管理层。疫情期间,温州全市44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中,28家迅速开通互联网医院,通过线上的迅速反应,满足线下的就诊需求。
作为省级新冠肺炎诊治定点医院之一,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月初正式上线“云医院”App,平台上线仅两日,日接诊人数近千人。这一具有预约分诊、门诊医生、门诊药房和门诊收费等功能的线上系统,无形之中扩大了疫情期间老百姓的就医半径。
触碰火花
常态化防控亮新招
疫情发生之初,不少非定点诊治的公立医院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如何在战“疫”中尽一己之责,体现公益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让相应医疗机构都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医护人员们增加了一个新的任务——包括呼吸科、感染科、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等在内的62个医疗专家团队开设新冠肺炎线上咨询问诊专线。
1月21日,这些以科普为主要目的的平台逐一上线。专家直播、免费实时在线咨询等方式及时为老百姓答疑解惑,截至目前,这些专线累计为5万人次患者提供23.8万多条在线咨询服务,线上讲座及知识推送累计超1000万人次观看;疫情防控工作进入“下半场”,该院又“预警”到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公众可能面临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并第一时间上线了心理防疫专线;除此之外,这些宝贵的国内防控经验,还通过四通八达的互联网漂洋过海,辐射到了100家海外医疗机构……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疫情防控仍然是备受关注的热词。有人向赴京参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发问,非常时期的防控经验如何在日后发挥作用?
“我相信,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医疗会有非常好的结合点,这将有效拓展医疗服务空间,为广大患者就医提供更多便利。”对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未来,蔡秀军信心满满。
疫情期间,慢病患者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在避免聚集、减少外出的呼吁声中,他们的复诊、用药问题如何解决?记者发现,在慢病长处方机制运行平稳的浙江,“互联网+”精准发挥了一朵云的优势。
在温州,一个疫情期间的就医闭环,让患者看病用药“畅通无阻”。“早上刚线上看完病,第二天药品就送到了。”今年2月,患有高血压的温州市民邵先生处于复诊期,由于小区正在执行严格管控,他在手机上完成了“云复诊”,经医生线上诊断后,拿到了“云处方”;第二天,“云配送”的降压药就顺利到达家中。
疫情期间,温州全市慢性病配送药品5000多种,相关部门还为原本不纳入长处方的部分精神疾病、特殊病种等需长期服用的药物也开启“绿灯”。在温州市医保局上线的慢性病药品第三方配送平台上,市民还可以线上续方,平台内5家医药物流服务商,一般在24小时内就会将药品安全送到患者手中,费用由医疗机构与医保部门实时结算。
在这场线上战“疫”中,中医和公共卫生服务也纷纷“触网”。在温州,市中医院于2月20日上线了“中医药抗疫专家组互联网平台”,14位中医内科权威专家将线下会诊转至线上,为疫情防控及时贡献了传统医学的智慧;在杭州,为避免疫情期间部分疫苗短缺带来的不便利,江干区笕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微信上发布“接种信息每日一报”,社区居民可以及时接收到信息,提高接种成功率。
触发思考
机遇挑战都要正视
有人说,这场疫情让“互联网+医疗健康”迎来了新的风口。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非常时期互联网发挥了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然而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疫情和“互联网+”的不期而遇,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思考。
作为较早开始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医院管理者,蔡秀军对近年来就医环境的重塑感触颇深。“2014年前后,浙大邵逸夫医院日均门诊量达到8000多人次,不少患者凌晨四五点就来医院门口等着排队挂号……我很庆幸,‘互联网+’让这样的情况慢慢减少。”
多年“触网”,也让蔡秀军看到了“互联网+医疗健康”面临的挑战。“当前互联网医院建设还存在互联互通不够充分问题,医院间信息无法共享,造成一些重复检查。同时互联网医院的收费没有统一定价,线上诊治很难规范有序进行。”他呼吁,相应的便民政策应尽快落地。
“不管疫情是‘黑天鹅’还是‘灰犀牛’,身为医务工作者,我们要善于从危机困难中捕捉创造机遇。”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互联网医学中心副主任谢伯剑同样是距离“互联网+医疗健康”最近的人。他坦言,当前线上预约、线上挂号等功能已经逐渐普及,后疫情时代,这些“互联网+医疗”的功能应该更多地向“互联网+健康”延伸,医疗机构应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做关口前移,助力健康管理实现个性化、精准化。
在台州市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处处长汪敏看来,该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均已实现脱卡就诊,30家市县级医院加入了省互联网医院平台。“不过,目前互联网医院的医保报销、医疗服务价格和医疗质量管理等工作依然缺乏指导性意见和政策支撑,‘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有序运行仍需要制度、政策的保驾护航,规范线上行为,调动医生在线服务的积极性的同时,为患者提供便利、安全、有效的在线服务。”
当常态化防控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同样在呼吁,疫情期间催生的互联网+模式也能实现常态化。
温州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黄建平切身体会到,一场疫情,让线上诊疗的认可度有所提升,但他认为,如果不抓住机遇,这场互联网效应将会渐渐消退。“规范化互联网问诊平台是关键,医生线上问诊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挂号费,安排日常值班,完善问诊流程等,全面保障医院和医生的利益。”
采访中,温州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建议:地方互联网医院也可以尝试“抱团”发展,盘活地方医疗资源,有关部门加强对互联网医院的引导和管理,介入相应公共医疗服务,尽可能提高互联网医院的使用率,同步开展医疗行为监管,线上医疗才能更具可行性和长久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