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每个环节都是套路 这个行业水太深
就算有七成退费率 也足以维持一家求职机构
2020年08月24日 05:54:08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黄小星 见习记者 刘俏言

  浙江在线8月24日讯 这个计划,让初入社会的每个学生产生一种错觉——只要舍得砸钱,就会有工作从天而降。

  事实上呢?

  被“保offer计划”坑了一把的赵岩,在秋招最宝贵的时间,却走上维权之路;曾经的求职导师于彤,看过太多草率的指导,愈发谨言慎行;有8年职前教育销售经验的王涵,看透内幕后,彻底离开这个行业。

  不满意就退款

  退费率七成以上

  秋招如此重要,花钱抢先手自然是一部分学生的最佳选择。问题在于,上万元的求职套餐,真的会让人拿到梦寐以求的工作吗?

  赵岩是上海一所普通大学的学生。在秋招之前,她们全班同学被辅导员留下,强制要求听某培训机构前来推销的就业宣讲课。

  “如果花钱就能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找到个世界500强工作还是很好的。”她想。

  赵岩没有选择很高价位的套餐,选了一档几千块的。她们全班连同隔壁学院的学生,基本都报名了。接着,她们被拉进一个400多人的分群,有老师每天在群里发实习消息。平时周末,培训机构老师会来学校讲求职课,但内容“都是百度上能够找到的”。

  “类似从象牙塔到金字塔这种课,我听了有什么用呢?我连工作都没有,我为啥要学怎么转变心态?”赵岩有些不理解。

  让她越来越愤怒的是,交了钱之后,群里的实习消息没发多久就不再更新了;带她们的老师变得很忙,投简历要自己投,接到面试通知问老师怎么准备,老师直到面试结束之后才想到来回她……转眼,到了秋招尾声,她也没有拿到一份offer。

  班上的20多个同学都遭遇了类似情况。

  大家认为,这些所谓的“老师”,没有提供专业的服务,“保offer”更是无稽之谈。于是,由班长牵头,几个学生闹到了公司的总部,但班长遭到威胁:“再闹,就拉入企业黑名单,永不录用。”

  学生们很害怕,虽然过后发现,这个威胁也是扯淡。

  临近春招,本就为了找工作焦头烂额的学生们,也疲于应付求职老师的扯皮。

  赵岩说,虽然最后20多个人拿到退款,但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最后找到的工作,也与机构毫无关系。

  那购买更昂贵的高价套餐,会不会得到更好的服务呢?

  求职机构并不愿意公开相关数据。但王涵向记者透露,报名“保offer计划”套餐的学生,保守来说,退费率有70%以上,但即便靠剩下的3成,也可以维持公司的运转——因为只要有学生签单,对于公司而言,就是一本万利。

  虚假内推&远程实习

  每个环节都是套路

  “这一行水太深了,”王涵说。

  如今,他已彻底离开这个行业。

  杨栅曾在一家腰部求职机构实习了一年,做内容生产的线上课程,主要就是职前的培训课。她坦言,所有的视频内容,就是在百度上搜两三篇文章,进行整合和洗稿,再转化成视频。

  这一年,杨栅看到最多的,是每天黑板上的“战报”——今天签了多少个学生,有没有达到指标……

  接连几个月,她一口气做了400多个视频,放到公司的网站上做“知识付费”,直到后来“找不到素材可抄”。

  “我们公司那些辅导求职的老师学历都很差。你在网上看到的导师履历全都真假参半,一件小事能给吹得很大。”她告诉钱报记者,公司宣传上说的,那些通过“保offer计划”拿到名企offer的学生,有99%都是假的,连名字都是他们现编的。

  至于学生最在乎的内推名额,“水分”就更大了。

  “很多所谓的内推,都是员工利用自己的人脉进行的。比如说,他们认识某公司的HR,把简历发给HR就叫内推了。更有甚者,压根就不认识HR,直接在网上找HR的联系方式打电话过去;还有些内推名额,可能本来就是企业自己放出来的,但被求职机构直接拿来宣传,说是自己的渠道。”王涵透露。

  王涵觉得,学生求职规划应该尽可能提前,“市面上有很多找实习的平台,例如实习僧、刺猬等等。如果因为课业繁忙或者城市没有好的实习机会,还可以去选择‘JobReady最职前’和‘Insidesherp这样的虚拟实习,有了对目标岗位的体验,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到底是什么。”

  但一些奔着给简历增光添彩的“名企远程实习”、“企业资深导师带队”,却成了获利的好机会。

  曾在澳洲知名金融机构就职的尼克,也曾是企业资深导师的一员。起初,他只带一个学生,带三个月。后来,培训机构和他商量,“老师,我一个月给你送三个学生,你就稍微带一带,我们可以长期合作。”

  尼克有点懵,一个月,能学到什么实用的东西呢?

  这样的“远程实习”生意,事实上已然成为一门灰色产业——企业员工给出报价,机构把报价翻三到十倍给到学生;员工向单位申请一个实习生能赚到外快,机构从中拿差价;学生收获了一份名企实习的经历,“至于有没有真的学到东西,有些学生并不在乎。他们只想买一份经历,给简历添一笔。”王涵拿出一份企业导师的报价单说道。

  通常,王涵他们会找一些贩卖信息的机构合作收简历,一张简历9-10元,然后再一一打电话过去。为了让学生签单,很多销售会空口许下根本完成不了的承诺。而这样的承诺,会导致学生实际拿到的offer和期望上的落差。

  如今,网上出现大量对“保offer计划”的吐槽和讨论,机构需要再花巨款去写好评、删帖,获客成本进一步提高,形成恶性循环。王涵说,因此,即便应届生数量连年增高,但求职机构的净利润却一直在缩减,行业一直处在不温不火的尴尬阶段。

  但作为硬币的另一面,有4年大学生职前教育经验的于彤坦言,大部分学生都比较懒,觉得交了钱就万事大吉,“培训机构存在的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学生如何看待培训机构。”

  她感受过,在迷茫和焦虑中的学生,因为交了钱,会像抓救命稻草一样,逼着导师给他们“最好的”方向。“但凡抱着‘买’工作心态的学生,100%是找不到心仪工作的,最后能找到工作,仍然要靠学生自己。”于彤说。


标签: 学生;offer;王涵;求职;工作;老师;培训机构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就算有七成退费率 也足以维持一家求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