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综合 正文
浙江乡村博物馆建设启动半年 457家展馆进入建设准入门槛
2022年03月24日 10:10:28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娇俨 叶诗蕾


  长兴县委秘密交通联络站陈列馆。浙江新闻客户端拍友 朱红美 摄

  如果将博物馆比作夜晚的灯,在高空鸟瞰之江大地,我们会发现大部分时间里,这些“灯光”只亮在城市。

  浙江的乡村展馆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随着近年来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日益提升,迫切需要一股更新鲜的文化力量的注入。

  “十三五”时期,浙江提出了“县县都有博物馆”的建设目标。2021年,这项目标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到了该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时候。乡村博物馆的建设计划被提上了日程。“十四五”期间,全省计划建成乡村博物馆1000家。其中,2022年建设乡村博物馆不少于400家。不仅如此,浙江还被列为全国三个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之一。

  1000家乡村博物馆,如何定义?如何运营?如何走向更好的未来?2021年9月,全省乡村博物馆建设项目启动。半年来,各地的积极探索与先进做法不断涌现。湖州作为全省“乡村博物馆”项目试点,已有第一批36家馆通过市级层面认定;衢州的一些典型做法对于在山区县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具有借鉴意义。记者近日前往衢州、湖州进行探访。

  要标准化,更要有特色

  当通常和城市乃至大城市联系在一起的博物馆来到乡村,它会有怎样不一样的面孔?乡村博物馆的标准又该如何界定?事实上,这也是这项计划启动时,参与其中的管理部门和相关人士首先考虑的问题。

  “今年初,我们从已有的数百家乡村展馆中,挑选457家进入建设准入门槛。”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曹鸿告诉记者,这457家展馆将按照即将颁发的《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进行标准化的“质”的改建提升,打造为更优一级的乡村文化窗口。

  《指南》明确指出,乡村博物馆是位于乡村范围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重点展示、传播、收藏和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文化、革命文化及乡村生产生活、非遗保护、产业发展见证物,向公众开放,具有博物馆功能的文化场馆。

  其中明确规定了乡村博物馆的展览面积应不少于100平方米,藏品数量应不少于50件/组,有藏品管理、公共安全、安保消防规章制度和基本设施设备,应统一标识等建设服务要求。

  这份指南为乡村博物馆划出了一道底线——具备博物馆功能的文化窗口。记者了解到,部分优秀的乡村博物馆将被选为全省的示范样本,成为2023年乡村博物馆建设的参照标准。

  作为参与制定《指南》的专家之一,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吴晓力表示,《指南》建立在前期全省调研和多轮讨论的基础上,但随着后续更多的深入调研,它还有更大的改进空间。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可以规定展馆面积、藏品数量这些能被量化的东西。但是,目前存在的乡村展馆类型和形态多种多样,如何去界定、解读它,形成更准确的概念,这其实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未来不断探索,才能找到完善的答案。”吴晓力说。

  不过,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一个真正的乡村博物馆不是靠资金投入达到某个标准就可以产生的。乡村博物馆应当反映当地的某种文化特色,并在与之结合的基础上建设,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体现鲜明的在地性,突出‘一村一馆一品’的地方特色”被写进《指南》中。

  由红色遗址改建而成的长兴县委秘密交通联络站陈列馆。浙江新闻客户端拍友 陈鲜忠 摄

  在长兴县画溪街道竹元村的竹林间,我们走进了一座古朴雅致的乡间小院,这是2021年6月正式开放的长兴县委秘密交通联络站陈列馆。“虽然是乡村展馆,我们的建设标准可不低。” 竹元村党总支副书记徐东平说。

  1940年10月,中共长兴县委在竹元村徐家老宅开辟地下秘密交通联络站,转移护送来往干部、传递文件、运送物资,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筑起了一座坚强的“红色堡垒”。交通联络站的故事,也成为当地的“红色根脉”。

  竹元村重新修缮了徐家老宅遗址,建设起陈列馆,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记者看到,陈列馆以“红色堡垒”为主题布展,设置了序厅、堡垒等7个展区,周边还建有党建广场、护送码头等配套节点。大到展厅设计、文物认证,小到人物墙绘、展板地图,陈列馆都尽可能还原史实,为游客营造沉浸式的参观体验。

  为充分挖掘秘密交通联络站的故事,村干部反复查阅当地史志办、档案馆文献资料,深入走访徐家后人和周边村庄老人,收集了大量文物照片。同时,结合上级文旅部门提出的专业意见,请来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的老馆长作为文化顾问,从顶层设计来提升陈列馆的历史内涵。

  融合博物馆的乡村,势必获得一个新的改变社会结构、提升生活品质、以文化来带动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这个陈列馆给我们提供的有益启示就是:要标准化,更要有特色,一座理想的乡村博物馆才能脱颖而出,富有魅力,这才是在乡村建设博物馆的本意。

  既带着乡土味又凸显高品位

  乡村博物馆的特色,很大一部分正是来自乡村的“土味”。

  记者在探访衢州乡村展馆时发现,不少乡村展馆是私人所有,许多经营者没有专业背景,多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家乡故土的情怀,进行藏品的收藏和展出。这种自下而上的生长方式,让它们天然拥有了浓重的乡土气息。

  位于龙游县的泽随民俗展览馆里,摆着众多古朴的老物件。这里有方志敏部队使用过的红军刀,还有数张工艺精巧的清代大型雕花木床、木椅、梳妆盒等家具藏品。展览馆设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泽随建筑群的塘沿厅中,让古建筑的潜能重新被激发,也为参观者呈现了一个奇妙的乡土空间。

  馆长赵碧云告诉记者,他是土生土长的泽随村人,以前做生意,后来渐渐爱上收藏。几十年来,他从开始收藏瓷器为主,到专攻民俗老旧古物。如今,藏品达1700多件,有雕花大床、瓷器、花板、农耕及民间日用生活工具等,时间跨度从晋、唐、明清直到民国。

  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博物馆知识和资金支持,展馆的展陈路线没有经过设计,大部分藏品也缺乏详细说明,藏品与村落的关系还有待深度挖掘……因此他觉得,这些老物件真正的价值还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

  这也是部分乡村展馆所面临的问题,“乡土味”有余而“品味”不足。

  湖州市文博学会理事长、研究员潘林荣认为,乡村博物馆是传承乡土文化的载体,乡村博物馆让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有触动、有体验的同时,也不能因陋就简、简单乏味,该有的配套设施不能少,该有的服务项目、宣传策划必须有。

  菰城博物馆茶文化馆(图片由该文化馆提供)

  坐落于湖州市吴兴区丝绸小镇景区内的菰城博物馆茶文化馆里,诙谐生动的展厅文案令人眼前一亮。这座茶文化馆由湖商集团筹建,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收藏了茶经、茶器等展品200多件。为了提升展馆质量与内涵,达到乡村博物馆的品质要求,在当地文旅部门的指导下,茶文化馆经历了一番“修整”。

  “为打破传统文博类展馆给人的固有印象,我们请专业设计师对展厅空间结构、道具布景和参观路线进行了改造提升,遵循‘素’‘雅’风格的同时,更注重突出一个‘新’字。”茶文化馆负责人沈晓芬介绍。2022年春节期间,这里正式开放。

  记者发现,展馆内藏着不少有趣的细节。展板上绘有“茶圣”陆羽与颜真卿等好友的微信对话框,让游客轻松读懂历史故事;二楼展厅设置了茶经学堂和网络直播室,游客可以跟着高级茶艺师体验功夫茶的魅力……

  “茶文化馆既具备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展现了地域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紧贴文旅融合的时代节奏,抓住了博物馆生存发展的关键。”潘林荣说,该馆提供了可借鉴的办馆思路。要让一座座点缀在乡野的博物馆,成为既带着乡土味又凸显高品位的乡村文化公共空间,为浙江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点亮新的风景线。

  既重建设又善运营

  一座博物馆建成不易,要不断运营发展,更是不易。有关专家表示,乡村博物馆必须依托展陈藏品的内容和品质,推进人性化的传播,善于运营,才能获得自身的良好发展。毕竟,乡村博物馆是文化,也是产业。

  在江山市大陈村,坐落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大陈纪念馆。纪念馆以丰富的文字、图片、武器装备实物、蜡像等记录了红军将士们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刻画了江山本地老百姓对抗日事业的支持。

  记者了解到,大陈红军纪念馆先后被评为江山市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浙江省红色教育基地等。每年前来参观、学习的学生和游客络绎不绝。

  大陈纪念馆内景。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娇俨 摄

  “我们和衢州市多个学校有固定合作,每年6月,都会有大量即将中考或者高考的学生,由学校组织来纪念馆感受红色文化。”在这里已经工作5年的讲解员周丽玲告诉记者,纪念馆旁就是汪氏宗祠,向学生、游客讲述大陈村的故事,让周丽玲对家乡的乡村文化归属感更强了。

  乡村博物馆,一定要影响到下一代,这是大陈村党总支书记汪衍君的办馆理念。“不论是通过研学基地,或者是让村民讲自己祖辈故事的方式,只有让年轻人和孩子们走进来,本土的红色故事和乡土文化才能真正实现传播,扩大影响力。”汪衍君说。

  2021年,大陈村成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依托古村落资源和研学基地,大陈村成立了“江山浙里栖旅游有限公司”,促进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大陈纪念馆也被纳入当地的乡村旅游路线,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真正做到了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将乡村博物馆建设和乡村发展结合的另一种方式,同样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原本只是经营某种地方特色商品,却在不经意间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从而建起了相关的博物馆,在吸引游客扩大销量的同时,又反哺以精神文化滋养。

  衢江区杜泽老街上的杜泽桂花饼博物馆,销售着当地的特色美食——桂花饼。这种桂花饼很特殊,外形扁圆内层空心,皮薄而脆,饼面粘满白芝麻,是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馆长谢志雄的记忆里,每逢佳节或喜事时,当地居民都有买糕饼的习惯,桂花饼就是其中之一。但这些美食的制作技艺,随着杜泽老一辈手艺人的离世而逐渐式微。帮村民留住儿时的味道,成为谢志雄做桂花饼的初衷。

  除了留住乡愁,这座博物馆还带来了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精神滋养。馆内展现了中国传统糕点背后的历史特点、民俗故事,吸引游客和居民去了解小桂花饼背后所蕴藏的饮食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感知与消费行为是相结合的。谢志雄成立了“谢继”食品有限公司,2019年,桂花饼博物馆在老街开张。这两年,在衢江区文旅部门的扶持下,老街增大的客流量让公司的营业额更高了,“我们现在每年有一两百万元左右的稳定利润,不仅传承了浙西百年制作‘桂花饼’的工艺,也‘富’了口袋。”谢志雄说。

  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表示,建设乡村博物馆不仅要让偏居乡村的群众享受到高质量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得到精神上的滋养,而且要通过乡土文化展陈、文创产品展售、手工体验、风物特产供应、拓展教育、课程会议服务等方式,反哺乡村建设,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切身利益和生活变化,助力乡村振兴。

  【浙江新闻+】

  各地乡村博物馆建设亮点纷呈

  乡村博物馆建设符合新时代新农村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留住乡韵、记住乡愁,吸引外来游客体验乡土文化,提高乡村文化旅游收入,增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除了湖州、衢州,目前,全省多地结合当地独特文化遗产、产业特色,以全域博物馆、乡村展示馆、农村文化礼堂等形式,在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绍兴 用精品博物馆示范引领乡土文化窗口建设

  2021年6月份以来,绍兴启动“百家乡村精品博物馆”示范建设工作,成果显著。在《绍兴市示范乡村文化博物馆公示名单》中,共评定了10家示范乡村文化博物馆。其中,绍兴安桥头村按照《绍兴市示范乡村精品博物馆评分标准》制定了“微改造、精提升”计划,实施对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陈列馆的改造提升建设。新场馆运用数字化手段,互动性、趣味性更强,让村民和游客看到并读懂更多乡村文化和乡村变化。

  松阳 打造“永不闭馆的乡村博物馆”品牌

  依托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松阳县打造“永不闭馆的乡村博物馆”品牌。松阳县构建“县级中心馆—乡镇街道主题馆—村级展示馆”的新型博物馆三级网络架构。在丰富全域文化旅游产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公共文化均等服务、提升在地特色传统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武义 探索社会力量与政府奖励结合的建设机制

  基于萤石矿产、黑茶文化、畲乡民俗、地方戏曲等自然与人文资源,武义县政府出台《特色博物馆(展示馆)创建办法(试行)》,整合各方资源,为参建单位提供便捷化服务,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武义县在明确特色博物馆(展示馆)创建坚持社会和市场为主体的原则,同时制定《特色博物馆(展示馆)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对通过验收评级的场馆给以5-15万不等的奖励金额。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体,政府奖励为引导的乡村博物馆建设机制。

  (资料来源:浙江省文物局)


标签: 浙江;乡村博物馆 责任编辑: 徐茜茜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zjxw/202203/W020220324366256217378.png

浙江乡村博物馆建设启动半年 457家展馆进入建设准入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