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温州大罗山,果农林媚媚忙并快乐着,她家的丁岙杨梅通过促早栽培等技术,登上了今年“浙江杨梅第一早”宝座。沃野织锦绣,如今走进温州的田间山头,科技加持的“乡愁味道”成为百姓致富路上的香饽饽。
田野上天地广阔,“农”字里大有作为。5年来,搭上农业的“数智快车”和创新技术进山入户“接地气”的东风,杨梅、瓯柑、茶叶、铁皮石斛……这些温州各地寻常可见的山间土货,实现了特色农业品牌的“破茧成蝶”,催生出一批新产业,铺就了一条共富路。
“土”杨梅住“新房”扬眉吐气
对于很多温州人来说,丁岙梅(茶山杨梅)是“吾乡独有异乡无”的乡愁味道,更是夏日最值得期待的本地时令水果。
今年的丁岙梅比往年要来得早一些。露天的杨梅枝头还是青黄的小果,住进“钢筋新房”——促早大棚设施的杨梅树上,紫黑发亮的杨梅早已俏笑枝头。最近每天早上7点多,茶山新盘农业有限公司杨梅精品园负责人林媚媚就在8亩智能大棚忙活了,工人们将一颗颗果形圆润饱满的杨梅从枝头摘下,打包发往各地。
在园内,记者看到一些果树上穿戴着特别的“灯管服”,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杨梅专家团队副研究员郭秀珠介绍,这是针对杨梅吸光特性架设的可增强光合作用的补光灯管,可手机控制远程智能补光。“通过大棚设施促早栽培技术和提质增效技术集成应用,今年果园的杨梅挂果率高,品质风味大幅提升,最高糖度达13.6%,通过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农药残留检测全部合格,并且实现提早20天上市。”往年卖30元一斤的丁岙梅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价格“水涨船高”,目前售价达到120元一斤。
“我爷爷那辈就开始种杨梅了,这些杨梅树比我年龄还大。”因为看中温州市环大罗山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支撑项目,以及省、市杨梅研究团队技术力量,林媚媚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今年1月,她筹集100来万元,流转失管的杨梅园,整改提升成丁岙梅的农业科技试验基地。据她估算,今年产量在一万斤左右。采摘季过后,“钢筋大棚”将会继续升级,更加智能化。
丁岙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史,是温州地方特色名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浙江省四大杨梅良种之一,但不可否认由于土地限制,产业融合链条短、种植散户多、果农老龄化等,创新技术推广难,这些年在走下坡路。郭秀珠坦言:“我们希望这家基地做出成果,起示范作用,带动杨梅产业提升和农户共同致富。”
为振兴瓯柑、丁岙梅两大传统特色农业产业,不久前温州市还在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授牌成立了温州瓯柑杨梅研究院。杨梅是过时不候的特色“时鲜”,今年技术团队也会启动杨梅的储藏和深加工技术研究,研发杨梅安全保鲜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功能性健康产品,力争把每一颗杨梅都“吃干榨净”。
小茶叶大“钱”景“茶”上共富
茶叶采摘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夏秋茶不采。泰顺雅阳镇林双春家祖祖辈辈种茶产茶靠山生活,看好茶叶深加工“钱”景,2020年,林双春在弟弟林须剑的支持下,在泰顺注册成立浙江鸿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深耕茶叶深加工休闲零食领域。
今年5月中旬,林双春家近87亩的无农药原生态茶园每天有30余名采茶工忙着采茶。“去年开始我们就利用夏秋茶生产茶衍生品,4月以来每天收1000到1500斤茶青,目前已经储备了将近5000多斤茶干。”林双春算了一笔账,一斤3元的收购价,一天采50来斤,农闲在家的采茶女,每天平均收入有150元。因为茶衍生品的生产不分季节,需要大量的茶叶原料,林双春公司还和周边茶园签订茶叶收购合同,辐射约2000亩茶园面积。
茶香佐料、茶叶蛋、茶米酥……在公司的展示厅内,记者看到了琳琅满目的茶衍生品。“我们的产品目前有30余种,茶凤爪、茶鸭舌、茶叶花生也已基本研发成功即将投产,端午节快到了,我们还会推出茶香粽子。”企业品牌架构师龚洪涛介绍,茶衍生品并不是想象中简单加上“茶叶料”就可以,需要不断地实验研发、检测论证,以科研技术为核心,建立茶衍生品的生产企业标准。
林双春说:“我们的茶衍生品有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茶所的19名研究员共同帮忙研发,光茶叶蛋每年花费在检测上的费用就高达几十万元。目前企业的主打产品茶叶蛋、茶香佐料正在做检测报告,申请生产工艺专利。”借助电商销售的加持,林双春家茶衍生品迅速“出圈”。仅他们家的淘宝店铺平均一天能卖1万个茶叶蛋,销售覆盖全国31个省市,每月销售额60多万元,位居淘宝蛋类销售排名前三。
这几天,林双春还在忙着开“食茶源”体验店。开业后,大家可以线下品尝各类茶叶加工的休闲零食和预制菜。为不断延伸产业链,做精做强“食茶源”茶叶深加工品牌,提升价值链,带动众多茶农共富,在政府的支持下,目前当地正规划建设一个集茶叶深加工研发、生产、销售、文化展示、旅游一体的产业园。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还专门来雅阳调研、升级合作,在今后建成的茶产业园建立研发中心,研发员就能从“走读”变“常驻”。
新闻+ 科技赋能产业牵引 沃野良畴织锦绣
“面对‘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先天不足,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好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问题,事关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的大局。”温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温州积极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让技术长在土里,以科技赋能、产业牵引,推动温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升级,实现共同富裕场景下的乡村振兴。
粮油产业技术团队围绕粮食增产,示范应用“水稻叠盘出苗技术”和“1+N”育供秧模式,解决了传统机插秧出苗不整齐、秧苗不健壮、易烂秧死苗等问题。在蔬菜产业方面,重点研究推广越冬设施蔬菜增效技术,特别是在番茄方面,目前已形成年产30万吨,15亿元以上的越冬番茄主导产业群。在标准化生产方面,温州开展了优质农牧渔产品“瓯越鲜风”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对基地实行全程数字化质量安全管控,逐步形成一批标准化生产、数字化结合、品质化支撑、高效化经营的阳光农场、绿色牧场、生态渔场。
此外,根据温州主导产业发展需要,还组建粮油、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中药材和农业绿色发展等八大技术团队。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团队、一批科技示范基地”的运作模式,组织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
未来5年,温州将通过实施农业“双强”行动,通过抓项目、抓平台,突出稳产保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每年谋划建设200亿元的产业项目,培育10条超10亿元的富民产业链。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