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综合 正文

断桥临界点,449人!这里人流量这么大,为什么没有拥堵?

字体:
—2022—
10/05
09:11:56
2022-10-05 09:11:56 来源:都市快报 见习记者 邵婷

  “有缘千里来相会,须往西湖高处寻。”

  在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的叙事下,断桥被赋予浪漫爱情的涵义。不管节假日或平时,在西湖众多景点中,断桥永远是最热门的。

  今年国庆首日,西湖接待23.82万游客,客流量第一位的是断桥白堤段。大量游客从断桥涌入白堤,那么断桥到底堵没堵?记者决定走一趟。

  断桥之上 

  缓解拥堵,也最大程度保证游览的自由度

  在北山街和保俶路交叉口,我看到靠北山街南侧设置了分隔栏。再往前走,路两侧有交警、保安在巡查和疏导。负责指挥交通的周师傅说,设置分隔栏是为了避免骑车、开车的游客误入。

  沿着环湖绿道向断桥走,奇怪的是,游客好像被自动分为进、出两列走,人虽然多,但很有序。我加入了向断桥方向前进的那一队。快到断桥了,我踮起脚试图将目光越过人群,我看到志愿者身后,也就是通往断桥的必经路上,志愿者分为两拨,分别站在分隔栏两侧,引导旅客进出。

  出入断桥的桥头处人流量最大,他们紧盯着路况,不停喊着:进入断桥请靠右走。

  总算上了断桥,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铁质的分隔栏换成了古色古香的栅栏花箱,上面装点着红黄两色的花,衬托着喜庆的氛围。

  每隔几个花箱,竖立着引导牌,牌子的正反面分别写着“断桥入口”“断桥出口”“请靠右行”和防疫提醒。花箱可拆卸,连接处设置了几条分隔带,控制人流方向。桥上每隔十几、二十几块地砖站着一位执勤民警,整座断桥设置了22名民警站岗。

  由于花箱的分隔,中间较宽的路上每一侧可以并排走4人左右。要想拍照留念,可以到整座桥两侧略微高起的平台短暂停留。我在桥上边欣赏西湖景色边行走,走到桥下花费4分钟。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大概2分钟能通行。

  在桥上,我碰上了一位采风的摄影师田先生。田先生老家陕西,来杭州工作七年,每年国庆都要来西湖。说话时他刚从苏堤过来,可能是因为疫情,他觉得今年的游客没有往年那么多,一路走来比较顺畅。不过,田先生今年有新的发现,“今年开始就有很多志愿者为大家提供一些饮用水之类的服务,我觉得非常人性化。”

  田先生觉得,近几年来西湖游玩能明显感受到,管理更“细”了,“每隔一段就有志愿者,可以说是无死角。而且分流、引导的游览措施不仅能保障安全、缓解拥堵,也最大程度保证了游客游览的自由度。”

  走下断桥,路面更宽阔了。我想走到白堤中间再看看。

  环卫师傅李喜财正停下环卫车,拾捡路面垃圾。李师傅一开口就是一股子浓厚的东北味,“今天呐?今天得比平常多一半儿人吧。”李喜财来杭州三年,在西湖景区从事环卫工作也三年。以他的经验,由于大家都偏爱错峰出行,国庆第三、第四天反而是人最多的。

  他负责的路段是锦带桥到桥中间的小店,他给我指了指,一个来回大概400米。这段路李师傅每个小时大概往返三次,两次骑车,一次步行。在这段400米的路上,他见过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志愿者,见过巡查的保安、民警,看到轮值的医护人员等。

  问他:为什么断桥没有拥堵?李师傅深吸一口气,略顿一下说:“反正在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都有人在(提供)保障。管理得好、细,大老远就开始疏导了!”看李师傅脸上,略带几分自豪。是啊,他何尝不是众多服务保障人员之一。

  断桥之中

  测算游客容量 是西湖精细化管理的缩影

  断桥是西湖精细化管理的一个缩影。

  2002年,杭州提出“还湖于民”的口号,西湖实行免费开放。西湖紧贴城市,游客、西湖建设、用地等如何管理,成为难题。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华芳,从1999年开始参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究工作,带领团队先后为西湖、运河、良渚编制相关保护规划。

  2010年前后,西湖申遗在即,华芳和她的团队参与了西湖申遗工作,他们负责的其中一项内容是游客量。

  控制游客量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障是必须的。然而对于西湖来说,情况更复杂些。

  西湖是开放的遗产地。多少游客是适合的?同一时段最多能通过多少游客?游客怎样游览才更舒适?管理上应该有什么措施?这些问题摆在眼前。

  在测算游客容量的时候,城市规划设计师会按照国际上的风景名胜区游览的标准,对行人驻足和通过时所需要的面积进行计算。路面有多少面积,这个面积能容纳多少人,需要从哪里开始控制流入人流,都经过了严格的测算。

  这当然还不够,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人的空间体验和感受。

1071d17b3994792b4b3feb003a79b96e_tb_720.jpg

  10月1日,西湖断桥。记者 夏阳 摄

  “游客在断桥希望看到什么?是远眺保俶塔,白天看空翠燕飞,晚上观繁华夜景。如果这个时候边上紧挨着游客,那么体验感自然直线下降。”华芳说,他们基于国际标准,将游客舒适游览的感受结合进来,对数据进行了修正。

  2014年左右,西湖断桥的两头分别安装了4个红外线人流监测设备,这些红外感应,在游客进入断桥时,一次判断在某一时刻,断桥上到底有多少人。

  根据监控数字统计,平时状态下,断桥的瞬时游客量(即同一时刻有多少人同时在断桥上)大约是281人,而断桥饱和游客总量为449人,意味着超过这一数字,断桥就会比较拥堵。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依据数据,给断桥制订了“分级管理方案”。

  这背后是数字化的助力。“全国数字第一景区”大数据平台能够采集景区里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实现更科学更有效的管理。

  “西湖答案,其实是既有学术上的标准,又有人们对西湖文化景观的感受。杭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就需要这样的细功夫。”华芳说。

  断桥之外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种生活的延续性

  对于城市来说,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如何平衡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

  华芳和团队曾花大半年的时间调研了各地的世界遗产。他们发现,国内一些历史文化建筑在规划时都是把人迁出去,采取了搬迁原住民,留下空房子,然后收租金的模式。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不是空房子。房子只是一个空壳,我们保留历史文化建筑,要看到的是一种生活的延续性。”

  华芳说,世界遗产保护涉及人口调控、移民、环境整治、土地利用、经济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问题,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传承文化,人和文化遗产共生共荣,因此世界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不能排斥人。”

bf54bbf0be4f3bcc457b4d591297a54b_tb_720.jpg

  而杭州,还有另一个特点是,文化遗产和城市的关系很紧密。

  作为“六大古都”之一,杭州罕见地拥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西湖、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除北京之外,中国再没有这样的城市。遗址要保护,城市也要发展,如何兼得?解决的办法是把管理落实落细。而管理的目标还在于一个“人”字。

  比如,当年,西湖免费开放后,景区增设了不少椅子供市民游客休息,一开始椅子的间距很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向杭州西湖管理部门转达了他的建议,希望椅子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西湖边的恋人很多,如果椅子之间距离太近,恋人们会感到不自在。

  于是,西湖景区在苏堤、白堤等“情人堤”改造时,对长凳的数量和间距进行规划调整,减少了长凳的数量,保持一定的间隔,恋人们有了更多隐私空间。

  尺寸之间,满满的都是细节。

  回去的路上,我收到田先生的信息,他跟我说:今天杭州的气温不比酷暑,但奉献在一线的志愿者与人民公仆们一起铸就服务堡垒,每一个无微不至的关怀都彰显着无私,今天美丽的西湖是大家一起构筑的,希望杭州越来越好!

  夕阳渐渐沉下去,把西湖染成深秋的颜色。我回望西湖,看到更多游客在踏上断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国庆;断桥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西湖是开放的遗产地。多少游客是适合的?同一时段最多能通过多少游客?游客怎样游览才更舒适?管理上应该有什么措施?这些问题摆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