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舟山 正文
岁月故事:百年钞关弄与浙海关“移关定海”
2017年03月14日 11:11:07 来源: 舟山日报 孙峰

  浙江在线3月14日讯 舟山港,地处中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是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具有独特的港口区位优势,是中国最早向欧洲国家开放的窗口之一。 300多年前,英国商船就经常来定海停泊,贩运商品。康熙年间,浙海关公署曾设于定海港,至今留下了“钞关弄”这个古老地名。

  一、湮没在繁华市街里的钞关弄

  钞关弄在哪里?钞关弄的地名是如何得来的?估计很多定海人都不知道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能在记忆里找回一些早已淡忘的印象。住在东大街的洪姓老人告诉笔者,钞关弄就在他的家门口,东大街与东管庙弄交界处。 1999年出版的《舟山市定海区地名志》也是这样说的:“钞关弄,南北走向,南起小河头,北至东大街。长75米,宽2.5米,水泥路面。 ”

  定海人对钞关弄的由来向来比较陌生。一部本地的地方史志说:“清初,在弄内曾住过看守城门的兵卒,称为抄关兵。遂习称为钞关弄。”关于“抄关兵”的说法,可能是出自老百姓的误传,而被采访者当做正史了。其实钞关弄的得名,不是源于“抄关兵”,而是因为清康熙年间,曾经在此附近设立“钞关”,也即海关,那里曾经是大清浙海关在定海的办公地点。“钞关弄”这个老地名,算来也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古老舟山港的见证。

  文化广场,是定海最繁华的市区中心。从文化广场沿着车水马龙的解放路东行,到芙蓉洲路转弯,依旧是店铺林立的商业街,熙熙攘攘,人流穿梭。转到老街东大街,可以看到一排红色木结构的老房子,这是定海老城的常见景观。

  在东大街与东管庙弄交界处附近,东大街65号的对面,有一条静谧的小弄堂,就是原先钞关弄的大约所在位置,弄口立着一根电线杆。洪姓老人告诉笔者,原先钞关弄这条弄堂还要往西一点,就在电线杆的西侧。而现在的小弄堂在电线杆的东侧,是街区改造以后留出来的过道。小弄堂的南端,就是小河头弄,以前是一条小河,河上也有一座小桥。东大街65号往东,大约10多米处,就是现在的芙蓉洲路。芙蓉洲路,原系河道,1953年填河修路。以前,沿东大街过河往东要经过一座小桥。洪姓老人告诉笔者,这座小桥名叫“马河桥”,其位置就是现在芙蓉洲路和东大街的交叉路口。

  民国《定海常关简志》云:“定海榷关,古之钞关也,昉自清初。其设立年月,缘案卷毁于兵燹,湮没不可考。原设地点,在定邑东门文彩桥下,土名钞关弄。以后榷查不便,遂迁于南门大街之太保庙。继以城垣间隔涂涨益遥,且帆船均集于东港浦,遂移至南道头黄大来公祠。 ”旧钞关首设在定海城内东门文彩桥下,即今钞关弄所在。

  雍正年间的《定海县治图》,清清楚楚地标绘着“海关”地名。从这张地图的标绘来看,大约可以了解清代浙海关的位置所在。海关的西侧、南侧各有河道相环,并且标出两座小桥,其中西侧芙蓉洲河道上的那座桥,就是文彩桥。南侧的那条河就是现在的“小河头弄”位置。这张《定海县治图》和现在的地名基本能够对应起来。

  文彩桥,其实就是老百姓口中所说的“马河桥”。据老同志胡时杰在《定海的桥》一文中介绍,定海人对桥的命名,有雅有俗,一座桥常常有两个桥名,有人喜欢叫“文彩桥”,也有人称之为“马河桥”。沿着芙蓉洲路旧河道,雅一点地说,“东门有座文彩桥,上有芙蓉洲,带月桥,学宫门前登瀛桥。 ”而俗称则是:“东门有条马和桥,过施家河头,张家弄桥,学宫门前灯笼桥。 ”文彩桥和马和桥,带月桥和张家弄桥,登瀛桥和灯笼桥,都是一条桥的两个名。

  这张雍正《定海县治图》中标绘的“海关”,与现在洪姓老人所说的“钞关弄”旧址位置有点距离,一个在芙蓉洲路的东侧,一个则在芙蓉洲路的西侧。但是,不管怎么说,钞关弄因“钞关”而得名,则是铁板钉钉的,这也说明钞关弄的历史悠久。

  《定海县治图》中清楚标绘出“海关”位置,说明当时“浙海关”在定海县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定海县治图》中所标绘的地名不太多,清晰可辨的有定海县、总兵府、县学、御书亭、衙山、左营、右营、中营等近二十个地名。“海关”在地图中的标注十分醒目,并清晰标绘出其三幢房子,一个正大厅,左右两侧厢房。“浙海关”初设时,关长称为“监督”,是皇帝从各部的资深官员中选拔任用,一般是由内务部和户部的官员派员充任,因此在当时的偏僻海岛定海县,算是为数不多的中央驻定机构了。

  二、钞关弄的历史渊源

  关于钞关弄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

  康熙《定海县志》载:“榷关,公署,在城东,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海关监督张圣诏题明捐建。 ”

  古老的舟山港,地处中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是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具有独特的港口区位优势,是中国最早向欧洲国家开放的窗口之一,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康熙时,英国商船经常来定海停泊,贩运商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宁波正式设立浙海关,旧址在今宁波中山西路鼓楼边。在老百姓的口语中,“浙海关”也被简称为“钞关”。绘于道光年间的宁波地图《宁郡地舆图》中,即把旧时浙海关标识为“钞关”。

  为方便征税,浙海关监督多次要求朝廷将浙海关总部由宁波迁往定海,但户部考虑到迁建需另外建造关署衙门,原宁波府海关衙门又要废弃,故没有同意,仍由海关差役前往收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浙海关监督张圣诏再次建议说:“定海岙门宽广,水势平缓,堪容外国大船,可通各省贸易,海关要处,无过于此。自愿设法捐造衙门署一座,往来巡视,以就商船之便。另设红毛馆,安置红毛。夹板大船人众,可增税一万余两,府城廛市仍听客商贸易。 ”这份请示终于得到户部首肯。于是在定海县设立浙海关,并建造了红毛馆,俗称西洋楼,作为接待外国商人和船只的机构。此后,“东、西洋船,愿往宁波者,听其驾赴宁波,愿往定海者,听其停泊定海”。于是,各国商船停泊定海者日多,“一时称为盛事”。

  那么为什么把向外国商船征税的机构叫“钞关”呢?“钞关”一词,实与古代纸币的发行流通有关。

  钞关之名起源于明朝。明宣德四年(1429年)始设钞关。设置钞关旨在征收船税,隶户部,税收多用于支付军事抚赏费用。明朝内地征税的钞关在初建时,因规定以钞纳税,故名。

  明太祖以宋有交子,元亦用钞,其法省便,易于流转,遂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宝钞上有题额曰:“大明通行宝钞”,其下两旁有篆文八字,曰:“大明宝钞,天下通行。 ”为推行宝钞,明朝廷采取措施疏通钞法,其中之一就是在一些道路、关津处,设立关卡,对来往商人征收宝钞以强令宝钞流通,同时增加日益困乏的国家财政收入。明宣德四年,明朝政府首先在南北二京间沿运河的重镇设立了7个钞关,命令:“船受雇装载,计其载料之多少,路之远近,自南京至淮安,淮安至徐州,徐州至济宁,济宁至临清,临清至通州,俱每一百料纳钞一百贯。其北京直抵南京,南京直抵北京者,每料纳钞五百贯。”(《明宣宗实录》卷五五)。钞关之设自此开始,钞关之名也一直沿用到清代,并成为征收船钞和货税的海关代名词。

  三、定海钞关与东、西洋贸易

  浙海关曾经移关定海,这一观点见诸于清代史料,且已被相关研究者认可。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编就的《皇朝通志》卷九十,关于“浙海关”记载如下:“(康熙)三十四年设浙海关署于宁波,付拨沿海巡哨船二十于各口巡察。又设海关署于定海县,并设红毛馆,令监督往来巡视。”这部代表清政府官方口径的史书,认定定海县设“海关署”,而不是像乍浦等地那样,设立的是一个海关的关口。这也说明定海钞关的重要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编《中国海关文物集萃》,关于浙海关的简史,书中简明扼要地指出:“1685年,清政府在宁波设立浙海关。 1698年,浙海关移驻定海。浙海关的职责是管理来往日本的中外海船,稽查货物,征收船货税,兼防守海境,严禁走私。 ”与其他研究者不同,这本书的作者认为“浙海关”的管理侧重点是“来往日本的中外海船”。虽然这一观点有失偏颇,但是其强调“来往日本的中外海船”是定海钞关的重点征税对象,对全面了解康熙雍正期间定海海关的职能有所启发。

  清代设立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粤海关,这四个海关在管理进出口贸易方面,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 自然分工有所不同。江、浙、闽三个海关历来管理的侧重点在于日本、朝鲜、琉球等国的东洋贸易, 粤海关的侧重点在于管理西洋、南洋各国贸易。

  的确,定海浙海关公署的设立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商人喜欢在定海泊船,因此海关监督张圣诏投其所好,移关定海,另选址道头,“乃筑红毛馆城外,使居焉”,这是给西洋欧洲人居住的馆舍。

  然而,在定海做贸易的,不仅仅是英商,还有前往日本长崎以及琉球等国的商船,其数量也甚为庞大,雍正年间的史料表明,定海县是对日贸易的重要港口,和乍浦一样也是办理日本铜进口的指定口岸,同时也是中日民间贸易的重要口岸。

  雍正六年(1728年)九月,浙江巡抚李卫发布一个命令,事由是为了严查出洋商船久不回国。文云:“照得定海、乍浦等处海口,洋商船只出往东洋贸易,原有定限,毋庸在外逗遛不归,如有逾限,该地方官即行查究,久经饬遵在案。 ”

  康熙六十年(1721年)以后的浙海关监督一般由浙江巡抚兼任,因此这个李卫兼管海关事务,他查阅了定海等地上年册报商船,前往东洋申报出洋的多,而回棹者寥寥,尚有各船迟迟不报回浙。他觉得“明系中途逗遛,……事关海洋重务,难容狥隐,合行严查。 ”为此他命令海关各属,“将本年东洋回棹商船到有若干,该船所领倭照是否报部有名,抑或额外私领,逐一查明造册报夺”云云。

  从这篇巡抚大人的命令看,定海、乍浦两地前往日本贸易的船舶数量众多,由于日本对贸易实施总量控制,因此导致一些赴日商船得不到日方授予的“信牌”而滞留不归。

  前往东洋贸易的船舶数量巨大,为此浙江巡抚李卫还要求增设沈家门巡检。他在雍正七年(1729年)向朝廷打了个报告,“再定邑之东沈家门,乃洋船出入之所,南为乌沙门,直接大洋,东连普陀山,外即洛迦门,为定邑之咽喉,最为紧要,且离县城七十余里,查向有宝陀司巡检驻扎此处,缘本朝初年迁禁海界,将巡检衙署拆毁……沈家门实为要地,应请设立沈家屿巡检,以资巡缉,实为防范海疆之要。 ”结果,朝廷同意这一建议,“随经兵部议复,应如该督等所请。奉旨:依议。 ”沈家门宝陀巡检司是因“洋船出入”而设。

  定海是东洋贸易的重要关卡。康熙、雍正年间几次颁布律令,规定“再各处商船,往东洋者,必由定海镇所辖之要汛挂号而出”,说明定海浙海关在缉私、边防管理中的战略地位。

  关于浙海关的关闭,有一种说法。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为限制英国等西方国家来华商船,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收泊交易,不许一船入浙,同时撤销了定海红毛馆和浙海关。

  其实,乾隆皇帝从未下令关闭浙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闽浙总督的晓谕,也只是勒令西洋番船(即欧洲各国商船),不得前往宁波、定海做贸易而已,而中日贸易的大门是绝不会关闭的,乾隆时代依旧需要进口日本的铜,而通过定海港出口日本的货物则包括大量的陶瓷颜料等等。

  红毛馆,仅仅是供西洋人居住的馆舍,它不等同于定海钞关。红毛馆的废置,也不等于定海钞关的废置,更不等于浙海关的关闭。事实上,江、浙、闽三个海关在乾隆、嘉庆和道光朝继续正常履行其管理对外贸易的职能。日本人编著的《清俗纪闻》一书中收录了一份乾隆六十年(1795年)浙海关签发的“商照”,证明浙海关的正常运作。

  【后语】

  具有三百年历史的钞关弄地名,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随着街路改造,湮没在繁华市街里的钞关弄,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了。有关部门能否将钞关弄列入舟山市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并在其东大街旧址建树一个地名纪念碑,记载起古老舟山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段沧桑历史。

  (舟山日报 孙峰)

标签: 海关;商船;东门文彩;舟山;定海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