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沉下去”才能找回“价值感”

字体:
—2022—
11/07
07:59:00
2022-11-07 07:59:00 来源:浙江宣传

  一

  记者,当一直在路上,当永远葆有一份激情和热爱。

  在昨天(11月6日)举行的江坪同志从事新闻工作70年座谈会上,浙江日报原总编辑江坪用“热爱、坚守、创新”6个字,回顾了个人新闻生涯。他提到,热爱新闻工作,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写出推动社会进步的作品。

  在记者节来临之际,这位年近九十的新闻老兵的一席话,尤其值得品味和深思:新闻事业,到底是一份怎样的事业?

  李大钊书赠杨子惠对联。图源:共青团中央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当年在革命途中写下这副对联,告诫志同道合的战友,要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如今,这依然适用于褒奖那些坚持新闻理想、站在时代前沿,用手中的笔服务社会大众、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闻记者,称颂他们秉持的专业精神。

  一直以来,一提起媒体记者,人们往往投去崇敬的眼神。人民日报社原记者部主任曾坤曾回忆,1975年开始做记者时,在地方驻站期间,采访晚了回不去,掏出记者证,“哪辆车都会停下来载你一程”。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曾指出,新闻工作是一种崇高的职业。2016年,在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他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

  这份事业的崇高,一是见证时代风云、守望公平正义的职责使然,二是靠着一代又一代新闻人的不忘初心、不改矢志。

  从80多年前,范长江、夏衍等有志之士,在硝烟烽火中毅然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到今天,全国不同地方、不同战线上的新闻记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和镜头记录着时代的气象万千,每个时代的新闻人,都用坚守乃至生命,演绎着作为一名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的角色。

  二

  以新闻推动社会进步,就需要新闻记者更多走下去、扎下去,真正“沉”到社会当中去。

  但客观而言,在今天,不少新闻记者的心态却越来越浮躁。沉不下心去基层跑新闻、挖故事、耐心写报道的记者越来越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越来越少。

  随着传统媒体渠道优势的日渐式微,广告营收今非昔比,大河里没水小河干,很多媒体记者的收入水平与之前相比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还在下降。一些记者一边抱怨行业走下坡路,一边认为自己拿多少干多少,拿得少就干得少。

  于是,我们看到,尽管交通条件越来越方便,有的记者却习惯于“坐”在办公室打电话要通稿,或为了拼凑稿件将已有的素材“一大抄”;有人看似参加了各色各样的采风、采访,但身体来到新闻现场,可记者的心、脑子、笔头却依然不在;有人不求稿子有多么深刻、画面有多么考究,但求完成领导任务,顺利发稿即可。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曾说过,“我的一条经验是: ‘ 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浮在面上,缺乏深度思考,生产出的文章往往是空洞无物、人云亦云。久而久之,新闻版面、电视荧屏、广播电波充斥着没有思想和灵魂的通稿和配音,读者流失就在意料之中。

  三

  为什么现如今“沉”得下去的记者越来越少了?

  看似我们所讨论的主体是记者,但促成当前境况的原因,却并不能简单归咎于记者本身。

  信息传播领域的竞争激烈、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合理等客观环境的变化,都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我们必须以系统思维来进行客观分析。

  先说信息传播之变。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抖音、小红书、B站等商业媒体迅速崛起,一方面使记者有了更便捷的采访条件,“人在家中坐,尽知天下事”,似乎不用出门采访,打打电话就能找到部分线索,另一方面,传统媒体所占的市场份额被分掉。

  一份《传媒蓝皮书》显示,从传媒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在5年前,移动互联网的市场份额就已经接近一半,传统媒体市场整体衰落,总体规模仅占五分之一。这使不少记者对行业的信心有所动摇,钻研新闻的热情有所下降。

  再说媒体单位之变。面对一些主客观因素,有的媒体为了完成创收任务,甚至沦为广告公司,靠执行活动,或是卖翡翠、红木等业务来维持生计。一些曾怀揣着新闻理想的优秀记者,却被迫成了广告业务员、活动策划师,创作好作品的时间、机会、平台被剥夺。

  最后说考核评价体系之变。好稿子、好作品原本应当成为媒体单位考核评价的不二导向,但是为了填满版面、不开“天窗”、完成绩效,一些媒体单位注重“量”的提升,而降低了“质”的要求。还有一些单位,忽视对专业性记者的培养,记者连自己报道的内容都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去现场抓活鱼、挖深井。

  可以说,我们更多应该理解,对于难以“沉下去”的记者来说,他们不仅缺乏“沉下去”的工作导向,也缺乏“沉下去”的机制保障。

  主客观因素、内外部环境相叠加,长此以往,记者自然不能也不愿“沉下去”做好文章、拍好选题,创制好作品的激情逐渐被浇灭,即使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生产出来的好作品,也因为没有关注、没有流量被人们遗忘在“隐秘的角落”,职业获得感下降是必然的。

  四

  既然碰到问题,就要直面它,并且提出有效方案和路径去解决它。那么,该如何让记者重新沉下心去写好文章、出好作品呢?

  笔者认为,从新闻记者本身而言,仍然应该着眼于从内驱力出发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回初心,找回“做新闻”的感觉。好新闻永远有价值,好记者永远在路上。从生产好每一件作品开始,从做好每一次采访着手,记者才能够找回价值感。

  “沉下去”、静下来,多出好稿、多做好片,把本职工作做好,那么传统势必不会传统,新兴也将由我们自己来定义。

  当然,对新闻单位来说,也要树立鼓励记者去现场、出精品的鲜明导向。如果发通稿、写快餐式作品、习惯于铺陈大话套话的人,反而能获得更多回馈,那么这个单位的工作作风必然会受到影响,队伍的战斗力一定会大打折扣。

  媒体还要做的,是不断提升传播力、扩大影响力,赢得江湖地位。

  为什么总有人觉得20年前的记者很风光?归根结底是那时写出来的稿子、播出来的新闻看的人多,有很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记者的存在感和获得感双高,再加上相对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记者自然而然就愿意跑出去、“沉下去”写好稿、拍好片。

  立足当下,在鼓励记者创制好作品的基础上,媒体要想方设法进一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敢于走出舒适区,到移动互联网主战场大干一场,以优质内容吸引眼球、获得流量,让记者生产的好作品被更多人看到,那么记者的职业自豪感、成就感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