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华市区,有一条沿着古子城铺设的道路,叫飘萍路。这是为了纪念著名记者、烈士邵飘萍而命名的道路。
沿着飘萍路向西,很快就会来到名为“胜利”的街道。1949年,金华群众就是在这条街上欢庆金华解放。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句对中国记者的评语,就源于邵飘萍的办报理念。
邵飘萍的一生,经历了多次重要转折,从被军阀通缉入狱到北上北京独立办报,再到加入共产党后,坎坷颇多。
一
邵飘萍,本名振清,他身处的时代,国家沦丧。
他是个标准的优等生,13岁考中秀才,16岁考入了浙江高等学堂。青年时代的邵飘萍就有一颗不安分的大心脏。他深受“文以载道”精神的感染,萌发了“新闻救国”的理想,“愿终生以之”。
在中学时,他与同学办过一张蜡纸印的省运会《一日报》,这也是飘萍办报生涯的开始。大学期间,他就和鉴湖女侠秋瑾有书信往来,一心向往革命,立下用新闻救国救民的志向。
1916年邵飘萍接手《汉民日报》,初露锋芒。袁世凯称帝,当时舆论声讨者很多。唯独邵飘萍笔锋犀利,而且毅力惊人,经常一天几篇文章连载,批得袁政府官员如坐针毡。
但邵飘萍很快也为自己的意气风发付出代价。地方官员以“二次革命”嫌疑之名抓捕邵飘萍,并查封报馆。邵飘萍随后流亡日本,再归来时笔锋愈加犀利。
有些人经历挫折会日益消沉,有些人却会雄起奋发。志不强者智不达。邵飘萍从年轻时代立下的救国大志,就是他触底反弹逆袭的底气。
20世纪头20年的中国,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当时的北京更是各种思潮汇聚的中心。1916年开始,邵飘萍担任《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特派记者的新闻人。
这个时期的邵飘萍变成了全国流量担当,重磅新闻不断。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北洋政府决定加入协约国,首先发布这一消息的是邵飘萍。1917年3月,引起国内震动的中德断绝外交关系的决定在正式公布以前,新闻界首先探知这一消息的还是邵飘萍。
邵飘萍其实是他的笔名,因为一时间邵飘萍的报道风靡全国,笔名反而比真名更加被人熟知。
职业已上巅峰,但邵飘萍却没有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因愤慨于当时中国的舆论不断被外国势力和买办资本裹挟,邵飘萍走上了独立办报之路。
独立办报之初,邵飘萍的职业追求深受自由主义的影响,希望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
这个时期的邵飘萍锋芒毕露。他不断揭露政府腐败、社会黑暗。可久而久之,他也发现,这种揭露除了让官员出丑,并没有触及国家变革的根本,当时北京城依旧是城头变幻大王旗。
新闻只是武器,救国的道路到底在哪里?面对困惑,邵飘萍没有选择随波逐流,也没有走向偏激,而是继续从新闻实践中去寻找能让新闻救国理想落地的真理。
二
很快,邵飘萍追寻真理的机遇来了。
邵飘萍从1918年开始,在蔡元培的邀请下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揭开了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序幕。
作为研究会导师,邵飘萍在五四运动前的半年时间里,每周日都会抽出时间给学员讲授新闻学课程,青年毛泽东即是研究会首届毕业学员之一。
他推出《实际应用新闻学》,突出实践和中国化,将西方传入的新闻学和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整合起来进行研究,自成一套方法论和范式。这种超前的意识,是极其可贵的。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夜,邵飘萍赶往北大红楼法科大礼堂,慷慨陈词:“现在民族危机系于一发,如果我们再缄默等待,民族就无从挽救而只有沦亡了。”
五四运动爆发后,邵飘萍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报道这场伟大的思想运动。但很快,他也遭遇到了事业挫折。
因发动和宣传五四运动,《京报》被查封,邵飘萍再次流亡日本。一直到段祺瑞政府倒台,邵飘萍才得以重返北京,复刊《京报》。
没有具体的历史文本记录这个时期邵飘萍的心情和在日本的境遇。只是我们能看到,归来的邵飘萍,爆发出了惊人战斗力。他对北洋政府丧权辱国、大小官员贪残横暴的揭露更加不遗余力,甚至多次直接指名道姓揭露当时势力最大的军阀张作霖的卖国行为。他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保持密切联系,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介绍苏维埃俄国建设成就。
此时,邵飘萍结识了倾向进步思想的冯玉祥。在拜读了邵飘萍的多篇作品后,冯玉祥曾称赞:“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
苦苦追寻救国道路十余年,邵飘萍终于遇到了一盏明灯。在北大,他接触到了刚刚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邵飘萍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采取的是非常严谨认真的态度。
毛主席曾经批判过小资产阶级的狂热倾向。虽然一时间因为激情对马克思主义表现出了认同,但最终很快就会因为一些小挫折而放弃对真理的探寻。
邵飘萍坚持新闻救国十余年,他心中的激情澎湃一刻也没有停歇,但他同样是一个具备强大洞察力的新闻人,对于信仰的选择,他是极其认真的。
在反复研究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后,1925年,邵飘萍在李大钊等人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位特殊党员,被赋予“特别的工作任务”:一是宣传,二是情报。
从此,一支笔,只为无产阶级而书,只为中国前进呐喊。
三
1926年4月18日,张作霖悬赏捕杀邵飘萍的密令到了北京。邵飘萍被迫躲入东交民巷六国饭店。后被出卖,遭遇逮捕。
邵飘萍因其秘密党员的身份,从来没公开承认过自己是共产党员。有记载,邵飘萍遭遇拷打胫骨折断,却仍不肯屈服。就义前,他从容说了一句:“诸君免送。”
“碧血斓斑千古恨,丹心照耀百年期。津桥杜宇声声苦,似说平生有所思。”1932年,浙江东阳紫溪邵氏续修宗谱,时任驻法公使顾维钧在致送的挽诗中这样写道。
由于邵飘萍生前的秘密身份,他牺牲整整60年后,才正式被认定为中共党员。
图片
邵飘萍嫡孙在京报馆给孩子们讲祖父邵飘萍的故事
邵飘萍的职业生涯,是一部新闻史诗。他选择了一条极其难走的路。让他留下英名的,不仅是记者的名气,更是他对信仰和真理坚定执着的追求。
他将积蓄多用于办报。大是大非面前,邵飘萍视钱财如粪土。1925年,张作霖曾拿出30万元赠送给邵飘萍,要求他不要再揭露北洋政府和张作霖的军阀政府的问题。据邵飘萍的夫人汤修慧女士回忆,收到钱后,他对家人说:“张作霖出三十万元买我,这种钱我不要,枪毙我也不要!”随后将钱退回,依旧刊登特刊揭露张大帅丧权辱国的劣迹。
今天来看,邵飘萍并不是超凡入圣的圣人。他的一生都在为世人奔波呐喊,他也遇到过严重挫折。从零开始的逆袭,在他身上多次上演。
邵飘萍的人生高度,不是因为他的天赋有多好,而是因为他始终追寻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终生信仰。他的言论促进了民智觉醒,他的声音穿透了时代黑幕。他的新闻从业之路,就是探索挽救国家危亡和民族振兴的思想之路。
有人这样说,邵飘萍将自己的能力专长与民族需要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中值得铭记的一个符号,我们应当继承他的遗志和精神。
纵横正有凌云笔。时至今日,邵飘萍这份对职业理想的执着,对终生信仰的坚守,依旧值得我们回味,值得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去孜孜以求,将热血挥洒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