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十年修一典,温州在修什么

字体:
—2022—
12/21
07:58:00
2022-12-21 07:58:00 来源:浙江宣传

  “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

  提起大典,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久负盛名的《永乐大典》。这是大明永乐年间,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历时多年,数千人共编,其耗费精力之深,搜罗难度之大,让古今无数人叹为观止。

  而一说起修典这项巨大工程,也常常让人望而却步。

  但就在去年年底,温州开启了《温州大典》研究编纂工作,预计花十年时间,修纂这部堪称书籍界的“巨无霸”。

  一座城,修一部浩大典籍。不少人疑惑: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温州为何要费力修一部地方文献集成?它真正在修什么?

  一

  翻开历史的长卷,一部大典意义深重。

  盛世修典,是中国历来的传统。诸如唐朝《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宋朝《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等都是其中杰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史料。

  而在近些年,修典更是许多地方一项意在惠及古今与未来的重要工程。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这十多年,至少有40个地方文献整理项目陆续启动。比如广州的《广州大典》、南京的《金陵全书》、杭州的《杭州全书》等。

  对温州来说也是如此。温州的这次修典,可以说是站在了前辈的肩膀上,也有自己的独特内涵。

  温州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山海斗城的地理格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瓯越文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中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说起这些“头衔”,个个都很有分量。

  这里更是人才辈出,无论是哪个年代的名人,名字报出来,都是当时响当当的大咖。尤其是宋代形成了“以经制言事功”的永嘉学派,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鼎足而立,穿越千年绵延至今。以至于有人说,浙学之盛,始于这里。

  思想的沉淀,转换为文字在文献典籍中流传下来。至今存世的《东岩周礼订义》《太平经国之书》等,都为传世珍本,见证着永嘉学派经世致用的文化内核。

  而这,或许还只是冰山一角。

  温州南戏被誉为“百戏之祖”,宋元民间艺人创作南戏剧本238种,明初125种。走南闯北的温州人记录下的海外风俗与异事,更是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佳作,比如周去非《岒外代答》、徐霆《黑鞑事略》和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每一部都带有独特的历史记忆。

  温州的古籍善本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丰富且珍贵,亟需系统整理和综合保护。只有让这些珍珠串成独一无二的项链,才能向世人闪耀出它独有的光芒。

  二

  翻遍千百本的“不完整”,不如阅一部“集大成”。而一部“集大成”,要想真正汇聚千百本的精华,并不容易。

  《温州大典》搭起了串联各类文献史籍的“骨架”:基本确定了“历代古籍编”“晚近书刊编”“文物图像编”“档案史料编”“民间遗存编”等七大编。

  “骨架”有了,怎样才能“有血有肉”?难处自然不会少:

  第一难的,是底本的搜罗与征集。

  它们散落在官方或民间、国内或国外,有的长期藏在深闺难得一见。要把这些姓“温”的古籍尽可能全地找出来,并非易事。

  目前,温州已经全面启动文献征集工作,梳理调查首批20342册(件)各类文献资料。这次“摸底”,或许会让一批重量级珍贵古籍浮出水面,“重获新生”。

  而对于海外遗珠,遍布全球的温州人,此刻又能“派上用场”了。文化记忆能唤醒乡愁,更多带有“温州记忆”的“宝贝”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被一批批海外温州人“打包”回家。

  第二难的,是甄选。

  既然以“大典”命名,文献内容究竟是“包打天下”,还是“有所侧重”?

  像《广州大典》追求的是“齐全”二字和文献的原汁原味,其特色是不编、不选、不点、不校。但温州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入“典”的不管是前人文献,还是今人的研究著作,都要有所选择,代表性强、温州特色显著、有分量者优先安排。

  究竟是要“全”还是“专”?这是摆在《温州大典》面前需要慎重斟酌的重要课题。

  第三难的,当属如何让古籍“活”过来,还要“活”起来。

  经历史长河冲刷,有些古籍难免“垂垂老矣”。比如被虫蛀、鼠啮、霉蚀,纸张酸化、老化、磨损等等问题。

  《齐民要术》里写明,古籍修复的要求,“微相入,殆无际会,自非向明举之,略不觉补”。就是说,修书要做到修旧如旧。

  在古代,匠人们光修书的手法就有托、裱、补、镶、装等十几种方式。有时候想要“修旧如旧”,简直是在“蝉翼”上绣花。现在,修书依旧是个技术活:建档、剪线、拆纸捻、编码、配纸、修补、敲平、垛齐……毫厘之间,大有千秋。

  关于“活”起来,需要适应新时代的土壤。

  这一点,温州已经动了一些脑筋:让《温州大典》“上网入云”。利用先进数字技术,对温州古籍文献“原样数字化”,同步加大古籍数字资源的征集、整合与发布力度。

  同时,通过搭建“瓯越记忆”云端文化体验空间,线上展现温州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重要历史人物;通过短视频、微动画、云直播等方式,让“典籍里的温州”“文献里的温州”走近青少年、走向海内外。

  以后你即便是在异国他乡,只要上网就能查阅各种温州古籍善本图像,甚至有可能“一键”就能完成海量古籍资料的提取和整合。

  可见,《温州大典》背后,藏着的不仅仅是传承使命,更有不可小觑的文化自信。

  三

  修一部大典,也是在修一座城的文化气质。

  从“温州典籍”中寻找历史印记,从“温州文化”中挖掘鲜活资源,从“温州历史”中感悟发展脉络,或许就是《温州大典》的精髓要义和当代价值。

  回顾历史,通过文化载体,让更多人读懂这座城,温州曾多次“探路”。

  《永嘉丛书》由晚清大儒孙衣言倾尽半生心血编校刊刻,校刊15种253卷,其中宋人著作10种。如果要研究颇具温州特色的永嘉学派,这部宝典被视作是最佳“参考书”之一。

  《温州经籍志》是清代经学大师孙诒让的巨作,记载了温州旧属六县自唐迄清道光年间温州人或有关温州的著述,共收1300余家,1759部。它著录详实,考证精到,尽显地域风物特色,被后世学界称为地方艺文志之冠,有“一郡文献之帜志”的美誉。今天探寻温州文脉和地域风情,这是一部绕不开的珍贵史料。

  据介绍,晚清民国以来,温州曾先后进行过五次较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工作。而《温州大典》,可以说是近百年来,温州的第六次大型文献整理研究行动,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延续。

  正如有人说的,存史可以启智,以文可以化人。近年来,“重文”的精神土壤,也让温州的“文气”越发浓厚。

  温州城市书房遍布,这是耕读文化的缩影,也让今人明白教育地位在温州从古至今举足轻重;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发现,印证了温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而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街区,重现了老城的历史记忆,也让其文化价值在今时今日得到绵延。

  历史与文脉的延续,在于源远流长。

  修一部《温州大典》,虽“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生于斯长于斯的温州人,能从典籍中了解温州的“前世今生”,知晓“根”和“魂”,也能从中了解温州的“未来走向”,知晓“发展路”。而来自五湖四海的友人,也能从中更为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十年就像是一个约定。未来,《温州大典》将为我们展现怎样的历史文化魅力,兑现这个诺言?

  我们一同期待。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