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当泉州簪花火到杭州

字体:
—2024—
06/16
12:54:08
2024-06-16 12:54:08 来源:浙江宣传

  “簪花热”的风吹到了杭州。京杭大运河边的小河直街上,簪花从去年秋天一直火到现在。每逢天气晴好的周末,这条充满江南韵味的古街上随处可见行人头戴簪花、身穿传统服饰,在运河边摆着各种Pose。冲着美丽的“繁花”,不少年轻人甚至把来杭州的“第一站”定在了小河直街。

  来自泉州的簪花为何能在杭州如此火热?当“花”开遍地,城市又该如何美出特色?

  一

  “头上簪花围、身披大裾衫、下着宽腿裤、耳戴丁香坠”,这是泉州蟳埔渔女最经典的形象。在当地,渔女们不分年纪,都会头戴一圈鲜花。簪花也被称为“头顶上的花园”,美丽的花朵寓意着她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只要头上有花,日子就可以甜一点”。

  源于泉州蟳埔的“簪花热”,如今已“开”遍大江南北,杭州、绍兴、苏州、洛阳、成都等城市都可以看到簪花姑娘的身影。 

  比如,在杭州,长1000多米的小河直街上,簪花体验店多达30余家,还带火了服装租赁、摄影、化妆等相关产业,形成了一条簪花产业链。为了赶上风口,连一些茶室都“摇身一变”成了簪花工作室。

  泉州簪花为何在杭州小河直街一夜火爆?除了簪花本身寓意好、美感足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簪花与江南气质天然契合。近些年,年轻人喜欢的“国潮风”越刮越猛,像簪花等带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很容易成为他们表达情感、彰显个性的方式。地处运河边的小河直街,在城市发展中被原生态地保护下来,江南民居、石板路、拱宸桥、大运河……浪漫诗意的江南水乡之美,与簪花之美相得益彰,小河直街簪花的出圈也就在意料之中。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催生网红打卡热。网络打卡已成为当下年轻人中间流行的生活方式。到一个地方,拍一段视频和几张照片发在社交媒体上,成为大家出行的仪式感。在这种裂变式扩散的传播模式下,越来越多人闻风而来,热度水涨船高。小河直街簪花的走红,最早就是因为一名网红博主的打卡分享。现在,在小红书等平台随便一搜,就能看到很多“簪花女郎”分享的小河直街簪花体验。

  二

  簪花爆火后,小河直街被网友调侃为“簪花一条街”。也有网友认为,泉州簪花并非杭州民俗,整条小河直街簪花店遍地,跟风太过。  

  其实,在宋时的杭州,簪花曾风靡一时。南宋时期的临安城内,上至皇室达官,下至平民百姓,男女老少皆喜爱簪花。《武林旧事》卷一中有记载:“自皇帝以至群臣禁卫吏卒,往来皆簪花。”《梦粱录》中也提到,南宋临安“四时有扑带朵花”。  

  由于簪花、插花盛行,南宋的花卉行业空前发达。《梦粱录》中说,卖花人“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  不过,泉州一带形成了特有的簪花民俗,而南宋杭州的“簪花热”则在此后的岁月中逐渐消弭了。转眼千年,一股风又让杭州再现宋时簪花之景。  

  在泉州“簪花热”的带动之下,小河直街上的部分商家还对簪花的样式、搭配的服饰等进行了“杭州化”的改良,推出了具有南宋风格的簪花,鲜艳的簪花之中融入了清雅的宋韵。  文化习俗的碰撞交融,不仅是城市开放包容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其实不必太纠结于簪花到底是不是杭州的,能够被广大游客所喜欢、能为旅途带来美好体验的项目都是好项目。真正需要注意的,是隐蔽在大流量中的“暗流”。  

  比如,要警惕少数商家太过逐利而不注重服务,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游客在杭州的旅行体验;又如,大量游客蜂拥而至,对以轻文艺、原生态著称的小河直街而言,如果街区调性被网红现象淹没甚至改变,就会面临同质化的风险。一句“簪花一条街”的评价,虽然点出了当下“花景”的热闹繁盛,其中也隐含了对该街区未来发展的一丝担忧,这不无道理。

  三

  当下,打造注重沉浸感、体验感的文旅融合项目,已成为不同城市“抢人大战”的重要手段。但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一时走红带来的只是眼前的流量,重要的是如何让“网红”转化为“长红”。、

  找到“融合点”。每当一个网红项目出现,总会在一些城市出现同款“打卡地”,如近一两年走红的“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XX”“我在XX很想你”,被网友吐槽“又土又没有创意”。脱离自身的特点亮点,盲目跟风,有可能出现费力却不讨好的情况,抓取不到大众的注意力。

  寻找具有城市辨识度的流量才是关键,地方文旅应该在流量和本地文化之间找到“融合点”,依据地方特色塑造记忆点,利用多种形式的社交传播方式,推出多元化的旅游体验。

  以小河直街的簪花为例,要让这波“簪花热”更有生命力,可以结合杭州本地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挖掘簪花风俗中的杭州特质和杭州底色,比如探索南宋簪花与泉州簪花的融合,因地制宜地将小河直街的“花”进一步打造成具有江南特色的一个生活美学项目。

  搭好“戏台子”。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对城市来说亦如此。当大流量来临,一个地方能否承载剧增的人流,正是见功夫的时候。如果能够配套全面、合理应对,就会对城市形象和文旅发展产生指数级的加分效应。“淄博热”“尔滨热”等的出现,就与当地全力以赴搭好了“戏台子”有关,一系列“宠粉”举措,稳稳赢得了大众的芳心。

  如今,大众青睐的旅游,早已不仅是观风赏月,而是深度体验到不同城市里真实的生活滋味。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城市文旅,需要通过主动策划,用好热点,举全城之力奉上满满诚意,展现城市更多面的山川之美、人文之韵等。

  当“泼天的富贵”到来,或许,静一点、慢下来,以“出招”推动“出圈”,这才是一条街、一座城真正该下功夫的地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