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能让万千观众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独属于个人的、情感上的或者文化上的羁绊,也最能代表社会的风貌、时代的风气。
昨天,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此番,浙江《县委大院》《热烈》等12部作品入选“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覆盖所有8个门类实现满堂红,入选作品数量、排名居全国第二,创下该奖改革后浙江历史最好成绩。
近年来,浙江文艺精品创作惊喜不断,涌现出电视剧《狂飙》、舞蹈《碇步桥》等一系列“爆款”之作,掀起“现象级”传播。不禁要问,什么样的文艺作品能够既捧回奖杯、又赢得口碑,稳稳地戳中观众的情感和审美的DNA?
一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以文化繁荣兴盛为支撑,需要名家辈出、名篇涌现。“爆款”文艺作品的背后,是作品与观众的心有灵犀、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根植文脉的创新。从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作的“富矿”,如何将其中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成为文艺创新的重大命题。许多“爆款”作品就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不断进行创新探索的产物。
比如,在“浙产”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中,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沉浸式小剧场的巧妙融合,传统故事与现代手法的创新编织,契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据统计,该剧自首演以来,大麦评分高达9.8,抖音在线直播观看单场突破930万,40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超85%,非传统越剧观众占70%,创造了“场场爆满、口口称赞、一票难求”的盛况。
与时俱新的开拓。当前,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为文艺创作打开了新想象、新可能。在电影《流浪地球2》里,观众被事关人类生存与毁灭的终极思考深刻触动,也为酷炫神奇的科幻叙事所震撼。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精神特质,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进步巨大,给广大作家、艺术家提供了无尽的矿藏、无穷的灵感,也催生出无数与时代肝胆相照的文艺作品。
超越生活的向往。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或多或少都可能面临内心的沮丧、焦虑、自责等,也都向往着“诗和远方”。文艺创作应该有直面真实生活的勇气,不回避现实问题,用作品中的光和热来照亮生活、温暖人心。不少好作品抓住了这一普遍的社会心理,用温暖的基调抚慰观众的情感内耗。
网络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正是用细腻而深情的演绎,将观众带入阿勒泰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底蕴里,观众在朴实无华的生活状态中感受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拨动心弦的力量。
二
这些年,文艺精品创作活力迸发,产出了不少深受观众喜爱、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扛鼎之作。但文艺创作要切中时代脉搏、走进老百姓心坎里,仍需要警惕几种倾向。
比如,“自诩自嗨”。文艺创作是创作者与大众之间思想碰撞、相互赋能的过程,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创作观,文艺作品就发挥不出最大正能量。比如,有的作品局限于小圈子内的“自循环”,孤芳自赏、坐而论道,不管市场认不认可、观众喜不喜欢;还有的为了评奖而跟风创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拿出来的作品大家却不爱看。
再如,“华而不实”。当前的文艺创作市场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不少创作者面临资金、项目、政策等难题,需要“看得见的手”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不少地方针对文艺精品创作出台务实的专项奖扶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激励效果。然而个别地方主观能动性仍然不够,等待上级“出题”多,主动思考规划、精准指导支持不足;或只关注成果产出,看不到实际创作的需求和困难,光提要求或给些浮在空中的支持,不给符合规律的扶持和对策。
还比如,“涛声依旧”。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格局和大众需求早已发生变化,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主管部门,都需要直面变化,延续往日的套路不可能再赢得读者与观众的青睐。比如,近年来,微短剧凭借“短、平、快”的创作特点和贴近受众需求的内容形式异军突起,迅速抢占市场。受此影响,网络剧与网络电影市场份额正在收缩,早年间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同时面临“口碑困境”和监管“提质减量”要求的双重压力。如果还停留在“数量为王”的旧思维里,就有被市场和观众抛弃的风险。
三
文艺精品创作注定是一条艰辛漫长的征途,有挑战有诱惑,有难关有风险。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变局中永葆传世之心、创作传世之作,文艺作品如何能够走进时代深处、走进观众心里,值得每一位文艺工作者深思。对此,笔者想到三句话。
金杯银杯不如观众口碑。实际上,一部好的文艺作品,获奖情况、收视率、阅读量等指标仅是参考,最后还要看能否赢得老百姓发自内心的鼓掌。有的文艺作品虽然没有获得什么奖,也没有“高大上”的噱头,但赚足了好口碑。如何赢得掌声?多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走进人民中间,走向生活深处,寻找到灵感、选题、素材,用真实与真情打动读者观众;也要相信,只要够水准、够分量,用心用情去创作,大众肯定会“买账”。
创新的路径宽阔且敞亮。文艺创新并不是简单复制、盲目跟风、随意改变,而是要与时代脉搏和大众审美相向而行。时代的发展是多线条的,人们的生活也是多维度的,构成了五彩斑斓的社会图景。创作者对题材、形式、手段的启用以及人物、故事、情节的刻画,自然也应该是灵活自由的。
纵观一些文艺“爆款”,或源于内容的原创性贡献,或受益于表现形式的突破,或兼而有之。像电视剧《繁花》中,导演王家卫基于深刻的海派文化呈现,用巧妙的时间线、故事线淋漓尽致地揭开了上海历史文化的独特面纱。路在哪里,哪条路更适合?需要创作者自己去摸索。
良好生态是创作的基石。不少文艺工作者坦言,行业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很大程度影响着创作方向和创作者的积极性,好的作品出得来、评得上、有市场,大家才会有信心,这离不开良好的创作环境。首先是塑造用作品质量说话的文艺生态。如,文艺评奖能不能正本清源,抵制住文化市场中的种种乱象,将那些叫座又叫好的作品选出来;又如,文艺批评能不能多些“辛辣味”,筛选出真正的优秀作品来滋养大众,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
其次是为作家、艺术家潜心创作提供良好条件。比如,在组织实施创作工程、创作计划时,注重与创作者的兴趣、积累、兴奋点契合,让他们放开手脚、心情舒畅地搞创作;完善培养、激励机制等,坚持以创作育人才、以项目带人才,用一些实在举措助力文艺人才脱颖而出、不断涌现,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期待更多胸怀大格局、大情怀、大毅力的文艺工作者,从时代沧桑中发现主题、捕捉创新灵感,创作出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文艺精品,关照社会、惠及百姓。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