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是什么?表面上,是触达力和影响力,实际上,不仅是数据累积的信息流和传播流,更是数据驱动的情感流和价值流,本质在于吸引用户关注、满足用户需求。
所谓“蹭”流量,目的在于搭他人流量的便车,借助他人的流量,实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实现提升传播力影响力等多重价值。不过,有些“蹭”流,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流量到底该怎么“蹭”?还真是有门道、宜推敲。
图源:IC photo
一
积极的“蹭”流量,常常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比如,“智慧蹭”,实现关注借势。沾沾喜气,巧借“东风”,流量“蹭”得有智慧。淄博烧烤爆火、哈尔滨出圈后,其他城市敏锐地嗅到了传播机遇,许多文旅局长为家乡代言、推出喊麦视频,一波波流量的裂变增长,让一个个城市火爆出圈。
比如,“互补蹭”,收获知识增量。一个现象级事件的出现,离不开“众人拾柴火焰高”,网友在流量里开阔眼界、汲取养分。《流浪地球》上映时引发普遍关注,有科普博主趁势做了“科普帖”,解读电影中引力弹弓效应、洛希极限等物理知识,让原本陌生的科学概念成了观众口中的时髦话题。
消极的“蹭”流量,往往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比如,“无脑蹭”,导致行为失范。不少自媒体在“蹭”热点时,不顾事实的来龙去脉,盲目对事件进行传播、演绎,不仅使当事人蒙受身心创伤,更在舆论场域引发连锁负面效应。还有一些自媒体对自身定位认识不足,“谁红就蹭谁”,一拥而上。前有模仿周杰伦,后有模仿已故明星科比。有人走红后,一群“模仿网红”快速搅局。他们靠着“撞脸”名人,短时间内确实获取了流量。跟风模仿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原创力的缺乏。
比如,“逐利蹭”,不惜触碰底线。有的人“蹭”流量,实质上“蹭”的是流量背后的利益,通过“蹭”流量实现利益变现,有的甚至形成了产业链。今天卖惨明天碰瓷,用算法算计善良,以标题党肢解真相,把人性弱点当作流量密码,甚至不惜败坏道德、漠视法律,这种为了利益而丧失原则底线的“蹭”,严重破坏了内容生态。
漫画 图源:“法治日报”微信公众号
二
不当“蹭”流量的背后,究竟有何动因?
一方面,流量意味着曝光度和关注度,有“前景”更有“钱景”,面对巨大的诱惑,总有蠢蠢欲动者。比如,通过“蹭”流量积累关注后,试水直播带货、知识付费等商业链条。
更让人担忧的是,流量带来的不仅是当下的利益,还被一些人奉为通向未来的捷径。为了接住“泼天富贵”,一些人在流量和话题漩涡面前不顾一切,在网络喧闹中迷失自我,出现谩骂、造谣、猎奇、卖惨等行为。近些年来,从“一夜爆红”到“一夜塌房”的上演,无不宣告利欲熏心的结局只是一地鸡毛。
另一方面,真正的内容创新费时费力还费钱,传播效果难以确定,收益也存在不确定性,而“蹭”流量则相对省心省力,一些创作者的惰性悄然生根。特别是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剔的目光,一些创作者认为原创毫无“性价比”,取而代之的是“复制粘贴”的大行其道,信奉“能蹭则蹭,何乐不为?”
比如,在某个领域有人走红之后,模仿者不少,但鲜有能火,甚至还有被指东施效颦。做的人多了,内容千篇一律,也就了无新意,网友看了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实践证明,短视者的利益往往只是一时的,而非长久之计。
图源:“人民网评”微信公众号
三
互联网世界大浪滔滔,也暗潮汹涌。流量本无罪,关键是如何把握时度效,要“蹭”得巧妙得当,有流可“蹭”,有量可借,有价值可连接可转化。
严把事实关,三思而“蹭”。真实是内容的生命,流量不能凌驾于真实之上。虚假的信息,即便一时成为热点,捕获到受众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最终真相披露后也难逃失去信任的结局。
事实底线不容突破,传播责任不应为流量让步。创作者既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更不能捏造事实、以假乱真,要确保传播内容真实可靠。受众也需提升媒介素养,增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对来源不清的消息审慎转发或评判,避免无意中“以讹传讹”。
校准方向盘,合规而“蹭”。流量的本质是人的注意力,但这种注意力不能过度被煽情所左右,否则“蹭”流会加剧舆论极化。比如,有的地方遭遇强降水,一些自媒体去“吸”灾情的流量,甚至在英雄家门口直播“蹭”流量。这种做法令人愤慨。
“蹭”流量不“脱轨”才能合规。必须坚守道德底线,不偏不倚、客观理性把握好“尺度”。平台也要切实承担其内容生态治理的监管之责,对恶意引导舆论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锚定价值线,关联而“蹭”。还记得那群天津狮子林桥的“跳水大爷”吗?当时,随着跳水活动的爆火,不少视频博主过来“蹭”流量甚至直播带货。后来,大爷们集体发起倡议书,退出跳水队伍。这样为了“蹭”而“蹭”,真的能助力直播带货吗?答案是否定的。
盲目“蹭”流量往往浮于表面,热度转瞬即逝。高级的“蹭”流量则与热点的内在逻辑紧密相连。要找准内在逻辑关系,理解热点与自身内容的关联点,梳理热点背后的网民情绪,通过深入挖掘和巧妙结合形成价值线。
延伸连接链,增值而“蹭”。热点往往能吸引大量关注,但如果只是简单地跟热点,往往只会是昙花一现,无法带来持久的效益。让热点精准契合自身的发展所需,“蹭”热点才有意义。
《黑神话:悟空》上线,游戏发布平台Steam的当日在线人数便达到125万。除了带火游戏“周边”,还催生跨界互动。山西、重庆、襄阳,全国各地不少游戏取景地借势营销,游客增长立竿见影。浙江省内的杭州灵隐寺、丽水时思寺等,也“蹭”到了一波热度,吃到了流量红利。用热点激活自身的冰点,将热点连接起真实的特点,放大热点对冰点、特点的带动,在连接中提升自我价值,才是“蹭”流量的智慧。
流量是一把“双刃剑”,载舟覆舟之间需要“平衡术”。单纯操控流量,极易被反噬栽跟头,理性借力流量,才能不决堤不断流,在流量的河床中稳健前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