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年轻,不妨“瀫”来

字体:
—2025—
04/21
16:14:05
2025-04-21 16:14:05 来源:浙江宣传

  打开网页,输入“瀫[hú]”进行检索,弹出的释义为:水名,流贯浙江省龙游县境内的衢江。瀫水悠悠,水畔一条名为“瀫石光”的艺术生态走廊,由数十位80、90后年轻建筑师、景观师和艺术家操刀设计,这里以乡野大地为展馆,矗立着一个个极具未来感和新锐度的艺术作品,正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

  自2024年3月亮相以来,瀫石光累计流量已达420多万人次。这也让人思考,在“文化+旅游”的浪潮中,怎样激发青年的创造力与活力,给城镇一个“旧貌换新颜”的机遇?

  一

  有人说,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叫家乡。一直以来,小县城、小村镇在发展中常面临一个尴尬处境:它们养育了无数青年,却只能目送青年去更远的远方、见更大的世界。对于很多生长于此的人来说,长大成人的标志,也许就是一张通往大城市的车票。

  因此,在家乡能看见远方,于乡野能收获诗意,正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魅力所在,也是乡村吸引青年安放梦想与生活的破题思路所在。而打造瀫石光,就是一次借助青年力量进行的大胆探索。

  最懂青年的,莫过于青年。沿着瀫江畔长达5公里的岸线,星星点点地散落着40多组大地景观、艺术装置等作品,这些作品并非皆出自名家之手,而是被交付于一群新锐的年轻人,他们既有对高雅艺术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置身于瀫石光,就像逛一座没有围墙和屋顶的展览馆,乡野的芳香、艺术的气息扑面而来。

  穿过大片的田野,一个看似漂浮着的半圆球体映入眼帘,虽叫“概念书店”,但这个开放式建筑里没有一本书,通过内嵌的24个小圆孔。我们可以“阅读”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被风吹动的芦苇、钻进鼻腔的泥土气味、洒在墙上的午后暖阳,等等。不需要文字与注解,我们也能阅读“自然”这本奥妙无穷的书。

  再走过广袤的农田,便能望见一座红色的无顶构筑物,红色钢体为墙、绿树蓝天为顶,这个名为“树剧场”的艺术作品采用了回音壁的设计原理,围绕着大树设置了多重音轨,捕捉并放大鸟鸣的声音。在这里,听众听到的是风声、雨声、鸟叫声,一首自然的合奏曲足以驱散生活的疲惫。

  在瀫石光,爱打卡的游客拍出了彰显个性的“人生照片”,文艺青年也在此治愈了身心。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个人,都是这场艺术展览的观众,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二

  网上有人评价:本以为就是主办方邀请一群艺术家,活动结束后,一切回归寻常。而瀫石光却大胆地以青年为创作者,也以青年为受众,打造了一场“永不落幕的艺术展”。

  那么,“青年+乡村”,到底能碰撞出哪些火花?

  艺术与乡野深情交融。在瀫石光,艺术不是阳春白雪的概念,而是融入了村民的日常劳作与生活。当青年创造团队将改造后的水利设施、填充的空置房屋和田埂间的装置呈现出来的时候,艺术就已经照进了田间地头,老百姓生活的村口、劳作的田野与嬉戏的河边,都成了艺术落地的场所与载体。比如,“大地长桌”便是由田野间的户外长廊和改造后的农具房组成,设计师在保留其乡间小路功能的同时,新增了一张长达18米的“餐桌”,使其成为村民举办长桌宴、聚会交流的公共空间。

  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如今,很多旅游胜地之所以在“大浪淘沙”中始终有一席之地,在于不同风格、元素之间的碰撞与辉映。单一风格有时稍显无趣,不同风格之间的“反差萌”往往意蕴无穷。在瀫石光的入口,矗立着一座名为“人造树”的艺术装置,这座由钢结构搭建的“大树”,让当地的重要水利枢纽——红船豆水站与航电枢纽这样的乡土“功臣”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工业化的刚硬与现代风的柔和巧妙相融,“新造的”与“原有的”合力而为,仿佛一座伫立于村头的灯塔,吸引众多游客登高望远、定格美景。

  “放权”与“放手”的互相成就。对于年轻设计师来说,他们不缺创意,缺的是施展创意的空间,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需要足够的包容与尊重才能落地生根。这些年,龙游县推出了“龙游瀫畔·8090青年创造季”活动,颇为大气地拿出了瀫畔30平方公里的城乡发展空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最大限度地减少干预,让青年得以放开手脚、轻装前行。对于他们来说,这一方天地犹如空白的画布,能够由着创意泼墨“瀫”来。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这些年轻人也创造了很多惊喜。比如“概念书店”获得全球建筑设计重要奖项之一——A+Awards建筑+砖类别的专业评审大奖;“起风了”获得IDPA AWARD国际先锋设计大奖园林景观银奖……这些精心设计的项目,是青年对乡村发展无限可能的大胆探索,而乡村也在艺术的画笔下重新对青年产生引力。

  三

  一旦解开束缚创造力的藩篱,土地自然会回馈意想不到的生机。

  当青年设计师将建模软件对准传统夯土墙,当数字游民在油菜花田边链接世界,城乡空间也经历了细胞级的新陈代谢。瀫水之畔的青春实践,为我们推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提供了不少经验启示。

  政府从“操盘手”变成“培育者”。政府放权、青年放手,这种收放自如的治理艺术,恰似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可以孕育出万千可能。政府不是事无巨细地全程介入,而是通过优化环境、赋能发展,激发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资源要素的活力被释放,青年的创造力得以充分涌流。这种“培育型政府”,恰为青年营造了创造力生长的温床。

  青年从“执行者”变成“创造者”。政府把问题抛给青年,没有预设的步骤与答案,只有期待与信任。当创新的氛围更浓、土壤更肥,年轻人不仅是任务的承接者,更是梦想的点燃者、未来的塑造者。他们抛却了简单地执行任务这个念头,积极参与到创新实践中,以无畏的勇气和无尽的创意,打破常规、冲破藩篱。这既是角色的转换,也是思想的飞跃,是创新生态的生动写照。

  文化从“沉潜的底色”升级为“跃动的引擎”。类似于瀫石光这样“文化赋能乡村”的实践,是为了让青年深入城镇乡村,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业态,让文化的“活性因子”成为了乡村振兴澎湃的催化剂。放眼浙江,当桐乡的蚕桑文化赋予时尚产业新魅力,温岭石塘“七彩小箬村”绘就“童话世界”点燃文旅经济,文化不再是静态的遗产,而是动态的生产力。“文化+”的硬核创新,正书写着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青”来万物生,“瀫”来又何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