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皮”“累点低”“智性脑”“偷感青年”“积极废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形容年轻人的新词蹦出来,这些词也往往被当作特定的标签贴在年轻人身上。
面对形形色色的标签,大家的态度各不相同。有人觉得贴不贴标签都无关紧要,“标签既然可以贴上去就可以撕下来”;也有人认为贴标签让人物形象更加具象;还有人则十分抗拒“被代表”,“贴标签其实就是输出自己的偏见,自己有什么样的偏见就会给别人贴什么样的标签。”
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年轻人被标签化这一现象呢?
一
青年群体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难免被“显微镜式”地观察。尤其当年轻人一有“与众不同”的举动,就可能会被快速捕捉、放大,用来描述其行为特点的标签也就自然而然冒出来。有学者把这些标签看作社会用来解读年轻人的“快捷方式”。
有些标签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比如,过去人们用“温室的花朵”来代称部分被家庭宠爱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有的标签则是把年轻人的“个性化表达”泛化了,比如,性格内向、喜欢独处的人通常被一个“宅”字概括,之后“宅”就慢慢变成了年轻人的群体标签;还有些标签最初源于年轻人自己的奇思妙想,他们用“自嘲”甚至“自黑”的方式来寻找同龄人间的共鸣,比如一些人用“退堂鼓表演艺术家”“耳机依赖患者”“白日梦工厂厂长”等话语来描述自己。
给年轻人贴标签,在国外也很常见。“#bed rotting”在TikTok上很火,用于形容年轻人一到休息时间就喜欢“在床上摆烂”的境况。
从心理学角度看,凡是标签都具备定性的引导效应,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作用于个人或群体,产生个性认知与自我身份认同。说白了,当大家习惯用某个标签称呼一个群体时,个体会有意识或者没意识地按照标签去改变自己做事的方式,慢慢地就变得和标签描述的样子相近了。
诚然,像“元气少女”“阳光男孩”等正向的标签可以发挥很好的引导作用,但倘若只在年轻人的行为表象上做文章,将他们生硬地简化为一个个扁平化的标签,甚至一叶遮目,放大个体行为,让整个青年群体承受指责与非议,这恐怕对年轻人的成长没有益处。
部分形容年轻群体的标签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二
在长大成人、步入社会的过程中,有些年轻人会忍不住抱怨身边的前辈,总觉得他们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步伐,也不理解自己心里在想什么。与之相对的是,已经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的那一代人,有时也发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叹,甚至用“垮掉的一代”等标签来定义年轻人的状态。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代际之间的认知差异、话语差异。一方面,从看似贬义的标签中,我们需要读出长辈们的深深关切,他们期望年轻人少吃点苦、少走点弯路,快速成长成熟起来。但另一方面,也需要从一个个标签中看到年轻人的困惑与苦恼。比如,部分人用“整顿职场”来批评00后在工作中冒失的为人处世,却没有注意到年轻人与职场惯性碰撞时的纠结和无奈。面对工作和生活的两难选择,许多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摸索应对的方法。
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背景和经历,年轻人也有自己的生活场景和表达语境。上一代人的经验肯定有可取之处,但面对新问题、新情况也不能“照单全收”,有时“你们看不懂”并不等于“他们没道理”,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年轻人难免有失偏颇,而且还容易忽视年轻一代真正的特点和潜能。
比如,绕开“考公”“国企”“大厂”等职业选择的年轻人,可能会被贴上“不懂事”的标签。但在上一代人划定的“正确答案”之外选择事业,既是年轻人对现实就业情况的灵活应变,也是“做自己”的勇敢选择。入行宠物殡葬师、就医陪诊员等新职业的年轻人,或是抓住了风口,或是找到了热爱所在,换一种角度,这些看似“不懂事”的选择背后,体现的也正是年轻人的智慧和勇气。
此外,部分标签蹿红走热,也跟刻意炒作有关。年轻人话题自带流量,一些社交平台频频将“年轻人”推上热搜榜,除了部分有意义的讨论之外,其中不乏以偏概全的话题。有的自媒体甚至故意引导对立情绪的产生和发酵,“污名化”年轻群体。比如,隔三岔五就让年轻人“被奶茶毁掉”“被熬夜毁掉”等,以验证这届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
争夺年轻用户无可厚非,但炒作概念、博取眼球的做法并非可取之计。年轻人不仅反感这些标签,也不愿意被这些标签“代言”。不少年轻网友表示,类似话题忽视了“年轻群体”在现实中的多样性,迟早会被人厌倦。
三
青年的心态、状态折射的是时代发展特征,是社会的前沿思潮。如何更好地透过标签回应、解决年轻人的期待与关切,值得我们反思和追问。
今天的年轻人,成长于相对优渥、温和的环境,这让他们拥有了更为富足的内在、更加自信率真的表达。因此,青年群体既不喜欢高高在上的“说教”,也不欢迎华而不实的“赞颂”。面对他们的这些性格特质,我们不妨给予更多的平等对话、更多的理解包容,而不是对个体行为进行过度解读、强行定义。当我们真正走进青年群体,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自然就能找到情感的共鸣点。
面对舆论场上不断更新的青年标签,不应只看到一些浮在标签表面的消极与不安,更需从中透视这一代年轻人所承受的压力、面临的迷茫,听见他们真正的诉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比如,谈到“剩男”“剩女”的标签,既要尊重年轻人的自由选择,也要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恋爱时间和空间。像杭州市余杭区、西湖区等基层政府就精心组织了联谊交友活动,为年轻人创造相互认识和了解的机会。
当然,还需要用更正向的话语重塑青年人的群体形象。“期待效应”认为,传递积极期望会促进人的进步,传递消极期望则可能让人自暴自弃。用积极的态度为青年“正名”,既还原标签之外年轻人的真实面貌,也有助于年轻人的健康成长。而对关切青年的长辈们来说,少些“爹味”说教,承认青年、欣赏青年、为青年发声,才能真正走进青年心里,与青年携手并进。
青年的样子就是社会的样子,就是国家未来的样子。我们应该信任年轻人、拥抱年轻人,拆除标签围起来的“牢笼”,让不同的青春拥有同样的精彩,从而汇聚成时代的美好图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