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为文化留下两间房子

字体:
—2025—
07/05
11:14:36
2025-07-05 11:14:36 来源:浙江宣传

  2012年,当舟山新建村村民们忙着建农家乐、民宿赚钱时,受邀驻村的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张高俊却作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把村里批给他的黄金地段用来建一座美术馆。“放着现钱不赚,搞什么艺术?”不少村民感到疑惑。

  十多年后,这个曾被认为“有钱不赚”的决定,推动这个默默无闻的渔村完成了华丽转身。如今的新建村已经成了颇有名气的艺术村,入选首批浙江省艺术乡建特色村、省人文乡村建设名单。村民纷纷投身工艺美术创作,全村超过1/4的常住人口从事文化创意行业,文化产业收入占比达到52%。

  “如果把乡村振兴比喻为十间房子,一定要为文化留下两间房子”,这位艺术家的朴素比喻,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发展智慧?

新建村新貌

  

  2015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舟山考察调研。在当时的新建社区群众艺术创作中心,村民展示了他们创作的渔民画和制作的手工艺品。习近平总书记驻足欣赏并说,很有特色,很有味道。

  这让作为渔民画指导老师的张高俊倍感振奋。2012年,长期从事渔民画、漆画创作的张高俊来到了这座海岛渔村。在他眼中,新建村群山环绕、小桥流水、灰砖黛瓦,加上特有的渔家风情,是一个艺术采风、创作的绝佳场所。他先后投入110万元,在新建村建起了免费开放的群岛美术馆等,该馆还成为舟山市首个村级海岛美术馆。

  那时正是乡村农家乐、民宿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张高俊却晾着“快钱”不挣,带着村民搞美术。他以新落成的群岛美术馆为依托,在村里成立了“乡村艺校”,每周免费开设渔民画、海洋剪纸等惠民课堂。一开始,村民压根不愿参加——学画画又没有钱赚,反而会耽误务农打工等谋生的正事。张高俊耐心地去村民间做工作,总算招来了第一批学员。

  随着“艺校”学习的深入,村民们的兴趣被激发,越来越多人主动来上课,其中不乏80岁高龄的老人。有一次,村民创作的渔民画《吉祥》被游客以3000元价格买走,另一名村民创作的生肖龙贴画也被游客高价购买,这让大家看到了学艺术的价值,接连涌入张高俊的课堂。如今,村民们的业余创作已迈入产业化发展轨道,不仅村民收入增加了,很多作品还纳入展览、屡次获奖。工艺美术创作成为很多村民自觉的精神追求。

  历经十余年耕耘,如今的新建村已经成了闻名全国的艺术村。2024年,新建村累计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5700万元。

张高俊指导村民作画

  

  文化在乡村发展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可能仍有不少人认为,为了尽快填平城乡的发展差距,文化建设理应为经济发展“让路”。有人搬出“马斯洛需求曲线”,强调只有富起来之后,才要考虑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有些人精于“算账”,认为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农村搞文化建设是亏本买卖,产业振兴才是增加居民收入的渠道。

  凡此观点,其实割裂了乡村振兴中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固然,产业实力、经济体量、居民收入等指标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硬杠杠”,但如果把经济指标视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单一标准”,就会忽视乡村发展的特殊规律。

  “两间房子”的实践表明,文化始终是乡村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乡村的文化生活繁荣起来,既是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具有以文赋能、以文兴业的潜在价值。因此,无论乡村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能轻视和舍弃文化的力量。

游客在新建村游玩

  我们在探索文化服务民生、激活产业的路上,需提防一些误区。

  比如,有的地方有旅无文。当前,不少地方将乡村旅游作为突破口,但没有立足文旅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村庄的文化特质、乡土风情,而是对“网红”新业态、新产品一哄而上,从而陷入“千村一面”的尴尬。特别是距离较近、风景重复、风物相似的乡村之间,同质化现象尤为严重。

  事实上,唯有文化才能赋予“亲自抵达”更多的意义。人们背起行囊来到乡村,是为了找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愁乡韵,为了触摸深藏在非遗、土语和古民宅之中的文化脉动。如果乡村旅游只剩下千篇一律的民宿、农家乐、麦田咖啡,或是随处可见的“想你的风吹到了XX”,也就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

  又如,有的地方有文无化。文化只有真正扎根泥土、融入民生,才能焕发真正的生命力,成为乡村血脉中奔流不息的力量。然而,一些地方把乡村文化建设片面理解为“文化地标”“文化符号”——有的建起了乡村博物馆、民俗展示馆,陈列的都是村民再熟悉不过的旧农具、老照片;有的则打造了阅读驿站、书屋,但所置的书籍或陈旧过时、或艰深晦涩,在开放时间等方面也不尽合理,难以吸引村民驻足。

  如果乡村文化只是“盆景”,不去真正融入村民的生活与心灵,就难以深度嵌入乡村社会之中,也就无法真正回应村民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光有“文气”而没有“人气”,这样的文化建设当然是“亏本买卖”。

  

  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带来真金白银的经济效益,更能在长期濡染中塑造当地的精神气质、充盈人的精神生活。在这当中,人是关键。面向广阔的乡土大地,需要有更多像张高俊一样的人去践行文化振兴的使命。

新建村的“绿富路”

  比如,自去年以来,浙江探索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全省选派了1500多名文化特派员奔赴基层“送文化、种文化”,结合个人所长和当地所需,传递思想、提供服务、赓续文脉、培育产业,让文化之花在乡村大地竞相绽放。

  除了人这一关键要素,乡村文化建设还要有“留房”的远见、“用房”的妙招。

  “种文化”需要相对漫长的时间,从短期来看,这意味着在空间预留、资源投入上予以倾斜;从长远看,这却是极富眼光的价值投资。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文化不能仅仅用作虚浮的装饰,而是要得到地方真正的重视,让文化建设占据重要的位置,使它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成为塑造人的精神风貌、润泽乡村文明的活水。

  从“用好房子”的角度来看,文化要落地,还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载体。像浙江正在推进的人文乡村建设,它可以是文创市集、非遗角、小众博物馆等物理空间,也可以是由地域文化、物产衍生而来的创意产品;甚至在网上流传的短剧、热梗等,也可以成为无形的“文化资产”,为乡村建设塑形赋能。总之,无论何者,唯有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才是有灵魂、有价值的。

  “为文化留下两间房子”,这看似“留白”的一笔,实为乡村蔚然生长、奔向未来的血脉所系。善用这份文化力量,也是在滋养整片乡土最深沉的生命力与无限的可能性。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种文化”需要相对漫长的时间,从短期来看,这意味着在空间预留、资源投入上予以倾斜;从长远看,这却是极富眼光的价值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