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浙派大医”是怎样炼成的

字体:
—2025—
08/19
09:14:54
2025-08-19 09:14:54 来源:浙江宣传

  七百多年前的一天,一个婺州义乌(今义乌市)人在40岁这一已届不惑的年纪,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人生的重心从科举仕途转至学医,从此开启了从一介书生到“浙派大医”的逆袭之路。他的名字叫朱丹溪。

  他“半路出家”,何以在人生低谷处突围,最终成为中医“滋阴派”的创始人,还被后世尊为“一代医宗”?今天(8月19日)刚好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浙派大医”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图片

朱丹溪 图源:“义乌发布”微信公众号

  一

  朱丹溪本名朱震亨,据说因出生地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而被后人亲切地尊称为“丹溪翁”。然而,他的人生远非家乡的这一湾潺潺溪水般欢畅愉悦——选择踏上医学之旅,实则充满了无奈与悲苦。

  1320年,一心向学的朱丹溪科举再次落第,恩师卧病。此后,发妻长辞的痛击又袭来,没有给他丝毫喘息之机。

  再算上此前,他的父亲死于“内伤”,伯父死于“瞀闷”,叔父死于“鼻衄”……朱家已屡遭横祸。而造成这个家族一连串不幸的罪魁祸首,皆因“药之误也”!

  至亲凋零之苦,远甚药剂之涩。可想而知,“心胆摧裂,痛不可追”是怎样的一种剜心之恸。可在命运重击下几乎站不稳脚跟的朱丹溪,并没有就此倒下,而是在恩师许谦的启发下,将行医济世作为新的人生方向。

  从此,这个痛苦却并不绝望的书生,不再关心科举场上的风吹草动,而是在人生的下半场,为苍生之疾牵肠挂肚、呕心沥血。

  我们很难想象,在命运的齿轮锈迹斑驳之时,他是如何一步步用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在不惑之年重新校准航向、选择逆流而上的。

图片

朱丹溪曾求学的八华书院 图源:“义乌发布”微信公众号

  二

  面对沉痛的“中年危机”,朱丹溪毅然转身再出发,留给后世的,是他对“医道”近乎执拗的坚守,和那份可敬可爱的“书呆子气”。

  为寻名师,他求索多年,“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虽皆无所遇,但从未止步,直到他得知“金元四大医家”之首刘完素的弟子罗知悌就在杭州,日夜兼程赶去求教。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为了恳请这位医德高尚却性情古怪的先生收留,朱丹溪“日拱立于其门”,三月有余,终得如愿。

  事实上,当时年近九十且多病的罗知悌,既欣赏朱丹溪学识过人且虚心虔诚,又为自己后学有继而喜不自胜——“吾道赖子不灭矣”。他倾囊相授,并在授业之初就告诫学生:学医的关键,就是要以《素问》《难经》等经典为根本,如果仅仅拘泥于时下的方术之法,与杀人何异?

  千里寻师、学成回乡后,朱丹溪不仅治好了恩师许谦多年的顽疾,更在短短数年就“声誉顿著”。

  在他所处的时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大观二百九十七方》等药方医书被奉为经典。那时的许多人认为理论是刻板的,也是晦涩的,因此选择将模板化的药方医典,作为按图索骥、包治百病的医道秘籍。

  可他并不认同这种“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穷之病”的“拿来主义”,而是坚持系统还原中医诊疗辨证施治的经典思维,顺应天地、人体规律,滋养并唤醒人体的内在潜能。如他在问诊中,非常重视记录患者的性格、生活习惯等信息。有人认为,他开启了在临床进行系统分析的先河。

  他创立“相火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奠基“滋阴派”,不仅为明清时期的医学走向廓清了迷雾,张景岳、杨继洲等浙派中医的中流砥柱都受到他的启发,而且影响日本汉方医学五百年之久,日本的“丹溪学社”沿存至今。

图片

 朱丹溪为梅家老父看病 图源:“义乌发布”微信公众号

  三

  “丹溪学派”是浙派中医第一大学派,后世将朱丹溪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称为“金元四大医家”。

  实际上,这位“大国医”最动人的,是把书生时期孜孜以求的“大济苍生”之志,化为医者对众生的慈悲与守护。

  对此,他的忘年交、主修了《元史》的宋濂,曾在《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中记下了温暖的细节:

  “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窭人求药,无不与,不求其偿,其困厄无告者,不待其招,注药往起之,虽百里之远弗惮也。”

  大意是,四方求医问药的病人络绎不绝,丹溪先生从来都是即刻前往,即使雨雪阻路,也照样奔波……贫者求治,先生拒收诊金,困苦无助之人,不等招呼,先生就背起药箱,即使有百里之远也在所不辞。

  秉承大医精诚,以患者之心为心,是坚守医者仁心、以道致远的根本,朱丹溪用半生的实践,让理想照进现实。

  也正因如此,朱丹溪及其弟子,无论是在医学的理论高度,还是现实的诊疗效果,都远超同行。其门下一大批弟子传其衣钵而启后世者,皆怀大医精诚的胸襟,成为浙派中医的中流砥柱。他的弟子戴思恭虽身居御医之位,却始终心系百姓,常常为贫苦的民众免费诊治。

  在1358年的一个夏天,这位老人再次于酷暑中出诊归来,疲倦地睡了三天。醒来后,他把孩子叫到身边,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医学亦难矣,汝谨治之。”嘱咐后人行医要慎之又慎。至此,这位集众多医家之大成、开一代医风的老人,走完了他的一生。

  古代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其发端,正是不忍见世人苦难的恻隐之心,这个目标是否达成要用立德、立功和立言来衡量。朱丹溪正是将这份儒家思想底色融入医道,笃定了解除世人病痛苦厄的深厚情怀。

  从困顿中觉醒,以赤诚之心寻师问道,再到以仁心仁术泽被苍生,开创滋阴学派留下传世医论……这位“浙派大医”的炼成之路,又何尝不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具体呈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