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真的把民政局搬过来了”,随着婚姻登记实现“全国通办”,多地官宣了可在音乐节现场领证的服务。前不久,浙江省内首个“音乐节+婚登”主题颁证仪式就在宁波东海音乐节举行。
从民政局到景区、音乐节,婚姻登记的仪式感被赋予更多想象,年轻人也在仪式感的环抱中,完成“人生仅此一次”的庄严宣告。那么,领证的仪式感有必要吗?这届年轻人为何在意那一点“形式”?
一
回溯历史,婚姻认证的仪式感其实由来已久。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书,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印着“勤俭节约”等字样的简朴证件,再到今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便捷服务,婚姻登记的形式在变,但其作为法律关系确认的核心功能始终未变。
此前,婚姻登记处留给人们的印象多是填表、签字、盖章的简单流程,一套程序下来,短则十几分钟,长则不过半天,法律意义上的婚姻关系就此确立。它高效、直接,实用有余,但也少了些个性化、记忆点。
今年五月,随着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施行,婚姻登记实现“全国通办”,异地领证不再折腾。与此同时,婚姻登记的程序越来越“轻”,体验却越来越“重”。
两本小册子虽仍是重点,但整个过程,已被绵密而精巧的仪式感所包裹。
有些登记场所的设计开始融入地域符号与传统文化。以杭州为例,目前已有9家婚姻登记处达到最高等级5A级,上城区丁兰街道桃花湖公园内的“最美婚姻登记处”更是融合了亭台楼阁、长廊水榭,颇有江南园林之感,近几年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此打卡式领证。
还有些登记场所搬离了封闭的办公楼,融入公园、景区甚至文化街区。绿树环绕的庭院、面朝湖泊的宣誓台、古色古香的亭榭,取代了冰冷的金属座椅和叫号屏。比如新疆赛里木湖把颁证台搬到海拔2073米(谐音“爱你情深”)的湖边,珠海东澳岛让新人攀过1008级台阶敲响“一见钟情”钟,杭州的西溪湿地景区也设置了颁证点。新人在自然风光或文化场景中宣誓,让一纸婚约与天地共鸣、与城市记忆相融。
年轻人对仪式感的定义愈发多样,有人追求洱海边的云影为证,有人偏爱书店里的书香盟誓,还有人选择在绿皮火车里举行复古仪式。这些需求也催生了更加多元的登记场景,民政部门与社会力量展开协作,在咖啡馆、博物馆甚至地铁站开设临时登记点。如今“在哪里领证”成为一道多选题,也是社会对个体幸福的尊重。
二
面对婚姻登记仪式感的升温,有人不解,一张具有法律效力的证书已足够证明关系,何必再多此一举?但对许多年轻人而言,这份“形式”不可或缺。
“仪式会让某日区别于其他日子,某个时候区别于其他时候”。《小王子》一书中对“仪式”如此解释。
领证结婚对于新人而言,是这辈子唯一的、专属于两个人的特别时刻。一场郑重其事的登记仪式——无论是穿着精心挑选的服装,在特定场所宣读誓词,还是请亲友作证,其核心都在于创造“那一刻”的专属感与记忆点。
社交媒体上曾有人回忆起20多年前领证时的感受:“那是我第一次化妆,出门前我还觉得害羞,又用手帕再擦去一层,当天穿着新鞋新衣裳,辫子上系蝴蝶结的红绳也是崭新的。”可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婚姻登记的这一天都格外重要。
从心理层面来说,仪式感也能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它相当于一个按钮,当你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好像告诉大脑“我要进入另一个人生状态了”。这个仪式化的过程,犹如为法律契约按下“情感确认键”。它在新人心中建立起一个清晰、庄重的心理锚点,象征着彼此向新生活共同迈进的坚定决心。
另一方面,这种仪式感也是年轻人自我表达的宣言书。婚姻登记仪式的个性化探索,为年轻人提供了法律框架内表达自我、展现独特性的空间。心仪的风景地、钟情的装扮风格,或融入国潮、二次元等文化元素,或独立设计领证流程,这是年轻一代对“我的婚姻”这一人生大事的自由定义。
民政部、全国妇联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庄重神圣的仪式,“让当事人感悟铭记婚姻家庭蕴含的责任担当”。仪式感虽不能保证婚姻一帆风顺,却能作为一种珍贵的情感储备,成为平淡日常甚至情感倦怠时的内在力量源泉。
三
领证时在雪山云海前发的朋友圈,收获了几百个点赞;在公园式登记点拍的九宫格,被夸“仪式感拉满”。可领证的仪式感不是句号,而应成为漫长婚姻生活中仪式感的起点。
社交媒体上输入“结婚后还需要仪式感吗?”底下有一个高赞评论,“仪式感应该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状态”。
“望你珍摄,吻你万千”,周恩来在与邓颖超携手走过的半个世纪中,鸿雁传书般的仪式感记录下他们的深情。王小波给李银河写过很多封情书,开头总是“你好哇,李银河”,絮絮叨叨的笔尖温度,诠释了最高级的浪漫。
值得警惕的是,网络时代的仪式感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了。一个接一个的纪念日、一件比一件昂贵的礼物,再加上顶级餐厅、天价蛋糕、定制旅行……无形中将情感的“浓度”与物质的“高度”紧密挂钩,仿佛没有这些“高光时刻”,爱情便不值得被肯定。
婚后的仪式感,和领证那天的隆重其实有些不一样。它可能不再是朋友圈的“高光时刻”,而是两个人私底下的小默契。可能是每天出门前的一个拥抱,雷打不动;可能是每周六早晨,他给你煮的那碗葱花面……
为什么这些看似寻常的行为却如此重要?因为能磨蚀婚姻的,从来不是生活的狂风骤雨,而是日复一日的麻木。上班、做饭、带孩子……日子像复印机一样重复。这时候,一点小仪式就是繁琐生活的“暂停键”。
网络上有一句话叫“日子怎么可能和谁过都一样呢”,婚姻登记时的仪式感,可以化作柴米油盐里的小确幸,一点一滴垒起一座坚固的爱情城堡。当婚姻生活泛起波澜,不妨再回忆下当年领证时的誓言与承诺,共同抵御漫长的时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