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定要带空箱子去中国!”的话题在海外社交平台持续受到关注,成为许多国际游客心照不宣的出行攻略。他们不约而同奔赴的目的地,正是有着“全球最大小商品集散中心”之称的义乌。
拖着空箱抵达,满载商品而归,已成为义乌街头的一道独特风景。去年以来,四面八方的国内外游客纷纷涌入这里,体验一种名为“进货式旅游”的新玩法。这座曾经以“买全球、卖全球”闻名的城市,正在拥抱一场“逛全球”的新热潮。

一
漫步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随处可见拎着大包小包的国内外游客,不少家长还带着孩子一边游览一边挑选商品。市场里不再是清一色的批发商面孔,而是洋溢着旅游购物特有的轻松氛围,仿佛每个人都能在这里融入一种“边逛边买”的市集体验。
数据能更直接地反映这股热度:今年1—7月,义乌共接待全域游客2179.3万人次,同比增长10.3%。其中入境商旅达35.3万人次,同比增长19.4%。
得益于“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红利,国际游客可以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为更好承接这股新流量,义乌迅速升级服务配套:离境退税商店从原先的7家扩展至37家,其中26家支持“即买即退”,极大提升了境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传统旅游购物中,价格不透明、品质无保障等问题长期困扰消费者。而在义乌,这些痛点正在被一一破解。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玩具特色街区、厂家直销中心、旅购中心和进口商品城,游客不仅能选购全球正品好物,享受近乎“单件批发价”的优惠,还可通过快递将商品寄送回家,真正实现无忧进货。更贴心的是,为解决市场规模庞大带来的导览难题,一批年轻的专业“带逛”导游活跃在市场一线,可以针对游客的不同需求,定制带逛路线。
通过“逛全球”,义乌正在打响“义乌好好逛·有生意,更有生活”的城市新名片。这座“世界超市”不再只是商品流通枢纽,更逐渐进阶为沉浸式体验的中心。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玩具特色街区,不少商户主动设置打卡互动区,吸引游客驻足拍照;店铺推出DIY体验项目,让游客亲手制作独一无二的旅行纪念品;进口商品城则为适应游客购物习惯,将营业时间延长至夜间八点半,打造更从容的消费场景。
更为独特的是,这座小城还汇聚了2000多家外国餐厅,让游客得以享受“一日遍尝多国风味”的独特体验。上午品尝地道的土耳其烤肉,午后细酌一杯印度香料茶,傍晚买一串韩国首饰,再搭一条泰国丝巾……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形成了一个游客可知可感的“世界文化街区”。
凭借“购物+美食”的双重魅力,义乌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停下脚步,在“逛、购、吃”中深度体验这座“24小时不夜城”的活力。

二
“进货式旅游”,在义乌商家眼中,已成为新的创富赛道,而在诸多游客眼中,又是一种逛义乌的全新体验。在网络流量的冲刷过后,义乌凭借自身过硬的条件以及生生不息的创业浪潮,让“义乌好好逛”逐渐成为一种文旅融合现象。那么,为何“进货式旅游”能在义乌蓬勃发展?
文化赋能带来的脱胎换骨。一个地方的旅游产业要走上正轨,文旅融合的“任督二脉”必须打通。海内外游客逛义乌,逛的不仅仅是小商品海洋,也是一场充满向心力的文化体验。比如,过去的义乌货以价廉物美名扬四海,现在的义乌货,正在被创业者注入更多文化内涵。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货柜上,无论是狂野非洲风、神秘中东风,还是典雅国风,各种文创产品的热销,让购物不再只是游客旅行的点缀,而能让他们感受匠心与个性的定制体验,又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的尴尬。
流量共鸣汇聚的情绪价值。流量带火了“进货式旅游”,这是很多义乌商家的共识。但要将流量带来的人流转化为稳定的商业模式,却是需要下功夫研究的。当下许多年轻人把获得情绪价值当成旅游的主要目的,义乌便借助“进货式旅游”的流量,做好年轻人与义乌货的情感联结。从蔬菜小玩偶到具有感知功能的洋娃娃,义乌的商品正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以精准契合游客的喜好。游客们形容购物的满足感,也逐渐从带着各国口音的“便宜”,转向发自内心的觉得“有意思”。
“可甜可盐”的动态拼图。文旅浪潮带来的商机瞬息万变,如果不及时调整相应的产业布局,则有可能在竞争中落下身位。“进货式旅游”的走红,也是调整产业布局的机遇。进口商品展位的增加、国潮产品展示需求的提升等市场变化,不断推动义乌商家持续创新经营策略。消费者热衷什么,创新就指向哪里,这是“进货式旅游”能在义乌稳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所在。

三
义乌“进货式旅游”的走红,背后其实是朴素的市场逻辑。随着小商品市场声名远扬,越来越多游客专程来义乌“探场”,他们虽不是批发商,却总难抵“顺手买一件”的诱惑。正是这种真实存在的消费心理被本地商户敏锐捕捉,逐步演化出“批零兼营”的灵活模式。
与此同时,政府层面也早有布局。义乌持续推动“购物旅游”城市形象建设,主动打造“义乌好好逛”新IP,不断敞开市场大门、优化体验环境,把“流量”引入市场深处。可以说,是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默契配合,才让“进货式旅游”成为一种新风尚。
在这一现象背后,最值得品味的,莫过于义乌人秉持多年的商业信念:随时做好站上风口的准备。从细处看,商户不把零售简单视为“多卖几件货”,而是培养新客户、积累信任感的契机。一件小物可能带来一位常年合作的老客,一次闲逛也可能埋下一颗大订单的种子。这种“积小成多、聚客成势”的耐心,是义乌人把生意从小做大的原始基因。
而往大了说,也正是这种始终“准备着”的姿态,让义乌总能抢先嗅到商机、提早调整步伐。很多人赞叹义乌“无中生有”的本领,其背后是对市场变化保持高度敏锐,是在不断进步中观察、等待,并最终把握住风口来临的机会。
当然,义乌的“进货式旅游”要从“火爆一时”走向“长期热门”,还需更多呵护。比如,增强服务的持续性。如何将“节点式热闹”转化为“日常式繁荣”,是实现长远发展的支点。此外,还需推进信息对称和点位引导。很多游客已知“义乌能零售”,但走进市场依然容易“迷路”——哪些区值得逛、哪些店有特色,仍需更精准、更便利的指引。
更重要的一点,是坚定走好“从品类到品质再到品味”的升级之路。“进货式旅游”不止于买货,更在于体验。义乌商品要契合新一代消费者的情感与价值认同,就不仅要物美价廉,还需品质可靠、设计有范、审美在线。近年来,义乌已在积极提升商品品质和品牌感,但这仍是一条需要持续投入的攀登之路。
但不论怎样,义乌“进货式旅游”的新故事已经告诉我们,机遇从不辜负有准备的城市。好了,笔者要继续“进货”去了,你们要不要一起?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