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曾巩怎么做“基层干部”

字体:
—2025—
09/09
09:18:56
2025-09-09 09:18:56 来源:浙江宣传 甬轩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的科举考试,群星闪耀。主考官是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中,竟有半数在此风云际会。

  这次考试,让众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得以崭露头角,也让曾巩开启了基层历练的漫长征程。他先后主政七地,宦迹遍及南北,如此扎实而丰富的地方履历,放在哪个朝代都颇为难得。在浙江,他在越州、明州都工作过,也就是今天的绍兴与宁波,其施政既解燃眉之急,亦善布长远之局;既能理千头万绪之日常,更敢谋福泽百姓之良策

  在呼唤干部扎根基层、实干为民的今天,这位北宋“地方官”,确乎以他的步履与担当,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图片
曾巩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一

  曾巩为官,向来以“问题解决者”自处。

  熙宁三年(1070年),他刚任越州通判不久,就遭遇水旱并发的大灾,田庐淹没,饥民日增,民生多艰。不尚空谈的曾巩,迅即推出一套缜密务实的救灾“组合拳”——向灾民赊售粮食,乡野广设救济点,组织生产自救等,使灾情得以缓解

  在任期间,又正值王安石变法,他也没有置身事外,而是积极落实农田水利、青苗、募役等新法,将朝廷政令转化为地方惠民的实绩。

  后来到了明州担任知州,曾巩又一眼看中这座“海港之城”的独特潜力。在“就职感言”《明州到任谢两府启》里,他是这样勾勒城市现状和定位的:“惟四明之穷裔,处百奥之东偏。浮海之航,鼎来于远国;践山之筑,益起于坚城。”言语之间,已然将任期内的两大重心——修筑罗城、推进与高丽的海外贸易,悄然托出。

  熙宁七年(1074年),高丽使者提出“欲远契丹,乞改涂由明州诣阙”,明州一跃成为“两国航路中宋一侧的最主要港口”

  城市要发展,修城经费却有限。于是曾巩带人重新丈量城墙,大刀阔斧地砍掉了七十多丈的冗余长度,接着精打细算,只在接待高丽使者的两个主要城门修建城楼,省下了八座门楼的工程开支,还发动百姓“寻宝”,鼓励民众捡拾散落的废弃城砖“按量酬钱”。一波操作下来,旧城砖的利用率提高了四成,最终在有限的预算内修出了规整的城墙,还没有给老百姓增加徭役赋税。

  在明、亳、沧三州任职期间,曾巩颇负才名,宋神宗曾点赞:“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言下之意,这世上再没有比曾巩更会替朝廷“省钱”的人了。

  曾巩曾以诗言志:“声清不受笙竽杂,气劲能遗霰雪侵”,相信自己只要品行正直、能力扎实,不管身处何地,都能做出成绩,而之后的为官经历也在不断印证着他的这一想法,齐州惩奸恶、襄州平冤屈、洪州治疫病、福州安民心……他一路行来,一路历练,虽然多数时间任职地方,却让“京师盛闻治声”

图片
图为明州(今宁波)罗城修缮完成时所用的砖,上刻有“元丰二年”字样 图源:“清廉海曙”微信公众号

  二

  文为政事,诗表心声。曾巩的笔墨,亦饱含治世之志。

  譬如朝政得失、民生疾苦,笔下从不避讳。他屡上奏疏、议论、表状,直指时弊,为民请命,内容遍及边防、水利、财政、外交等诸多方面。知明州时,其实他还兼任领市舶司一职,处理与高丽的海外贸易时,他发现“接送高丽使副仪”中有一项“奇葩”规定:使团经过州军,须向当地官员赠送土特产,形同交纳“过路费”。

  他撰写《明州拟辞高丽送遗状》,上书朝廷力陈改革,申明“所重者礼义,所轻者货财”。拒收赠礼,既减轻高丽使团负担,也促进了北宋与高丽海上贸易的良性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彼时,宋代官场还存在一种现象,有些官员不愿去偏远之地任职,即便勉强赴任,也抱着“短择”心理,认为“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敷衍塞责,难有作为。

  曾巩不以为然,在为友人知柳州所作的赠文中,专门批驳了这种观点,“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说的是偏远地方发展不起来,主要因为为官者没有真心实意地推行治教。又指出地方治理的重要性,为官者当怀“久居之心”。如此见解,道出了为官者的责任与担当

  他的文章“皆因事而发”,或许不像苏轼那般豪迈洒脱,也不似王安石的凌厉锋芒,但却因其“古雅”而愈显醇厚,足够“平正”而致典范,明代茅坤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以“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盛赞,他们的恩师欧阳修更是直言“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宋史》评价他:“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之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而自成一家。”

  即便是写最平凡的事物,描绘最寻常的景致,曾巩也能紧扣现实,不浮夸、不空谈。写自家书房,他告诫自己“所任者可谓重也”;写王羲之的墨池遗迹,他感慨“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应人之邀作《广德湖记》,他将一湖之兴废与民心向背相联系,“则人之存亡,政之废举,为民之幸不幸,其岂细也欤?”

  可以说,曾巩的散文继承并光大了中国古代“文以载道”的传统,一篇文章示于人前,正如个人立于天地间,你是什么样的人,笔下自会流淌出什么样的文字。所谓“蓄道德而能文章”,文格与人格,从来就相映成辉。

图片
曾巩事迹 图源:“清廉浙江”微信公众号

  三

  有人说,曾巩所任职的州郡,大多难治,但他总能牢牢把握治理关键,很快就进入角色,为何?

  脚步向下,倾听民声。据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所载,曾巩每至一州,必总揽纲条、分任僚属,而这一切的根基,是细致周详的调研。他不满足于在方志旧籍中寻找答案,而是深入体察风土民情,摸清积弊根源,不做浮于表面的“空降官”,只做心中有数的“明白官”。

  比如在越州,面对“鉴湖八百里”却“盗湖为田”成风的困局,曾巩亲自踏遍整个鉴湖流域,搜集大量一手资料,绘制了《越州鉴湖图》,并撰写图序,详述湖泊兴衰、历代水治。他提出不可因一时农田之利而废湖的远见,至今仍发人深省。再如他在《越州赵公救灾记》中记录的灾民人数、钱粮需求等,数据精确、条理清晰,俨然一份扎实可靠的“调研报告”。

  以史为镜,照见现实。在“下基层”之前,曾巩曾在京城史馆校书九年。这个地方不是什么人都能进的,欧阳修当时推荐了三人,只有曾巩入选。他遍校史籍,推敲考辨,涵养出深厚的历史洞察力,有晚清学者就评论:“自来文章家推欧、曾二公有史才

  曾巩眼中,历史得失、天下治乱、人心向背皆彼此贯通。因此,他常从历史中汲取治理智慧,昔日伏案校勘的岁月,或许成为他日后施政的“智慧宝库”,随事取用、应对自如。像他勘误《战国策》的时候就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道者所以立本也”,此类思想被他延续到襄州任上,细查旧案,明辨曲直,为百余人平反昭雪。

  心系百姓,感同身受。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往往影响着他的为政之道。曾巩的成长路径与一般文人很不相同,世人多从书斋走向仕途,他却先从生活悟得真知,再考取功名。“无田以食,无屋以居”,曾巩不得不早早挑起养活全家数十口人的重担,“西北则行陈、蔡、谯、苦、睢、汴、淮、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

  这段漂泊经历,使他深谙民间疾苦。可以说,当官之前,他就是尝遍生活艰辛的普通百姓,他却说:“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正是这种于艰难中不改其志的豁达,让他日后为官时,总能真切地懂得人民所乐、所忧、所需。

  天地翻覆,岁月流转。今日之中国,自然不同于曾巩所处的宋代,然而为官之理、为文之道、为人之本,依然跨越时空、彼此呼应。优秀的基层干部一直是那个脚下沾泥、心中有光的“明白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