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让“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

字体:
—2025—
09/09
09:19:39
2025-09-09 09:19:39 来源:浙江宣传 之江轩

  教育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是成绩好、学历高的“优等生”,还是从0到1开拓的“创造者”?

  答案在这样一句话中——“促使‘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18年来,许多浙大师生始终铭记并践行着这句话。前不久,浙江省委首次举办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研修班,省委书记王浩在开班第一课上,再次重温这句话,要把“会读书的人”培养成为“会创造的人”。

  正值开学季,又临近教师节,让我们怀着对师者的感恩,感悟从“会读书的人”到“会创造的人”背后的教育逻辑,思考和探讨教育该有的模样。

  一

  “会读书”与“会创造”,一个侧重“知识输入”,一个注重“知识输出”。

  读书给人以超越“生而有涯”的机会,在“知也无涯”中获得自由。“会读书的人”如同“知识的优秀继承者”,擅长吸收、记忆、理解并熟练运用现有知识体系,始终保持对知识获取的执着和对知识筛选的理性。

  而“会创造”则是一种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创造的人”不满足于前人的所思所想所行,能够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知识,有勇气踏足未知的领域,攀登前人没有到达的高度。

  身处现代社会,“会读书”与“会创造”都是极为宝贵的能力。一方面,读书为创造提供材料和基石,像牛顿所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并非凭空而来,需要建立在深厚的知识积累上;另一方面,创造也赋予读书以更高价值和无限可能,让知识可以在解决问题、开拓领域中焕发活力。特别是在信息爆炸和技术变革的今天,如果单论摹仿,人脑已越来越难媲美人工智能,纯粹的知识记忆和搬运价值衰减,愈发凸显创新的价值。并且当我们遇到问题,似乎也越来越难从一本教科书或者单一领域中找到答案,需要通过跨界融合与原始创新来破解难题,这既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也离不开较强的知识整合与体系建构能力。

  由“会读书”通往“会创造”,教育是关键所在。如同从“填满水桶”到“点亮火种”、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学生先成为“会读书的人”,逐渐掌握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再于批判、质疑、延伸中不断思考、突破局限,创造新的体系、新的价值。由此,读书与创造相结合的“最优路径”,便是先成为“会读书的人”,然后成为“会创造的人”。

图片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图源:“浙江大学科技园”微信公众号

  二

  “会读书”不是终点,而是通往“会创造”的起点。

  从“读者”进阶为“作者”,看似一小步,实则是极难的一大步。横亘在二者之间的很多时候并非知识的鸿沟,而是思维、环境与评价体系设下的重重壁垒。

  “标准答案”的思维压缩了“异想天开”的空间。“灌输式”教育因其批量传递知识的高效特点,长期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这种教师主导、应试导向的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提问能力的培养。有时学生善于解题,却未必善于发现问题,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很少问“为什么”,也不去想“怎么用”,更遑论在知识的天空中放飞想象的翅膀。

  “唯分数论”的考评窄化了“多元才华”的赛道。教育评价如同一根“指挥棒”,怎么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怎么教、怎么学。当分数和升学率成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尺,人才培养便可能陷入围绕“考点”打转的循环。那些难以被量化、被标准化,但恰恰反映创新潜能的独特性与多样性,却被排除在评价体系之外。许多人在艺术、手工、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天赋被埋没,创新的火花也常被泼“冷水”。

“象牙塔”的围墙隔断了“真实世界”的烟火。有时,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境,越是追求有效率的教育,离目标就越远。当教育过度聚焦单项技能的传授,而不是培养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当家庭和社会一味要求学校重视“就业竞争力”,却忽视了对内驱力和创造力的激发,其结果往往是造就一批消极的学生和保守的教授。当知识单纯停留在书本和论文中,而不是与前沿产业、社会需求发生碰撞,实践环节的缺失也将导致创造成为无源之水。

  “稳妥起见”的倾向限制了“大胆尝试”的可能。在“少折腾、稳一点”的大环境中,多数人习惯遵循既定规则、回避挑战,也逐渐失去了提出“傻问题”、敢于“试错”的勇气。过度保守、排斥新事物的风气,很容易压抑甚至扼杀创新的萌芽。正如有人所说,试错是创造的基石,没有一次次失败的积累,没有挑战常规的勇气,就难有真正突破的可能。

  三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造应该是普遍的,培养“会创造的人”也应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从孩童到老年,从家庭到学校,从基础教育到终身教育,贯穿生命始终,需要汇聚各方力量。

  我们的教育空间应该更加纯粹,别让形式化和功利化的“枷锁”,禁锢了创造的激情。现在,有的学校不大但“官满为患”,有的事情很小也得层层审批、层层流转,要警惕过度行政化造成的内耗,对学校管理进行必要的简政瘦身。有的学校老师被非教学任务“包袱”压得喘不过气检查、统计、创建、评比等“琐事”透支时间精力,要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杜绝强制摊派无关任务,让老师回归教学。读书也不只是一场“功利性的赛跑”,升学率固然重要,但若干年后的校友荣誉墙或许更有价值,要持续改进督查检查和考核方式,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以创造之成果衡量教育之成效,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

  师傅领进门,先有“会创造的老师”,然后培养“会创造的学生”。“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培养“会创造的人”,老师要先成为“会创造”的榜样。包容的课堂环境是创造力生长的有效空间,要允许不一样的回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在追问中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提升他们自主联系、运用和构建知识的能力。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也很重要,要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增强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真正搭起“学”与“用”的桥梁。“会创造”的老师手中打开的不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世界;传授的不只是答案,更是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方法。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既“受之天也”,勿“利其然也”。像方仲永这样天资极高之人,倘若“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最终也不免泯然众人。孩子成长有其规律,父母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不妨当好阅读的陪伴者、德行的引导者,为孩子的创造力打下基础。要多鼓励孩子进行多元兴趣探索,找到“受之天也”的闪光点,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乘风破浪。相信一个允许拆解玩具、鼓励天马行空、包容探索失败的家庭环境,一定是滋养创造力的最初始、也是最好的土壤。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要给峭路攀登者以绳索,给“以梦为马”者一点时间,让“会创造的人”能创造。创造者要走的路,是别人未曾走过的路,难免荆棘丛生。即使是最成功的科学家,在他每十个初步设想当中,能实现的也不到一个,像提取青蒿素,屠呦呦就经历了190多次失败。一个激励创造的社会,应当努力释放各方的创造动能,如同建设创新浙江的实践,通过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通学、研、育、创、用的链条,让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都能融入创新浪潮、都有动力劈波斩浪。破土而出也离不开阳光雨露,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坚持创新成果和创造过程并重,建立激励容错机制,优化创新人才分类评价体系,让“会创造的人”成为“敢创造的人”。

  “读者变成书;而夏夜/犹如书的有意识的生命。”诗人笔下,读书是如此美好,而创造则赋予我们超越美好的能力。如果此刻你正在读书,愿你乘文字以“游心”,飞向头顶的星空,或是化作天空的闪电,擦出思想的光芒。如果此刻你手握火炬,则愿你为后来人照亮脚下的路,更点燃他们探索前路的激情,让过去的知识成为新问题的起点,让那些名曰“经验的石头,成为创造未来的支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