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是大家公认的标杆,更是一种看得见的精神力量。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向先进典型学习,是我们见贤思齐、提升本领的好途径。然而,当交流学习纷至沓来,一些先进典型却陷入“热闹的困境”:学习考察团队络绎不绝,材料准备、现场讲解、接待陪同等事务不断增加。
笔者在近期调研中了解到,某家曾获国家级荣誉的先进单位,参观预约已排到2026年春节,最多一天得接待9批考察团,单位骨干力量轮番上阵当起“讲解员”。而一名来自基层的先进典型也透露,最高纪录一天接待8批考察团,时常到晚上才有空处理积压的工作事务。类似情况在基层并不少见。
这不禁让人产生隐忧:如果先进典型总是困于“人来人往”,何来时间再创佳绩?又谈何推动创新实践呢?
一方面,是先进典型困于接待的心力之耗。表彰先进、比学赶超一直是我们锤炼作风、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但对于先进典型而言,高频率、重复性的来访学习却是一种“甜蜜的烦恼”。为了有更直观的交流效果,先进典型单位的干部职工精心自制PPT、宣传片,设计编写交流材料,有时不得不占用休息时间,每隔一段时间还需更新内容,难免消耗不少心力。为了展示风采,一些干部职工投入大量精力背诵讲解词,甚至邀请专业主持人进行发音、仪态的训练,久而久之,部分一线干部甚至被“打磨”成“讲解专员”。
盛名之下,先进典型的这种疲惫感往往还难以“为外人道”。他们不仅需要承担接待任务,外地单位也常常发来交流邀约。或座谈,或授课,或现场教学,即便日程早已排满,碍于情面也难以推却,只能通过挤占本职工作时间或休息时间,辗转赴约。
另一方面,取经也有变成“取景”的风气之忧。相信绝大多数考察团队的确是带着诚意和问题来学习的,也有意推动好经验、好做法本土化落地。然而,有些单位仍缺乏系统谋划。比如,某地今年曾通报部分县级行政区“统筹、节约的意识不强,频繁到一地集中扎堆学习考察”。
若学习考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既不利于基层减负,也不利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一旦在学习流程与场景上大费周章,只看重花团锦簇的排场,学习考察容易沦为“走过场”,使得取经变成“取景”。这种“形式化学习”不仅无益,反而损耗了先进典型的先进性,也助长了形式主义歪风。这也反映出当前个别干部学风、作风还不够扎实。“学”而无“思”,背离了学习初衷。
先进典型之所以先进,往往靠的是持续奋斗、不断突破。疲于应对的先进典型,难以长期保持先进性:如果先进典型单位成天忙着接待,必然少了精力深耕主业;总停留在过去的成绩里自我感动,更难以持续创新。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学典型,学的不是表面的热闹,必须真学真思、真谋真干。习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语》中专门提醒“要善于学典型”,“向先进典型学习,可学者多矣!最关键的是要学精神、学品质、学方法”。这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学习先进典型有许多有益启示。
取真经,真取经。案例就是路径。真的学习,是带着问题而去、带着对策而归的。出发之前,不妨多问自己:短板主要集中在哪里?要重点解决哪几个问题?对方哪些好经验适合落地推广?具体到考察过程中,大可少一些程式化介绍,多一些思想交锋与彼此启迪。结束后,更要好好“消化”,及时复盘,把“真经”转化为行动指南,细化方案和举措,加快“真经”落地执行。
善迭代,更科学。面对高频考察和邀约,先进典型单位也要学会做好统筹,用迭代思维适应新的时代变化。比如,建立预约备案机制,合并一个月内主题相近的考察团,提前沟通、集中接待,有效提高接待效率;再如,巧借数字化手段让典型经验传播得更广、更远,比如通过AI数字人讲解、短视频案例教学、开启线上直播等,让更多有学习需求的同志从“线下跑”转变为“云上学”,很多经验也可实现“一次分享、全网可学”。
少打扰,多关爱。在表彰先进的同时,既要呵护关爱,也要创造一个能让他们持续发光的良好环境。只有让先进典型从“人来人往”中解脱出来,才能释放更多干事创业的活力。比如,倡导各单位“少打扰”,不必事事“现场接待”,前往实地学习时杜绝“打卡式”“漫游式”学习,把频次降下来,把质量提上去。同时,在社会面上不妨多一些创新宣传方式,新闻媒体也可多进行报道推广,让更多人感悟榜样精神、传承先进力量。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向先进典型学习,关键不在于去了多少次、看了多少回,而在于将所思所闻及时付诸实践,莫空谈、多实干,榜样的力量时刻激励我们“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