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快牛”不该再挨鞭

字体:
—2025—
09/28
11:59:56
2025-09-28 11:59:56 来源:浙江宣传

  网络上,不少年轻网友躲在“树洞”里吐槽一个职场现象:“鞭打快牛”。这边越努力活儿越多,被层层加码;那边同事偷懒摸鱼,却反而升职加薪。最终,曾经雄心壮志的职场鲜肉,在把键盘敲出火星后,变成了佛系老腊肉。

  “鞭打快牛”看似是对人才的重用和锻炼,实则是对其才干与潜能的透支。长此以往,可能对整个团队发展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当“藏拙”成了心照不宣的职场生存法则,劣币驱逐良币,“快牛”主动变“慢牛”就不可避免本该被褒奖的“快牛”为何反而挨鞭?这种现象折射出职场中的什么问题?

  一

  “鞭打快牛”的现象,在职场中真实存在,且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人对此作出形象的比喻这种现象就如农民难以驱动不愿干活的黄牛,为了追求效率,于是鞭打主动干活的水牛,希望凭借水牛“一牛之力”犁完原本两头牛负责的田地。

  比如崇尚“能者多劳”的逻辑,一些更能干的员工经常会被分配更多、更难的任务,但目标达成后,却不一定得到相应的认可和酬劳。

  还比如打着“锻炼新人”的旗号,给努力干活的年轻人各种加压。这些活有的还在年轻人本职工作以外,有些领导摆烂的老员工没办法,于是就只能把工作压力推给年轻人。

  更有甚者,一些老实肯干的奋进者,在晋升、加薪或者嘉奖等好事中,并没有得到应有激励,在“一碗水端平”的工作环境中甚至成了摸鱼者的背景板。“快牛”不但挨了鞭子,还伤了心。

  围绕这些现象,涌现了不少网络段子,“能者多劳”变成了职场毒鸡汤,实干者被贴上了“吃力不讨好”的标签。有些职场博主也利用年轻人对“鞭打快牛”的焦虑心态,开始将其当成推广职场摸鱼法则的由头,宣扬“干活别太快,避免成为被鞭打的快牛”“责任心别太强”等等,消费职场情绪来博取眼球。

  还有账号专门搞职场阴谋论,将“鞭打快牛”现象解读成各种上下级关系之间的宫心计,把职场描绘成了人与人相互坑害的修罗场。

  偷懒摸鱼者,心安理得;努力奋进者,反而要担忧“引火烧身”。“鞭打快牛”带来的消极影响早已不再局限于网络的吐槽玩梗,更在不断侵蚀着各个年龄段职场人士的心态。

图片

图源:“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二

  “快牛”该获得什么待遇,这本不该是个问题。为何“鞭打快牛”的现象在职场屡禁不止?警惕此类现象引发的负面效应,直面其带来的现实问题,应成为共识。能者多劳不能异化为能者过劳,更不能沦为能者白劳。

  这是过度内卷的表现。职场中向“快牛”挥鞭的人,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团队卷起来,卷出更高的业绩。“快牛”们本身就已经很努力了,但一些管理者还是会继续给“快牛”“上压力”。既要求“快牛”更快,出更多的成果,还妄图用“快牛”身上的鞭子印,去卷团队内部的其他人,不断施加内外双重的压力,全然不顾“快牛”是否已经不堪重负。

  也是用人管理的惰性。一些领导和管理者习惯性“鞭打快牛”,是因为图方便省事,不想在“慢牛”身上耗费心力。他们往往只看重眼前的工作效率和结果,却忽视了干部队伍的长期建设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不论大事小事,甚至是超出职责边界的事,他们都一股脑儿地交给勤干事、能出活的人,这些员工仿佛成了“工作永动机”,从早忙到晚,却依然任务不断,而爱偷懒、不做事的人却乐得清闲,当甩手掌柜。

  还有职场霸凌的隐忧。快牛”挨鞭子,有时也与职场霸凌有密切关系。在网友们的吐槽中,“快牛”挨整被欺负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比如个别领导层将“快牛”挨鞭子当成职场的服从性测试,以此来确立所谓的职场权威。还比如,升迁中,勤奋的“快牛”得不到奖励,摸鱼的“慢牛”却依靠各种所谓的“资源”不劳而获。面对这些或明或暗的霸凌,“快牛”身心俱疲。

图片

图源:“光明论”微信公众号

  三

  迎接“快牛”的不该是身后的鞭子,而应是远方广阔的原野。“快牛”们不畏惧任务繁重,真正让他们失去心力与热情的是付出无认可、多劳无回报的不公。“鞭打快牛”的现象如何解决?关键在于把很多常识性问题摆正,让符合逻辑的管理思维在线。

  与其“鞭打快牛”,不如让“慢牛”快起来。打破“鞭打快牛”怪圈,关键是建立权责对等的规则体系。“快牛”和“慢牛”之间,真正该被拎出来晒一晒的是“慢牛”。“慢牛”们如果长期被忽视或被放纵,甚至会变成蜗牛。因此,让“慢牛”快起来是扭转职场风气的关键。比如有地方定期通报行政“不作为”案例,把“慢牛”和蜗牛拉出来,让他们出出汗。当绩效考核的“风向标”变成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快牛”才能轻装上阵,“慢牛”才能小步快跑,逐步跟上节奏。而从管理者角度来说,在用人上则要破除惰性思维,实现育人与干事齐行,让更多“慢牛”、“牛犊”通过任务摔打锤炼不断提高本领,避免出现人才断档问题。

  治虚治浮方能解开“快牛”的手脚。在一个单位,工作越是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越是不能激励“快牛”去开拓进取,也给了“慢牛”越多偷懒懈怠的空间。在管理中出实招、求实效,才能看清楚谁是“快牛”、谁是“慢牛”。在此基础之上,解开“快牛”的手脚,让他们真正找到能够施展的空间,摆脱形式主义的桎梏,才能让团队里的“快牛”更快更好地脱颖而出。

  托举“快牛”,需要看得见的价值回馈。让“快牛”安心跑起来,既需要实打实的成长支持,也需要精神上的奖励认可。托举“快牛”,不能只靠画饼,更需要让能干者感受到“多干值得”。特别是在“快牛”遭遇瓶颈时,要提供培训、资源等助力,而非一味催促压榨。努力营造将个体价值融入事业追求的工作氛围,“快牛领跑、慢牛跟跑”的良性互动才有可能形成。

  当鞭子总落在跑得最快的牛背上,蹄铁终会磨穿。“鞭打快牛”,并非鼓励能者多劳,而是对平庸懈怠的纵容。让“快牛”领跑而非累垮,让“慢牛”向“快牛”看齐而非依赖。这考验的不仅仅是管理智慧,更是对原则底线的坚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