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别失去了深度工作的能力

字体:
—2025—
11/21
09:28:43
2025-11-21 09:28:43 来源:浙江宣传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刚打开电脑想起草一个方案,此时,即时通讯软件的弹窗闪烁不断,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点进对话框不知不觉就聊了半小时,文档却还停留在标题行。好不容易沉下心梳理工作总结和思路,却被一个临时会议打断,回到工位后又需重新“加载”记忆,效率大打折扣。

  《庄子·外篇·达生》有言:“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沉浸而专注的深度工作能力是达成目标的关键。但在信息如潮、干扰丛生的当下,这种能力,是否正在悄无声息地退化?

  一

  深度工作能力,是指在即使受到干扰的状态下,仍能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复杂、有价值的任务中,从而创造出精品成果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退化,往往有以下具体迹象。

  时间“碎片化”。调查显示,2024年使用互联网居民每日平均时间为5小时37分钟,比2018年增加2小时55分钟,互联网使用活动参与率达92.9%。对于很多人来说,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翻阅社交媒体上数不尽的新鲜事,在工作软件里“批奏折”,每一个闪烁的图标都像一个等待被开启的“潘多拉魔盒”,争夺着你的注意力。在这样的环境中,专注力难以连续、长久地维持每一次来自外部的看似微小的打扰,都可能将原本完整的“深度思考时段”切割成零散的碎片。

  思考“模板化”。有人说,我们正身处人类历史上信息最丰富的时代,却也是思想最难流动的时代。每当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不是静心推敲,而是下意识地“搜一下”。有人表示,接到一个新的工作任务,总是习惯性“索要”模板,追求“拿来即用”;或者把“以前都是这样做的”当作准则,逐渐丢失了“从头构建逻辑”的能力。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思维惰性,不再愿意花费心力去理清问题的脉络,而是将思考的过程简化为一次次的关键词输入与结果筛选。键盘敲击之间,我们仿佛得到了答案,却也让渡了思考的主动权。

  成果“虚幻化”。忙了一整天,处理邮件、参加讨论、撰写材料,下班时已筋疲力尽。可回头一看,完成的似乎都是一些“事务性工作”,难以说出几件有分量的成果……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感受。不能否认,精准回复一封邮件需要思考,筹办一场高效的会议能推动共识,写一份好材料更是深度的脑力劳动。这些工作本身并非没有价值。但关键在于,有时我们仅仅止步于“做完事”,却忽略了从每日的琐碎忙碌中打造出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专业成果。

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二

  很多时候,并非我们不想专注,而是每当试图沉浸式投入时,注意力总会被各种事物轻易地带走。那么,究竟是什么在“侵蚀”这种状态或能力?

  “永远在线”的压力。即时通讯工具和协作软件极大提升了沟通效率,但也让人们越来越难以“下线”。一旦漏接电话、未及时回复消息,就可能被视作失职或不够敬业。这种隐性压力让人难以真正屏蔽干扰,专注于深度思考。此前一项调查显示,84.7%的职场人在下班后,仍会关注工作相关信息;近六成受访者表示自身处于“灵活机动加班”机制中,被“隐形加班”困扰即使手机明明毫无动静,自己却忍不住要拿起来确认一眼……这种“在线焦虑”无形中阻隔了我们与深度思考的联结。

  “表演工作”的假象。在职场中,“表演”努力有时会制造出一种积极、靠谱的假象。特别是在某些强调“可视性”的工作环境中,那些实时沟通、快速回复等“浅层工作”,因其成果立即可见,可能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被感知。在一些单位,“谁干得好难以衡量,但谁更忙却一目了然”,于是有的员工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塑造“勤奋人设”上,用忙碌的“可见性”证明价值,用“战术勤劳”掩盖“战略懒惰”。然而必须承认,真正驱动专业进步和组织发展的,依然是需要专注与沉淀的深度成果。

  外部环境的“引力”。在讯息并不发达的年代,信息更新的频率可能是“天”或“月”,而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这个更新速度就如同坐上了“超级快列”。信息“洪流”以秒为单位“冲刷”着人们的注意力,短视频、热搜、弹窗推送“轮番上阵”,持续争夺有限的认知资源。这种高频刺激也在悄然间重塑了大脑的奖励机制,比如每专注片刻,便期待能“摸会儿鱼”,从而注意力愈发容易从工作中“溜走”。

  三

  《深度工作》一书中提到,深度工作的必要性正在不断增长,这种趋势是新近出现的。比如,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效率主要依赖体力劳动与机械操作,对专注力的要求相对有限。但随着信息经济时代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知识创造与复杂问题解决成为“硬通货”,深度工作能力便成了“秘密武器”。如何找回这种全然投入的状态?

  释放注意力的价值但凡有所大成者,几乎都将深度工作奉为圭臬。为攻坚一系列重大科技难题,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经常日夜奋战,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和国防安全作出重大贡献。比尔·盖茨每年都会给自己安排“思考周”,深入谋划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其共通点都在于主动隔离干扰,将认知能量高度聚焦于核心任务之上。这种对注意力的掌控,本质上是对自我主体性的回归。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能够主动划定“边界”,科学决定何时专注、如何分配认知资源,已成为一种稀缺能力。比如在有些社交平台上的数字极简主义者”“反技术依赖小组”等小组参与的成员已超过7万人他们在组里“安利”时间管理应用,帮彼此“卸载”数字负担。比如可以给自己设置“免打扰时段”或“深度工作时段”,每天固定1到2小时,关闭在线通知,把最有效率的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任务。

  警惕“多线任务处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以为他们很擅长多线任务处理,比如一边回消息,一边看视频,一边写方案,一边听会议。如此看似能提高效率,实则陷入了“浮浅工作”的陷阱。1953年4月,在致李烛尘的信中,毛泽东同志写道:“工作虽多,可以安排一下,一段时间内只处理一个主要问题,这样也就会不觉得太忙了。”善于礼貌而坚定地说“不”也是一门艺术,学会拒绝无关的请求、不必要的消息回复,才能为深度工作腾出时间与心力。

  让群体氛围“滋养”专注状态。对于一些深度工作“困难户”来说,群体的场域某种程度上能放大沉浸感。就像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人们,彼此的专注形成一种“契约”,让人不自觉地进入“心流”状态。这种由集体专注凝结成的氛围场,能唤醒个体内在的沉浸欲求。当周围的人都在认真对待时间,也许你也会不自觉收起分心的念头,跟随着进入深度工作的节奏。

  重新找回深度工作的能力,也是夺回人生“掌控感”的开始。答案不在别处,就在你亲手塑造并沉浸其中的每一刻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