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孙赛剑现在像个农民了。
每天清晨起床,和村里人热情地打招呼,顶着烈日,拿锄头去地里干活……这就是现在的孙赛剑。
去年12月13日,这位1981年出生的大学毕业生从嵊州市甘霖镇公务员的岗位上,被派遣至渣村任村主任助理。与他同时下村的,还有该镇另外7名新分配的大学生公务员。
改变他们人生际遇的是一份文件。去年起,嵊州市委组织部启动大学生公务员“村官”计划,要求凡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新任公务员都要下村锻炼一年,并在甘霖镇进行试点。
谈及出台这项计划的初衷,曾有乡镇工作经历的嵊州市委书记陈月亮说:“劳其筋骨”,然后“成其大器”。
下派
一张单人竹床,一张旧桌,几条板凳,在乡间简陋的居室里,孙赛剑和他的邻居——70多岁的郑亦樵热情地拉着家常,现在他们已成了忘年交。
但孙赛剑第一天背着行囊出现在村里的时候,郑亦樵认为“见人就脸红的这个学生娃,在村里住不了几天就会卷铺盖走人”。因为在村里住下的第一天,孙赛剑从地里拔了一棵草,来问郑亦樵,是稗草还是荞麦。但在几个月后,孙赛剑就请老郑吃他亲手种的马铃薯了。在村口那块“自留地”里,孙赛剑种的488棵马铃薯的叶子绿油油的,几个月前播下的种子,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当然,孙赛剑的手上也“长出”了老茧。
孙赛剑是带着任务来到村里的。根据嵊州市委组织部的大学生公务员“村官”计划,每名大学生在下村锻炼的一年间,要常年住在村里,并完成“六个一”任务:种好一丘田、建好一个基地、帮助一户贫困户、掌握一门实用技术、转移一批劳动力、发展一批个私企业。
甘霖镇镇长马茂娟说,这是出于乡镇基层政府实际工作的需要。因为乡镇政府直接面对大量的农村工作,但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公务员往往对农村缺乏感情,对农村工作几乎没有了解。“知农民疾苦,才能对农民产生感情!”这就是这批公务员,从书声琅琅的校园踏入社会后,第一步就走向农村的原因。
震动
顶着漫天的雪花,张奎到达了大岩畈村。那是去年12月13日,张奎进村的第一天。雨雪中,遍布着低矮泥墙房的这个小山村就这样呈现在他眼前。
来不及擦上一把脸,风尘仆仆的张奎就连夜和村支书去了孤寡老人家,还挨家挨户检查村里的危房。当晚,村里那些老人的面孔、昏黄的灯光进入了他的梦境。“现实农村与想象中的农村有太大的差距。”这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这里的大学生说,农村带给他的震动,让他“满脑子想着怎样为老百姓做点好事”。
当张奎等大学生们逐渐度过障碍期后,甘霖镇党委副书记丁建仁以“不速之客”的身份前来“造访”。丁建仁主要是来干四件事的:一是看看大学生们有没有在村里;二是看看他们有没有穿西装皮鞋;三是去他们的床上摸摸有没有灰尘;四是看看他们的农具上有没有粘着泥巴。
结果出人意料地好。8名大学生都常年工作在村里,素面朝天,吃住在村里,都在自己的“自留地”里播下了种子,很多村民对他们啧啧称赞。
“在村里干,和坐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完全不一样,有了对现实的了解,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大学生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