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重拾文化自信增强软实力
近几年来,人们开始熟悉一个英文词组——“MADEINCHINA”。在“中国制造”将“洋货”取而代之的时候,中国人在文化上也开始找回了自信。
在西式服装风行多年之后,传统的中式服装悄然回到人们的生活中。2001年APEC首脑会议在上海举行以后,唐装开始流行起来。苏州、杭州、湖州等丝绸之府,一些服装企业生产的唐装和真丝服饰开始供不应求。“虽然生产服装的流水线和缝纫机来自国外,但我们做出的衣服,却是典型的中国风格,儒雅得很。”杭州江宁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中山说。位于浙江萧山的江宁制衣是一家专业服装企业。近几年来,企业开始用具有几千年文明传统的“国粹”——丝绸作为服装面料,结果受到海外顾客的喜爱。2004年,企业生产的所有真丝服装全部出口,创汇8800万美元。
走进剧场、音乐厅、美术馆,同样的变化也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感觉。曾几何时,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很不景气,观众稀少,后继无人。而如今,虽然西方现代文化冲击更为强烈,但中国传统艺术在不断地创新中逐渐恢复了生机。
今年初,上海出现了这样一幕:作为中法文化年重要活动之一,被誉为“法国艺术瑰宝”的数十幅法国印象派绘画在上海美术馆展出。与此同时,相距不过数百米的上海博物馆则在举办“周秦汉唐文明大展”。结果,两台文化大展均获得成功。法国印象派绘画展观众超过20万人次,而上博展览吸引了30万人次观众。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表示,借上海之地展出在陕西出土的大批国宝,是为了让公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给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提一点“精、气、神”。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充溢于珍宝文物中的盛世气象,深深感染了参观者。
同样令人惊喜的场面,也出现在2004年9月在浙江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100多台反映中国历史事件和当代生活的各类中国传统艺术剧目,在17天的艺术节上得到了集中的展示,数十万张门票在开幕前几天就罕见地销售一空。
受中国经济持续20多年高速增长的鼓舞,中国民众,包括那些爱穿西式服装、听西方音乐、吃西式快餐的青年人,对中国传统文艺形式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也表达出更强烈的自豪感。
观看昆曲、越剧,逐渐成为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主要城市年轻一族的时尚。2004年,有“百戏之祖”美誉的昆曲,在经过了长时期的衰落后,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代表的一批剧目因其时尚化、青春化的变革成为海内外观众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苏杭一带更是刮起了一股看昆曲、学昆曲、议昆曲的时尚之风。二胡、琵琶、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京剧、越剧、评弹等传统艺术,在长三角地区都有数量惊人的“传人”。苏州评弹学校、昆山“小昆班”、浙江省青少年宫的各种表演班、演奏班都人满为患。今年,上海、浙江等地艺术类院校的传统艺术专业更是迎来了历史上罕见的报考热潮。
考察一种文化的影响力,不能不看它在本国之外还能够走多远。“八方来仪”是老祖宗所描述的、用中国文化来辐射和影响世界各国的图景。近年来,曾经深深影响过像歌德这样的西方思想家和文艺家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真正开始走出国门。中国文化年不仅走到了法国,还将走到爱尔兰、意大利。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已经开始见到规模不等的展示中国艺术的中心。而中国文化在世界地位的提高,又令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更为充盈。
事实上,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苏州,“外国人学苏州话比赛”已连续举办多年。在苏州工业园区,美国企业安德鲁公司的总经理柏迈高长期坚持学说相声,俨然已是专业水准;在诺基亚苏州公司工作的伊朗人艾哲罗,退休之后舍不得离开中国,在苏州定居下来。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振濂对记者说,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在长三角的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首先是经济发展提升了长三角人的文化自信力,重新重视自己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并乐于向外部世界展示。而长三角各省市也日益认识到,城市的竞争力到最后往往取决于文化竞争力。文化这种“软实力”,其实和经济、科技、政治等“硬实力”同等重要。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