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杭城越剧角的调查报道昨天上午见报后,记者接到了很多读者电话,诉说他们对越剧角的感受,有些还帮记者补充越剧角不完全地图。
一位姓陈的读者向记者发出邀请,“我们稻香园每周日下午也有活动,你们也过来看看啊。”
家住东园小区的沈苑在电话里兴高采烈地说道:“你们报纸上说黄龙洞有很多高手,我今天特意起了个早去看,真不错,还认识不少朋友呢。”
不论是调查,还是和打进热线的戏迷聊天,记者都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快乐,这快乐与越剧有关,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简单快乐。
他们为什么如此快乐?昨天,记者回访了部分越剧角的戏迷、他们的家人、以及社会学专家和戏剧专家们,听他们讲述来自越剧的快乐,挖掘他们快乐的源泉。戏迷:我们的快乐来自越剧
马苗云(59岁):快乐,来自梦想的实现
“我站在台上,有种满足感,那么多人在关注我,为我鼓掌。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明星。”马苗云说。
年轻时,她爱看越剧演出。看到那些越剧名角在台上挥洒自如,马苗云很羡慕。但她没想到,在自己步入老年的时候,梦想居然实现了。每天站在舞台上为大家演出,身上聚焦了众多赞赏的目光,马苗云感觉自己和明星一样光彩。越剧角圆了她的明星梦。
钱谊鹏(68岁):快乐,源于生活的充实
玉泉社区的越剧角颇有成就,演折子戏驾轻就熟,现在甚至都能演出整场戏了。如此出色的成就,导演兼演员的钱谊鹏功不可没。
“我年轻时做过越剧演员和导演,可以算是一个业内人士。如今赋闲在家,也没啥事可做,能继续从事越剧方面的工作,我觉得活得很充实。”钱谊鹏说,忙了一辈子的老年人最怕闲,每天有点事情做,感觉生活就有滋有味多了。
胡招友(67岁):快乐,找到了恋爱的感觉
每天花一个多小时从米市巷跑到黄龙洞来唱曲,没点毅力还真吃不消。但年过花甲的胡招友夫妇就有这么大的劲头。
两夫妻一个唱越剧,一个司鼓,是对大家羡慕的越剧搭子。有人曾称他们是“夫妻搭配,干活不累”。胡招友不好意思地说,和老伴在一起唱越剧就是这么快乐,“我们不像年轻人,有看电影、唱歌之类的活动。我们就是喜欢每天唱唱越剧,那种感觉就像年轻时,我们还在谈对象一样。”
家人:越剧是他们精神上的依托
戏迷们到越剧角唱戏,家人们都百分百赞成。在他们看来,老人去越剧角唱一唱不仅心情舒畅很多,对身体健康也很有帮助。
“妈妈本来身体就不怎么好,天天在家里呆着,对身体没什么好处。出来走走唱唱,她心里畅快,身子硬朗,我们也高兴。”胡招友的女儿很支持母亲出来唱越剧。有空的时候,她还会陪着一起去越剧角。
越剧角的存在,社区干部们也非常支持。
“城里不像农村,可以走家串户。孩子们都忙着自己的事,没时间陪老人们。老人们在家没事做,很容易有些情绪。每天唱唱越剧,老人们可以打发时间,社区也就更和睦了。”玉泉社区主任王继东说,很多老人已经把唱越剧融进生活,每天不唱上一两段,就觉得浑身不舒服,“越剧已经成了他们精神上的依托。”
专家:自我表达的满足感
“社区越剧角人气如此之高,是因为居民们对越剧有很深的感情。”省戏曲家协会副主席吕建华说。
吕建华认为,社区越剧角人气火爆,与越剧百年历史以及人的表达欲望有很大的关系。
“每个人对精神上的追求,需要有表达的形式和地方,越剧角是一个好去处。阿婆们不怕辛苦的从城南跑到城北,就是为了让自我表达得到满足。否则,他们会难受。”浙江工商大学社会学教授马良对此也深有同感。
与此同时,马良也指出,越剧角的火爆其实也折射了社区文化发展薄弱的一面。“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文化消费档次太高,适合普通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形式太少。所以,越剧角就成了他们可以选择的文化生活之一。”
“我们需要做的是,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文化生活。”吕建华说,对于这些越剧爱好者们,“我们应该想一想,是否能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文化生活,让他们一直这样快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