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雀无声的教室里,“突”的一声,白色的粉笔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粉笔盒里,紧跟着就是叮铃铃的下课铃声。能够成就这么完美的一课是不少老师的梦想。
昨天,“长三角首届中小学小班化教学研讨会”在杭州开幕。因小班教学成绩卓越而有“毛小班”之称的上海人大教科文卫办公室主任毛放,提出了一个与传统理念背道而驰的观点——“一堂课不必等于40分钟”。
同时,在“小班化”教育实行4年后的今天,来自长三角的众多名家名师聚首探讨,“小班化”究竟让学生受益多少?如何完善“小班化”,才不会使其成为招生广告中蒙人的口号?
小班能多小?
“小班化”,顾名思义即班级学生人数较少。可究竟能多少?当众多学校都打着“小班”的幌子时,也不乏有人“掺水”。按照国际标准,20~24个学生的班级叫做小班;但是在中国,各地的标准不一样。例如在杭州,35人以下就属于小班,而在其他一些县市,班级人数还要更高些。
在一些小学,由于学生人数相对较多,小班上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大班的影子:教室里像插秧似地密密麻麻安排了40多个孩子,一会儿一个学生铅笔掉地上了,弯腰去捡的时候顶翻了桌子;过一会又一个学生的水杯倒了,洒出的水把前排同学的衣领弄湿。
小班≠小班化
毛放说:“小班化的老师要‘不守时’”。这不是说老师要上课迟到或者早退,而是指老师要即兴把握,不一定要死抠住40分钟的时间。只要把该讲的内容讲完了,那么在不影响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况下,就可以提前下课,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
不拘泥于形式,这正是“小班化”的精髓,上课本就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中心,恰到好处,就戛然而止。然而研讨会上,一些老师表示,“小班”是“小班化”的标志之一,但“小班”≠“小班化”。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认为,目前班级虽然小了,但却没有“化”起来。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理念上都还是保留着传统大班的方式。
一名来自金华武义的老师说,他们的小班和大班相比,“换汤不换药”。
不少教师提出,当前“小班化”的重点是如何让教师学会教“小班”。一位老师表示,“我的班里有40个学生,每天改作业都要改到很晚,根本没时间做到备课到个体,更不用说去提高自己了。”有的学校拼硬件、拼班额,惟独教师素质上不去。
杭州娃哈哈小学的一位老师表示,真正好的教师,一样可以把大班当作小班教,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如果老师的素质不提上去,这个“以人为本”就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