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浙江百强镇乡”数量居全省第三,人均收入超万元的村数量占绍兴市九成。经济发达的诸暨市在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目标后,城乡统筹迈向更高的层次
富裕起来的浙江诸暨农村,曾经“别墅门前杂草生,垃圾遍地蚊蝇飞,小河有水不能洗,有车难到家门口”。论经济收入,富裕起来的诸暨农民不亚于市民,但喝不上干净的自来水,家门口购不到称心商品,求诊治病负担沉重,文化娱乐单调乏味……
什么样的农村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山清水秀,文明和谐,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多彩”。市长张仲灿描绘的这幅蓝图,是诸暨市近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该市仅去年就围绕城乡统筹投入7.73亿元,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准办了六大实事。
优化农村环境 从传统村落走向现代社区
穿越诸暨市大唐镇,满街皆是红色的对联、挂幅,沿街商铺熙熙攘攘。集镇外平坦的村级公路两侧,幢幢别墅整齐美观。村和镇,镇和城,差别原来这么小。诸暨的六大实事工程,就重在改善农村环境,促进传统村落向现代农村新社区转变。
农村美不美,先看路和水。在诸暨,行政村已全部开通四级以上等级公路。为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诸暨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建水库、铺网管。如今,半数镇乡的农家,用上了自来水。
农村环境过去脏乱差的症结在于缺乏垃圾处理系统,据测算,诸暨农村每天约产生460余吨生活垃圾。诸暨市委副书记孟法明介绍,诸暨把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纳入城乡统筹体系,全市共设3个焚烧场集中处理,各镇乡设中转站,各村设一个以上垃圾收集站,每村配备保洁员负责公共地域卫生。诸暨2004年在浙江首先提出“98%以上处理农村垃圾”,预计明年能达到这一目标。
提高农民素质 从传统农民走向现代农民
“农民是‘三农’的核心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后,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能力和素质,造就现代新农民。”孟法明说。诸暨的农民培训工程,把培训和就业服务作为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抓手,通过采取“政府埋单、企业出单、基地接单”的方式,为广大农民进行产业、创业、素质等方面的培训,计划到今年底,把近18万农村劳动力全部培训一遍。培训不但将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更有礼仪、法律等培训,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文明程度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指标,诸暨市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在“户富、村美、人和”。“广场千人演出、社区千人唱戏、农村千场电影”的“三千”活动如今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蓬勃向上的村风民俗,形成和谐的村落人文环境、邻里关系和家庭氛围。
阮市镇是诸暨惟一列入绍兴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创建规划的镇乡,这归功于当地的精神文化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年有计划、季有主题、月有活动。“富裕起来的农村更应该注重从软件上缩短与城市的差距。”诸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雷说。
构建新型体制 让农民享受市民待遇
城乡二元体制曾经严重制约了市场资源和政府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成为农村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在建设规划、公共财政、社会保障、行政管理、要素配置等方面,构建出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制度和机制。”张仲灿说。
农民看病难,是各地农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但在诸暨,一套较完善的农村卫生体制,通过建好乡镇卫生院,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得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看好病”成为现实。
平时,农民有病不必进城,感冒等小病在村里,X光、血检等检查到乡里就可以解决。诸暨对农村卫生的经费投入逐年加大,去年已达到3000万元,农村卫生事业经费占总卫生事业经费比例达到70%。下属27个镇乡都建有一家以上卫生院,全部配备X光机、B超、生化分析仪、心电图等设备,132个卫生服务站分布在各村。农村的公共卫生网络基本完备。“农民一般步行15分钟,就能找到看病的地方。”诸暨市卫生局长周满忠很自豪。
从2004年起,诸暨又在全省率先推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全市75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82.5%;农村13.65万人口参加了养老保险,征收养老保险基金2.13亿元,2.9万被征地农民领取了基本生活保障资金。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2006年02月09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