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自行纳税申报”办法正式实施半个多月了,可申报人数不容乐观。申报第一天,像广州这样的城市,申报者几乎为零,杭州元月5日才出现第一单,到1月16日,才增加到300多人。
年所得在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不应只有这个数。当然,申报截止日期还早,也不排除申报浪潮会在日后出现,但是,至少在这半个月里,人们的观望态度表露无遗,有的觉得等税务部门来催再报也不迟,也有的人认为自己报了别人不报岂不吃亏,种种心态让人们犹豫着。总之,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中高收入群体,对自行申报表现出来的冷淡,绝不是一件正常的事。
可能你只是一个工薪族,虽然年收入超过了12万元,却不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富人”了,你感到委屈,觉得自行申报该是那些“富人”的事。你可能没想过,你的申报,也是培育良好纳税氛围的一种努力,这可以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其中,最终你自己也能从中受益:经济适用房、快速公交、义务教育、养老保险、医疗保障……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便利,哪一项不是公共财政的支持?哪样没有税收调节的功劳?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37636亿元(不含关税、契税和耕地占用税),比上年增收6770亿元,增幅达21.9%。高增的税收下,国家的各项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也在加大,纳税人的钱正被大量用于公益事业与“三农”建设。
收入12万元以上自行申报纳税,中高收入群体申报者不多,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毕竟,这还是一个新事物,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其背后,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有的人觉得纳税后的“受益感”不太明显。比如,具有公共福利性质的医疗、养老、就学、交通等,由于正处于改革完善之中,一些成果尚未让所有社会成员同时享受到。这也意味着,各项社会保障与公共事业的投入金额、所占财政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每年花在公车、公务、公宴等方面的开销,还有一定的“瘦身”余地。在社会第一、第二次分配改革相继启动、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的今天,社会管理者如何尽可能将每一笔财政资金都用到刀刃上,显得尤为重要。
自行申报,给你我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普通纳税人来说,从理念的培养到具体的纳税知识,需要学习很多新的东西。作为社会管理者,能够回报给纳税人的,就是不断提高税收的使用效率,使社会分配更公平合理,让整个社会真正形成“纳税光荣”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