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 多云转阴气温10-27℃
开今天的协调会,是解决柿后村和周边一些企业“产量费” (即“土地保值费”)的问题。我很矛盾,也犹豫了很久。如不协调,村里的很多事情将耽搁下来。从情理角度判断,我也同情企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许多乡镇企业从开办之初到现在有所发展的一条路径,以少量资金租用土地,开始艰苦创业。一些企业,以临老东永一线每平方米200元,其它每平方米25元的价格,向柿后村租用土地,租期50年,每亩年租金1000斤稻米,这就是“产量费”的由来。
2004年,省有关部门出台集体土地限时转为国有土地的政策,企业主很着急,纷纷要求村里盖章,抓住这一机遇将租用改国有转让。村里的想法是,你办理了国有土地证,集体经济就没有了来源,因此所开的条件是,历年拖欠的“产量费”要补交,同时,企业得继续履行交纳“产量费”50年的约定。“城下之盟”的无奈,企业主不得不答应了村里的要求,在协议书上签了字,盖了章,当然也办理了国有土地证。
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一对矛盾。企业要是不交,村里可以凭借这份协议诉诸法律,大家都撕破脸面。如果村里任凭这样有“粮”名而无实“米”下去,村干部就难以开展工作,一事一议筹集都做不下去。因为企业已连续3年拒交“产量费”,不少村民还对干部发泄怨气。
连日来的蹲点调研活动中,听着群众的意见,体会村两委成员着急的心情,想着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蹒跚前行,我真的很难用一两句话描绘当时的心情。
村两委经过商量,打算与企业一次性了断此事,他们要求企业交出每平方米30-35元的“产量费”。但是在会上,企业主最多只愿出8元。两者相去甚远。
光凭讲道理、讲政策都难以协调。思前想后,还是从怎样使双方找到一个结合点入手。我建议,办一个外来职工公寓。一方面,让村里办的公益事业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又使村集体经济有长期持续的来源。关爱新永康人,市委市政府有要求,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让不少人从租住的低矮破旧、不安全的老民房中搬出来。我最后拍板,让这些企业以赞助的形式,交给村里每平方米18元。在座的企业主表示赞同。
下午,又有一位没有参加会议的企业主,以及部分参加了会议的企业主家属来反映,认为这样的板拍得没道理,要求再降低一点。虽然拍了板,看起来还要多做引导。历史问题历史看待,宜粗不宜细,大家多礼让一点。建好公寓后,要以优惠价出租给外来建设者,对此,政府将给予支持。想必这些企业和柿后村民应该也会缓解不平衡的心态。对企业来说后勤更有保障,员工会更加稳定;对村民来说,将再生一个集体经济新来源。
协调会成功了,会后情况能否如愿,还要做大量工作,柿后村要提供优质服务,抓紧帮助解决企业主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企业主也要开阔胸襟,往前看。
这类纠葛在其它一些乡镇也存在,如何寻找好的解决办法,值得探讨和摸索。我看,此类问题,双方通得过去的方案可能就是最好的方案。
在和企业主,以及他们的家属反复讲这些道理后,我又与省委组织部调研室章斐龙副主任一起,交流这几天蹲点调研的感想。我感慨地说,下基层不容易,蹲点更难;创新业绩不容易,树新形象更难;短期蹲点不容易,长期联点更难;蹲点收获不容易,面上推广更难。许许多多事情,在办公室想到了,但没想那么深,那么复杂;看到了,但没有看得那么透,那么全。看起来,蹲点确实是一个了解农村,了解基层群众的好形式。通过蹲点来转变作风,转变观念,认识自己的不足。
柿后村这一届村两委想干事,想干成事,甩掉历史包袱。这是我最愿意看到的现象。村官要理旧账,尽管旧账上布满了疙疙瘩瘩。企业有怨气,群众又不顺气,这种“风行于上,而俗沉于下”的度,的确很难很难把握。看起来,要把旧账理清不容易,有时甚至剪不断理还乱。但愿这次协调会,能使柿后村民和企业主们都能理解我这番苦心,把这件事做圆满。
想起了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潇潇雨,疑是黎民疾苦声。”已经是凌晨1时多了,小木窗外,淅沥沥的雨点仍在轻轻叩打着地面。这是我此次蹲点柿后村所住的最后一夜。白天,一批又一批老百姓找我反映问题,他们的路途有远有近,他们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联想到这些,眼前就浮现出他们匆忙的身影、焦虑的目光。我想,在永康这块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还承载着老百姓对党委政府的多少期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