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9日讯
8月8日早上8点,和往常一样,48岁的李国武准点打开了自家的皮鞋店,一抬头,又看到了那条大横幅。
横幅上写着:“热烈祝贺公园路商业街纠纷争议调解工作站成立”,红底黄字,分外扎眼。
“纠纷争议调解工作站,是什么东西?”在公园路上开了20多年的店,李国武也算这条街的“百事通”,但这条一个星期前出现的横幅和上面的内容仍然让他觉得新鲜。
更让他觉得新鲜的是,两天前,公园路社区主任蔡叶霞跑到店里找到了他,邀请他当纠纷争议调解工作站的信息员。
“说往后这街面上无论发生什么纠纷,工作站都可以管起来,让我们看到了及时讲一下,还说以后要给我们信息员培训培训呢,”李国武说,自从这条街成为商业街区后,吵吵闹闹的事儿就没见少过,工作站要真能办好,他第一个举双手赞成。
一个上了电视的换鞋纠纷
林鸿麟是在电视上看到黄先生遭遇的,“买了双鞋,名牌,结果穿了3天,脱胶了。拿到店里换,给他换了。穿了一个星期,又脱胶了。再拿过去,店里不干了,不让换。又是找消协又是找工商,跑了不少地方,最后电视台的记者扛着摄像机跟他去了一趟店里,才给解决了。”
“本来多简单的事,非得消费者花费那么大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这件发生在自己辖区内的小事,最后竟然闹上了电视,让身为五马司法所所长的林鸿麟很是感慨。
那还是4月份的事,但自那以后,电视上黄先生那张苦闷的脸,就一直在林鸿麟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一直到8月1日上午,亲手揭开了公园路商业街纠纷争议调解工作站这块牌子上的幕布,他才长出了一口气。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社区干部、派出所民警、工商人员、行政执法队员、司法所工作人员,甚至还有两名报社的记者,在这个由林鸿麟主导建立的基层纠纷调解站,几乎囊括了所有商业街区发生的日常纠纷可能涉及的职能部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除了报社记者,其他职能部门恰好都是综治办的成员单位,所以老林一吆喝,调解站就设立起来了。
一般处理纠纷,调解站操作的流程是这样的:首先由社区工作人员把纠纷双方请到专门开辟出来的独立调解室坐下,然后根据纠纷的性质,涉及到商业纠纷的,就请工商的过来;涉及街面整洁的,那么行政执法的就会介入。至于媒体的记者,社区主任蔡叶霞说,是希望他们能起到一个第三方的监督作用,“督促我们调解工作公开公正公平的运行。”
民警说,我也可以轻松一点了
揭牌第一天,工作站就接到了一个纠纷投诉:街区内一个商家,被楼上住户的空调滴水困扰了许久,多次交涉未果。看到工作站热热闹闹开张,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就找上了门。
林鸿麟立刻把双方召集到一起,坐下来三言两语达成了协议,商家出资,给住户添了一根长管子,改装了空调出水管。
“你看,多大的事。但也不能小看,要是就这么积着一直得不到解决,保不准就会出大事。”
社区民警潘建伟说,自己到公园路社区两年多了,经手的各类纠纷数不胜数,尤其是周末值班的时候,基本是没得空闲。所以对于工作站的前景,他个人还是抱有希望的,“能用更简便的程序,把纠纷解决在初级阶段,避免扩大化、案件化,那我也可以轻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