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市中心论”引发房产升值浪潮
5月中旬,地处成都市中心的一个新盘“皇后国际”首次亮相,总共700套房子,竟引来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的人群,以致于警察不得不到现场维持秩序。
自年初以来,市中心的新盘亮相,几乎都迎来了类似的疯狂,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是城市中心论的价值投资理念让人们再次对城市中心区域房屋的投资价值看好,致使中心城区的楼盘开发量猛增,而价格涨幅也最大。投资机构预测,城市中心居家价值和投资价值的回升,可能进一步激发人们对市中心房产的购买欲。
成都万源房地产公司的罗先生指出,市中心土地资源的稀缺造成了地价必然不断翻番。据刘先生介绍说,从2000年以来,城市中心住宅物业出现了三个较大的拐点:2002年之前基本在3000元/平方米以下;2002年突破3000元/平方米,部分物业达到了4000元/平方米以上的价格。到2006年,市中心住宅物业出现了猛涨,突破了6000元/平方米,以财富中心为例,其三期推出的均价达到了6900元/平方米。2007年,成都市中心甚至出现了壹号公馆上万元/平方米的住宅。
“市中心的房价是看着涨起来的。”一位刘姓投资者称,这两年来他一直关注楼市,并举例说:“2006年初,东渡时代凯悦的价格是5300元/平方米,而今年初开盘的正成财富ID,已经涨至6200元/平方米。近日锦兴路一个新盘的价格已经突破7000元/平方米。这三个楼盘的地理位置和品质是相当的。这几年市中心房价最少也有15%左右的涨幅,有的已经超过了20%。”
成都作为“新特区”的身份得以确定,其经济发展后劲充足;再加上成都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得在成都进行投资成为热点,这带动了成都的房价上涨。
“在《2007成都城市中心物业投资增值报告》中有数据表明,购买成都的房子有一半是外地人,他们普遍看好成都的经济发展;而且成都人讲究休闲,舒适,市民本身就有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这就加强了购房的刚性需求。”罗先生称:“再加上成都刚刚被国家批准为新特区,城市魅力不断扩散,成都房价上涨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罗先生预测,随着地铁1号线的建设与贯通,2号线的正式开工,成都市中心物业还可能迎来更大规模的升值浪潮。
天津:京津两市“同城”助推天津房价上涨
今年1~6月,天津全市商品房销售421万平方米,销售均价为5819元/平方米,比去年上半年上涨了16%以上。其中商品住宅成交362万平方米,均价为5552元/平方米,上涨16.6%。商品住宅均价比去年全年上涨16.4%。
对于天津房价的持续走高,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刘玉录分析说:“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与北京之间的交通建设得以加强,这不但吸引投资方的资金,同时还为一些在北京工作的人员于天津购房提供了选择。”
据消息报道,京津高速公路(天津段)、津蓟高速公路延长线工程主线将在今年年底贯通。这无异为天津地产带来一股强劲的推动力。“京津同城”概念的推出首先挑动了沿线房地产开发商的敏感神经,吸引了他们的投资热情。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天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开局利好,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累计完成投资75.14亿元,同比增长22.3%,保持了2006年22%的增速。房地产投资开发指数为118.45,比上年同期提高14.85点。
在这些路段附近开发的楼盘,受到来自北京市民的追捧。
“如果驾车从天津市宜兴埠上高速开往北京,到北京大羊坊收费站只需45分钟,再到分钟寺桥,最后开到王府井,全程只用65分钟。”刘玉录说:“京津交通变得如此快捷、便利,而北京的房价已直上万元/平方米,这就让很多在北京工作的人考虑在天津购房”。众所周知,因为交通堵塞,路途较远,在北京工作的人上班花费1小时是非常普遍现象。
刘玉录认为,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天津即将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经济中心之一。从地理位置上看,天津是离北京最近的一线城市,京津通道的增加节省了两地通行的时间,京津两市的“同城”感越来越明显,这为相对北京有着巨大价格优势的天津地产行业提供了极大的机遇。
专家观点
赵晓:住房问题不能单靠市场化
“政策不能单单停留在房价问题上,还要深入到收入分配层面上,深入到住房供应制度上。从住房供应制度上,很明显,解决穷人住房问题不能单靠市场化,同时也要靠政府的住房保障。”
房价太高,有可能是房价背离了价值,有泡沫,不合理;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即房价其实是合理的或者基本合理,房价的上涨中并没有很大的泡沫,但老百姓还是买不起房子。这就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太低,就算房价下降,可能还是买不起。
其实,反映出房价不合理的背后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可能出现了畸形。
众所周知,我国过去几年已经形成了相当严重的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格局。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能指望房地产消费有一个健康格局吗?你能指望通过房价稳定让一般人买得起房吗?很难。如果收入分配格局出现问题,那么,整个住房购买肯定也是畸形的,而住房供应也必定是畸形的。所以政府的政策却不能单单停留在房价问题上,还要深入到收入分配层面上,深入到住房供应制度上。
从住房供应制度上,很明显,解决穷人住房问题不能单靠市场化,同时也要靠政府的住房保障。老百姓收入低,不仅买不起房,也享受不起高等教育,甚至看不起病。如果所有这些问题都同时发生在今天的中国,那么背后除了收入分配问题,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也出了问题。
1997年以来,政府只想通过住房发展来拉动经济增长,所以整个方向就是住房市场化,完全忽视了住房的社会保障(也忽视了政府在其他领域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尽管2006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政府终于开始重视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了,但直到今日,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仍不乐观,这里面又牵涉到更加复杂的中央和地方关系,特别是财权与事权对称的问题了。
我相信,政府对住房供应结构的管制、想让市场来买单的思路在这个阶段有一定合理性。但政府必须从每年两位数增长的财政收入中拿出钱来,去下决心构建一个社会住房保障体系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赵晓:经济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左小蕾:政策应更多满足实际需求
判断房地产市场的时候,不能只看到对房地产投资需求的“钱势汹汹”,就以为需求旺盛,大力推动“高档”房屋的发展,也要看到短期逐利资本的潜在风险。还要注意实际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和改善。
实际需求是不可能用巨大的钱的流向来宣示自己的存在的,充其量只能对着“空置”的高楼大厦兴叹“我买不起”而让其闲置的方式来争取社会的关注,我们毕竟存在收入的差距。
房子是要建的,房地产业在中国相当长的时期内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政策应该更多地关注中低档房屋的建设。发展商追求利润要发展高档房无可厚非,但是应该主要利用自有资金去发展。
争论“房地产业有没有泡沫,应不应该发展”、“房地产价格应不应该大幅下降”这些问题,需要先把利益格局搞清楚,然后把利弊搞清楚,否则似是而非误导市场、误导政策取向,也破坏和谐。
左小蕾,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