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1日讯
近日,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通过网络,首次以“债务催收公告”的形式将1200余名拖欠助学贷款的违约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公布于众。在这份名单中身份证号码属我省的学生共有24名。
记者对这24名毕业生进行了追踪采访。试图找出他们欠钱不还的原因——
是生活所迫,还是信用缺失?
欠款大学生追踪实录
北京工行将欠款大学生的名单公之于众,给出的一个理由是无法联系到学生本人。记者利用工行在网站上公布的个人信息,开始顺藤摸瓜寻找24名浙江籍学生。
要找到这24名毕业生并不容易。
记者发现24名学生中,有6名只有身份证号,如果不动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恐怕根本无法联系。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记者放弃了对这6名学生的追踪。另外一名学生登记的地址在省外,联系失败。其余17名只留下本省的地址,没有电话,于是记者开始挨个电话追踪。
追查中发现,这些学生老家大多在农村,记者先通过电话查询这些村的村委电话,然后通过村委会主任查找,也确实联系到了部分学生,并和他们见了面。
但是记者发现17名学生中大多数都早已不在原来的住址,甚至连家里人都搬离了登记的居住地,而新的地址村里相关人员也无从知晓,很多线索就一下子中断了。例如,家住浙江省江山的严姓同学,记者沿着住址这根“藤”追寻到永泰里所在的安泰社区,但因为号码变更,社区过大,无法查找。
还有部分学生登记的信息有误——查无此村,也就是说登记的信息一开始就是不真实的。不知是笔误所致还是有心为之。如记者在寻找兰溪市黄店镇露源黄村的章姓同学时,兰溪市黄店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所辖区域内并无叫露源黄的村子。
在追查过程中网络搜索引擎倒是帮了不少忙。如记者在追踪小伟等几位同学的联系方式时,发现他们在整个高中时代都非常优秀,是高中学校的优秀校友,有的更是上的清华等名校。这样虽然前面的线索忽然中断,但记者还是通过校友简介透露的信息找到本人。
整整17个人调查下来,能直接联系上本人的确实不多,也难怪银行放弃追查,直接公布名单了。
据了解,遭遇拖欠助学贷款的并非工商银行一家。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开展以来截至2005年12月底,全国累计已审批国家助学贷款学生206.8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72.7亿元,早期贷款的学生已完成学业,开始进入还贷期。
但目前拖欠还贷现象不少,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人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导致许多银行不愿发放助学贷款。
大学生为何成了“老赖”?从客观上讲,与目前比较紧张的就业形势有关。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说找不到好的工作,贷款的学生也不能幸免。况且,这些贷款的学生大多来自比较贫困的家庭,他们通常还要担负起部分、甚至全部家庭的开支。这样一来,他们自己基本生活都相当艰难,让这些生活负担沉重的毕业生按时足额地归还贷款,确实有些困难。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部分学生的信用意识确实很薄弱。
一位银行工作人员说,为尽快拿钱,许多学生签协议时不看条款,误以为助学贷款就是助学金,是国家给的补贴不用还。毋庸讳言,还有部分学生的确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毕业后天南海北,原借款银行不知道自己的去向,也不太可能为了区区几万元的钱一路追踪,所以对归还助学贷款一事,能逃则逃,能拖则拖。
对话欠款大学生
月光族:月收入一千,还贷有难度
人物:小军(化名),2004年毕业,温岭人。自称已不记得当初贷款多少。按当初和银行签订的协议,应从2005年开始还款,每季度还款1700元,6年内还清。目前违约月数为26个月,积欠本息共17113元人民币。
通过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公布的信息,记者顺利地找到了目前正在台州一家医药公司工作的小军。
小军是2004年从北京某知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
之后,他凭着自己较好的英语,在一家民营企业找了份翻译的工作,去了尼日利亚。翻译工作收入不错,但毕竟远在非洲,气候条件不好,而且又人生地不熟的,生活很辛苦。
“我待了20个月就回来了。”小军说,觉得不能老待在那边,即使收入很高。
由于在念大学之前,他就向老家的农业银行贷款用作学费,所以回国后,他把在非洲赚的钱大半还给了农行,剩下的部分刚好补贴家用。
“当时家里急需用钱,就把钱给了家里。”但小军承认,当时的钱是足够还工行的贷款的。
后来小军又换了好几份工作,销售、律师助理等等,但都不理想,所以收入很不稳定,直到现在这家医药公司工作。
小军说,还工行助学贷款的事确实没怎么在意,一直拖到工行公布了名单,记者联系他,他才猛然感到事情严重了。
小军说,他现在一个月收入1000多元,光房租就要300元,加上水电费,吃、行,一个月所剩无几。
“整个一个‘月光族’,实在没办法还贷。”小军说,他真没想到银行会公布他的个人信息。
他说这种方式让他压力很大,如果让周围的人知道,对他的生活、工作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所以跟记者见面,他要求说,“如果碰到熟人,就说你(记者)是我的大学同学。”
记者了解到,小军在得知消息后,主动和北京工行取得了联系,双方再次达成了还款协议。他将在三年内还清约1.7万元,以及每天4元钱的罚息。
创业族:先还其他利息高的贷款
人物:小伟(化名)从中国最知名的大学毕业,长兴县人,贷款31250元。按当初和银行签订的协议,从2005年开始还款,每季度还款2400元,6年内还清楚。目前违约月数为23个月,积欠本息共16779.06。目前已清还部分欠款,计划于明年全部还清所有贷款。
找到小伟颇费了些周折。
记者联系到了小伟家庭所在地,一个位于湖州的小山村。村委会主任肯定地告诉记者有小伟这么个人,是在北京上大学。不过现在他们家已经不住在村里了,他只知道娃子现在杭州工作,但早没了联系。
偶然的搜索,记者在网络上看到小伟的名字,并得到了意外的发现。
小伟高中母校的网页上,他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优秀校友的名单中,并且还附有一份简历,说小伟在高中期间在全国中学生物理、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都拿过奖,并就读于北京某名牌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某银行杭州分行。
记者又联系到这家银行,获知了小伟的联系方式,并和本人见了面。
与小军一样,小伟也是从记者口中才第一次获悉北京工行公布了他的个人信息。
他很气愤,他认为银行在网上公布自己名字和家庭住址的方式很不妥。
“银行说联系不到我的说法很不可靠。我留给银行的信息很详细,学校也能查到我的联系方式。”小伟说。
小伟表示,他在得知自己上了工行北京分行公布的欠贷名单的消息之后,就马上和工行取得联系,并清还了部分贷款。他还和工行达成协议,到明年3月还清所有拖欠的贷款。
记者提出疑问,为什么有能力还款,却不还?
小伟告诉记者,当初签订的合约中(还款)原本就是2008年3月才到期的。
2004年小伟一毕业就在一家国有银行工作,每个月平均有5000元到6000元的收入,所以一个季度缴付2400元的助学贷款对小伟来说并没有什么压力,第一年他都能按约如期还贷。
但2005年后,小伟离开国有银行,和朋友拿出所有的钱开始自主创业,并向银行申请了创业贷款,开始了全新事业的打拼。然而几十万元的巨额投入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回报。各方面的贷款让小伟感受到了还款的压力。
“刚创业的阶段,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贷款,对于我来说一定是把大头先还上。”曾在银行工作过一年多的小伟熟悉银行的各种还款政策,“助学贷款的还款利息国家是垫付一半的,逾期还款的罚息相对其他种类的贷款也是比较低的。”
所以,还在创业起步阶段的小伟很自然地选择先向银行缴付其他贷款。
本来是6年内还清,但协议中规定进入还款期后,小伟必须每3个月还一次贷款,额度为2400元。小伟确实没有做到。
“没想到银行这么快就擅自公布我的个人信息。”小伟还愤愤地说。
记者提醒:拖欠助学贷款有损信用
据记者了解,尽管银行公布了欠款学生的个人信息,但主动还款的仍不是多数。
那些拖欠助学贷款的毕业生,你们也许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需要提醒各位的是,拖欠银行的贷款将影响你的未来。
因为相关银行会根据拖欠助学贷款的情况向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提交借款人的违约记录。
从2006年1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就着手建立个人征信系统,希望以此遏制拖欠助学贷款。只要欠款的学生毕业后在银行开工资账户,他的信用信息就会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留下记录,银行很容易就能找到他。同时,个人征信系统是全国联网,一旦某人有不良信用记录,以后就很难再从银行贷款。
也就是说除非你一辈子不跟银行打交道,否则,先还清贷款。
三言两语
欠债还钱,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可是伴随着市场经济而起的一个新名词“三角债”让大家猛地发现,原来这世上还有“欠钱的人更有理”的怪现象。至于那些屡屡见于报端的“有钱就是不还”的老赖们则更让人不知说什么好,只能用“人心不古”来说事儿了。大学生欠助学贷款和这些老赖还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钱是为了争取一个平等的教育机会而贷。他们中的许多人不能及时归还贷款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从现行的助学贷款的制度本身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还款时限是否可以再延长些,放贷审核是否该更严格些,等等。但我们在呼唤助学贷款在还款制度的设计上更加人性化之外,还是要呼吁这些学生们担负起应有的还款责任。是的,因为贫困,你们走得比别人更艰难些,但切不可因此便失却了责任、勇气、诚信这一类高尚的品格。“因贫困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进而失去更大的发展机会”是每个善良的人不愿看见的。助学贷款就是保证每个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如果今天享受了这样的权利,却放弃了相应的责任,那么与你们同命运的学弟学妹们又该如何得到他们的“公平机会”呢?